分享

桃花灼灼家乡情

 苏迷 2018-06-14

高福民

  戊戌年端午时节,新疆阿克苏与苏州将同时举办桃花坞年画早期遗产“康乾盛世‘苏州版’”研究成果展。一个取名《桃花灼灼天山行》,一个取名《桃花灼灼家乡情》,各100幅高仿展品,相距万里,一枝并蒂,心连心,同呼吸,抒发对中华文化瑰宝的一片深情。展品捐赠两地,供公益性展览。元宵节时已应邀于阿克苏举办了一次晚清年画展,这次阿克苏展又增加了桃花坞新年画展。苏州展中还有多幅珍贵的原作展出。

  苏州桃花坞,位于古城西北隅。明代中叶,这里同时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人一品,一人即江南大才子唐寅,一品即桃花坞木版年画。

  明代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记:“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他讲的四个地方是北京、南京和苏杭二州,他曾将苏州与其他地方的刻书进行比较,结论是“其精吴为最”。苏州阊门一带坊间戏曲小说几乎“无绣像不成装”,彩色套印的饾版、拱花等印刷工艺也蔚然流行,绘工之精、雕版之妙、套印之美,在中国古版画发展史上具有令人仰视的地位。

  晚明至清初,在利玛窦(1552-1610年)、郞世宁(1688-1766年)等西方传教士和画家的影响下,基于文艺复兴实证主义的几何透视学开始影响我国的绘画,对中国绘画了解和掌握空间原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以至在“苏州版”上有作者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法”“仿大西洋笔意”。

  康乾盛世“苏州版”是清代前期文化多元创新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广义概念,主要是清康乾盛世苏州木版年画工匠创造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巅峰,在全国各地的若干年画中也是鹤立鸡群、独树一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者所说的“姑苏版”是一个特定的学术概念:“在西洋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它是中国版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具有优秀技术的大型版画,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它能确切地把握西洋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主题之中,并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特征。”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篇幅较大,刻印精致,采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和“明暗法”。但深入全面考察这一时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康乾盛世“苏州版”包含了宫廷版、文人版、西风版(即姑苏版)、民间版,兼顾其他流派和适当的嘉道年间的作品,以便一目了然地了解清前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全貌,以及各流派的艺术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苏州版”延续了明代印本书籍和风俗版画,以及更早的宗教版画和门神画的发展。“苏州版”是一个谜,为什么仅存的作品,几乎都在海外?一般认为,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是常换常新的装饰品,故收藏者甚少。笔者则认为,“苏州版”难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连画带版在太平天国兵燹中所毁,

  海外“苏州版”收集是在此之前,而且将之视作艺术品保存。

  “苏州版”在世界美术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举两例如下。

  首先是它与日本浮世绘的关系。太仓刘家港,号称“六国码头”,“苏州版”从这里搭载商船传入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开始是供应侨居的中国人对年画的需求,后来被日本画家视为珍品。日本学者们称道它“对浮世绘的发展具有相当的贡献”(樋口弘先生语)“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小野忠重先生语)。在日本古典美术中浮世绘的知名度最高。1860年至1910年前后大约50年间以浮世绘版画为代表的日本美术又对欧洲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无独有偶,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欧洲也刮起了时尚的“中国风”。近年欧洲皇宫、城堡、庄园发现一批十八世纪上中叶的“苏州版”,这些桃花坞木版年画早期遗产在那时欧洲的造园运动中,作为壁饰张贴上去,至今展示在那里,形成了一道风景。当时它是作为中国外销画与外销瓷以及造园的元素、技法一起迈出国门的。据考,1695年,也就是清康熙三十四年,伦敦举办了“苏州版”拍卖会,造成轰动,由此购买“苏州版”作壁饰成为时尚。最早流传至欧洲的版画是传教士带出去的,因需求快速增加,拍卖、订货才接踵而至。

  两地展览,撩起了“康乾盛世‘苏州版’”的红盖头,那不就是我们寻觅已久,值得骄傲的神韵吗?我与汉生著名文化策划人黄永松先生一起,本着一种文化自觉,如数家珍地把散落在异域他国的“苏州版”重聚起来,不仅是为了使这座城市重拾一段不该忘却的记忆,也是为文化的多样与包容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重拾”既是为了讲好昨天的故事,更是为了讲好今天和明天的美好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