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 《春望》

 仁英书屋 2018-06-15


杜甫 《春望》 来自温暖读书会 19:39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杜甫的诗,我们能感觉到他总是情怀很深,内涵很深。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李白的诗,我们一望即知,但是杜甫的诗呢,得好几望你才能知,包括之前的《望岳》,这会又是《春望》。


《望岳》的时候我们就望出了很多的内涵,甚至望出了他家族的历史,那么这首《春望》呢也是意蕴深厚,需要反复品味。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很简单,那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家国破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皇帝,也就是唐肃宗,灵武在宁夏卫县。在这之前杜甫就已经向朝廷请假,安排自己的家人一路向北,把他们安顿在了酈州羌村,鄘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富县,现在当地还有杜甫的故居。


杜甫得知唐肃宗即位之后,离开了鄘州,奔向灵武投奔肃宗,结果在半道上被叛军俘虏,押到了长安。因为杜甫的官职确实太小了,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时担任什么官呢?就是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官很小,从八品下,实际上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个官,所以叛军没有对他进行严格的囚禁。


这里可以拿另一位大诗人对比,那就是王维王维当时也是扈从唐玄宗不及,没有去得了成都,被叛军羁押。但是王维当时的官职很高,是吏部郎中兼给事中,应该是说已经做到了五品左右的官,而且在当时的名气又很大,就被安禄山押到了当时的伪都洛阳。王维虽然使用了很多的办法,想要躲开这次任伪职,但是呢没有成功,所以最后他不得不在洛阳担任安禄山伪政权的伪职,长达八年之久。


杜甫虽然官小,但是在长安也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所以他身在长安,不仅心念朝廷,更心系他的家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是说国家虽然破败了,但是祖国的山河依然存在。


你要知道,这个诗人写诗是非常讲究的,“国破山河在”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诗。它并不是说国破了,山河就不在了。而是正因为山河在,所以家国重振总是有望可待的。


所以“国破山河在”这句诗,短短的五个字里边包含了这样两城春草木深”,字面上意思是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草木旺盛。但是诗人在这儿并不是在夸说水草丰茂啊,树木都非常地繁盛,而是说呢这个地方草木很繁盛,但是人烟很稀少,没人修建,草木杂乱地生长,实际上是配合“国破“这个词来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可能理解起来有点麻烦。怎么花给哭了呢?怎么鸟就变得惊心肉跳的呢?其实杜甫是想说,本来这些花花草草,本来这些欢快的鸟儿,它们鸣叫,它们绽放,是让我们感到赏心悦目的,但由于“感时”,'感时”什么意思?由于碰到这个国破家亡的年代,国破家亡使我和亲人、朝廷分别。


“恨别'这个词饱含着愤恨,不得不暂时离别,所以我看到花虽然如此地美丽,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我看到鸟儿欢快地鸣叫,本来应该高兴,但却让我感到惊心肉跳。

当然了,这里边还有一种解释,是把花也拟成人,把鸟儿也拟成人。


换句话说,无论是花鸟,无论是自然,无论是草木,无论是我自己,在这一刻,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大家都不再欢欣鼓舞,而变成清然泪下,而变得什么样呢?心惊肉跳!


这里的艺术手法非常巧妙,巧妙的背后也还有另一层心理,他写这《春望》的时候还在长安被羁押,所以写这诗还不能写得太明。你要是公开地歌颂,我们伟大的王朝必然有复兴的一天,那如果这贼军看到了,那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好处。


所以这首诗,应该说写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手法,实际上也有迫不得已的地方。实事求是来讲,文学艺术当中得很多的手法往往都由于不得已,不得不用一些委屈的笔法。


就像鲁迅先生在《药》结尾的时候,老太太去看望他儿子的坟莹,却发现这坟茔上多了一个小花圈。鲁迅先生后来说这是没有办法,他总要给人们一点希望,说明革命是没有失败的,所以不惜用了曲笔在上面加了一个花圈。


这个曲笔,指的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和文学笔接下来,“烽火连三月”。这“三月“有好几种理解。一种是说,我们先来算一笔账。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克了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到酈州羌村安置他的家人,之后投奔唐肃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转过年头来的三月份,那么这个时候离叛军攻克长安已经达九个月之久。


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烽火连三月'指的是烽火一直延绵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份,也可以理解为'烽火连月'是说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是虚指,这两种理解都可以解释。总而言之,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战火蔓延时间之长的一种忧虑。正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收到家书,我也没有办法把我给我老婆的家书寄出去,真是“家书抵万金'。


从投奔被抓到现在九个月里头也许就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音讯他能不愁吗?我们知道,杜甫的家国情怀是很深重的,想到家人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的。孩子怎样了?妻子怎么样了?朝廷怎么样了?这个问题不是杜甫不在想的。


想到这儿,杜甫“白头搔更短”。他本来头发就白了,头发白了以后就该掉了。他头发一直掉掉掉,掉得长头发都掉完了,就是掉短头发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短“呢是少、稀疏的意思,“白头搔更短”就是他一直不停地挠头。为什么呢?他能不闹腾吗?他心里难受,他憋屈,是不是?短到什么程度呢?


短到、稀疏到那簪子都插不上了。簪子是什么呢?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开。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杜甫最后和家人团聚了吗。后来杜甫写完这首诗之后,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冒险从长安城西边的金光门逃出去了。他逃出了长安城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你根本想不到。


如果是我们,就会马上跑回家去,杜甫没有啊!我们前面讲《望岳》的时候,杜甫对朝廷是绝无二心,绝对忠诚。苏轼评价杜甫说,老杜这个人在战乱的年代,每吃一顿饭,还都惦记着皇上能不能吃到饭呢。所以他在战乱的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回家去看望家小,而是首先去向组织报到,因为他是朝廷的命官。


所以他离开长安后,就穿过对峙的两军,奔赴凤翔,就是现在陕西宝鸡,谁在那儿?当时唐肃宗在那儿。他是麻衣见天子,他身上穿得破破烂烂的,可能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去见到了唐肃宗,肃宗非常地感动,授予他左拾遗这个官。这个官还是很小,但是内容非常地丰富。


什么叫左拾遗呢?就是帮助皇上在地上捡东西,把掉的东西捡起来,实际上我们都能明白,这是给皇上提意见的一个官,就是为了警醒皇上不要犯错。所以啊,可见肃宗皇帝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


再到后来,这一年的闰八月,他终于找到机会跟朝廷请假,回到酈州的羌村去看望他的家小。在《羌村三首》第一首里,他写道:'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干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献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老婆孩子一看,吓一跳哇,丈夫回来了,爹回来了,没想到啊!为什么呢?下面就说,“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在这个战乱的时代,能活着回来,是偶然,所以家人见了也分外的震惊!我们可以想象,这种通讯上的隔绝,给杜甫和他的妻子杨氏以及他们的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灵伤害,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否还活着!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到底是怎样!所以,当他们喜相逢的时候,那真是“惊定还拭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