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一周一说(七)

 石头的修行 2018-06-14

 对于真实的统计分析应该有其科学的一面,随机的统计得出的数字往往比较接近真实的存在。在此我没有否定广大古玉爱好者藏品的意图,我只想通过对古玉玉质特征的统计分析来很好地对其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大约的范围,以便在自己掌握的范围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鉴赏古玉。

这里用的相片都是出土文物。我曾想引用李更夫先生、吴棠海、那志良前辈在六十年代所用的图录,自感一些部分尚有争议,在统计时我考虑了,而在此文中终究未有采用。在此笔者做了一点肤浅的试尝,由于深度不够,可能很难说明问题。但我在感到其中的隐隐之规律。下面我将我的部分想法和分析数据提供给大家,希望玉友们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根据浙江省文物局1996年编撰的, 《良渚古玉》一书来看,图录展示的110件古玉器,已经钙化的占了绝大部分。由于都是地方玉,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在桐乡、海宁、海盐、余杭出土的带有明显特征的玉种是明显带有云母状开片的(请看图1、2)。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一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二

在这些玉器中钙化部分较少,但玉质的次生变化几乎每件玉器都有。这可能和坑口以及玉质的质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入沁的蚀孔,蚀沟形成的沁门入沁后的层次变化却极为丰富精彩。在部分玉器上有土咬痕迹表现。

 

 

根据中华玉文化中心、中华玉文化工作委员会2009年所撰编的《玉魂国魄》一书来看。其中搜集古玉器90件除去陶器、绿松石、燧石等器物9件,其他古玉器均有不同程度地入沁和玉质次生变化。其中呈云母状开片的器物占了很大一部分,有41件。这些带有开片绺裂的玉质基本上都是宽甸玉的籽料,这在其显露的纹理走向上可见一斑(见图3、4、5、6)。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3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4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5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6

在这些玉器中钙化部分较少,但玉质的次生变化几乎每件玉器都有。这可能和坑口以及玉质的质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入沁的蚀孔,蚀沟形成的沁门入沁后的层次变化却极为丰富精彩。在部分玉器上有土咬痕迹表现。

我仔细拜读了古方主编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齐家文化玉器的图录,共计48件,其中有云母开片表现形式的至少有27件以上(图7、8)。而对龙山文化(图9)、兴隆洼文化(图10)、大汶口文化(图11)、崧泽文化玉器等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石家河文化、二里头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一般钙化较为严重,云母状开片现象在玉器表面反映较少。笔者认为这和玉质有很大关系。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7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8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9   龙山文化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10   兴隆洼文化玉器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11   大汶口文化

 

安徽凌家滩出土玉器大部分已钙化,但其中有几件使我感到震惊,白玉(图 12、13 )由于本人没有到凌家滩博物馆真正见到该玉器,仅从相片中感到应该是致密的软玉。而距今5800—4900年的崧泽文化出土的白玉龙形玉饰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图 14)。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 12   凌家滩出土白玉玦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13   凌家滩出土白玉镯

古玉一周一说 <wbr> <wbr>(七)

图14     崧泽文化龙形玉饰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几个问题;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在玉料的使用上一种为就地采挖的地方玉,另一种是就地捡拾的璞石籽料;由于籽料密度较高会形成云母状的开片绺裂;由于地方料的疏松会形成各种蚀斑和玉质的次生变化;在高古玉中高古玉玉质钙化和玉质次生形成云母状开片的两种表现形式份额占了很大比例;这里很有可能还涉及到一个地域问题。我是专门对和田玉、软玉进行一定的研究的,故开片的物理走向及构造解理的扩展,透闪石、阳起石次生变化特征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感到单一的对其一点进行研究和认识,将其符合条件的器物作为首选的收藏,综合其他必要手段和经验,反复论证比较,这是一条完全正确的收藏真品之路。

在下集我会对商周玉器玉质的统计比较进行一点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点评。

 

 

                           玉润墨香拙笔   11.02.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