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认过眼神,基金真的行!

 旷野奔驰2000 2018-06-15

基金投资真的可以帮我们挣钱吗?为什么都说基金投资能挣钱,而我买的基金却亏钱了?答案就在今天的文章里。

前情回顾


上个礼拜,北哥给大家介绍了基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从概念上来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简单通俗地讲,基金就是把大家的钱集合在一起,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进行多样化投资的一种资产管理方式。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跟基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倒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投资了基金,而是我们平时接触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背后都有基金的影子。此外,北哥还给大家介绍了基金的基本分类,比如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基金;以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场内基金、场外基金;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等。搞清楚这些概念,你对基金投资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一般的人也不那么容易忽悠到你了。


那么这周,北哥要给大家讲点更干的干货,相信也是大家更为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基金投资真的能帮你赚钱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另外一个问题:

基金怎么挣钱?

接着上周的概念和分类给大家介绍,通过上周的学习我们知道,基金就是把大家的钱汇集在一起,交给专业的人进行打理的一种投资方式。而按照投资资产不同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基金,对应这几种不同的类型,基金挣钱的方式其实也就很清楚了。

 

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其盈利主要是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或上市公司的分红来实现。换句话来说,投资股票型基金就是找个基金经理代替你自己来炒股。由于基金经理是专业人士,所以理论上来说,他来帮你炒股,挣钱的概率应该比你自己操作要大一些(后面会有数据说明)。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选股择时能力很强,又有时间进行研究和操作,那你完全可以自己炒。另外,大家都知道,股票投资的风险是很大的,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无法保证一定能挣钱,特别是股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熊市的时候想要挣钱很难,所以购买股票型基金之前,你一定要考虑清楚。

 

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其盈利主要来自债券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得利。所谓利息收入指的是债券在持有期间获得的利息,通俗一点说就是你借给别人钱,别人要给你一定的利息,而且这个利息一般比较稳定,其多少取决于债券的期限和风险级别,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则收益率一般会更高(通常不超过10%)。资本利得是指买卖债券所获得的差价。举个例子,你用90块钱的价格买入,92块钱的价格卖出,中间就获得了2块钱的收益。除此之外,债券基金还有一些债券回购收益、股票投资收入和可转债增值等收益,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货币型基金比较简单,主要是投资短期货币市场的一些低风险投资品种,比如协议存款、短期债券等,以获取相应的利息收入。也就是说银行等大的金融机构短期需要钱周转,货币基金就给他们提供资金。前两年互联网上的各种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炒得非常高,比如余额宝一度收益率达到8%,主要就是由于协议存款的占比提升,而当资金面紧张的时候,利率就会飙升。不过现在都回归到了比较理性的水平,目前余额宝的收益一般也就在4%左右。

 

以上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三类基金及其盈利方式,有人问,不是还有一种混合型基金吗?对的,混合型基金就是混合了这三类基金的投资标的,同时也混合了这三类基金的盈利方式。当然,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基金,因为跟我们普通投资者关系不大,所以也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的基金品种及其盈利方式。

基金挣不挣钱,数据说了算!

上面通过对基金投资标的和盈利方式的介绍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盈利性相对比较稳定,比如上面说的货币型基金的代表余额宝目前的年化收益稳定在4%左右,而债券型基金的收益率略高一点,一般也就在5%到10%之间,所以这里就不再讨论这两类基金的挣钱问题了,如果是投资这两类基金,你的实际收益基本也就在这个水平,差不了太多。

 

接下来我们主要看看股票型基金这个受市场影响较大的基金品种,是否真的帮投资者挣钱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我们以2015年的牛市和股灾为例,来比较一下专业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的收益情况。从下图不难看出,在2015年的这波行情转换中,专业基金的表现明显优于个人投资者,基金实现盈利的比例超过80%,而散户亏损的则超过半数,而且亏损超过20%的几乎都是个人投资者。所以如果2015年你投资的是基金,你有超过80%的几率可以挣钱,而如果你是自己买股票,50%的可能性是亏钱。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基金总指数涨幅为6.69 % ,在各类基金中,以得益于美股和港股的QDII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最高,为16.20%。其次是股票型基金,凭借A股市场的优越表现(沪深300涨幅为21.78%),年平均收益率达到11.98%。

 

只看这一两年的数据或许不具有代表性,我们再来看一下过去20年的数据。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自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到2017年年底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6.5%,比同期上证综指的收益率高了一倍还要多;而债券型的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是7.64%,是同期银行长期存款利率的3倍左右。这样的表现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国外也是一样,从美国数据看,不管是过去15年,还是过去的30年,美国的基金收益率大概和大盘持平。比如,过去15年(2002-2016年),标普500指数年均上涨6.69%,股票型共同基金平均年收益率约为6.15%,对冲基金平均年收益率略高,约为8.2%。你或许觉得6%的平均年化收益不高,在国内确实不算高,但是在美国,这样的收益还是相当不错的,要知道他们的通胀水平长期都在2%以下,过去几年甚至更低。

都说基金这么好,

为什么我买的基金都不赚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基金业协会的另一组数据显示,过去这些年,通过基金投资赚了超过100%的个人基金投资者只有2.2%,亏损小于30%的是23%,亏损大于30%的占比为22.3%,赚钱的投资者仅有3成,亏钱的投资者占一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投资者亏钱的呢?北哥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你如果也买了基金的话,不妨对照着看一下,自己是否也中招了?

 

第一个原因,投资期限不够长。我经常跟大家说,投资的眼光要放长远,基金投资是一项中长期投资,其实房地产投资也是一样,不要让短期的市场波动太过影响你的投资决策。个人投资者之所以选择基金是因为看好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又不具备选股择时的能力。购买基金,就是让专业的基金经理去帮你选股择时,从而获取未来的收益。但是我们一些投资者在进行基金投资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幻想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超额回报,而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对自己的投资决策产生怀疑,然后就仓促卖出或者离场,这样的操作不论是对股票还是对基金都是大忌,产生亏损也就很正常了。


 

第二个原因,把基金当股票炒,把很多股票市场的不良习惯也带到了基金市场。周围有一些朋友,往往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但是喜欢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炒,根据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来进行基金投资决策,比如在股市大涨之后盲目入市,日常操作短进短出,追涨杀跌,甚至在基金市场做T(一种股票市场的超短期操作手段),这些行为我是很不提倡的,从长期来看,这种操作亏钱的可能性比长期持有要大很多。

 

当然,买基金(特别是股票型基金)亏钱的原因还有很多,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牛短熊长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正确理性的投资观念,对基金投资没有充分的了解,不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亏钱的概率还是不小的。因此,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掌握一些基金投资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金投资的操作技巧,树立正确的基金投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通过这个专题的讲解,让大家在这三个方面都获得提升。

敲黑板,划重点!

我们做任何投资都是为了获取收益,今天这一期北哥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基金投资赚钱的问题。


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基金如何赚钱的问题:股票基金主要靠股票价格的上涨或上市公司的分红,债券型基金主要靠债券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得利,货币基金主要靠货币市场利息收入,混合型基金则是以上这些盈利方式的混合。第二部分,我们通过历史数据查看了基金投资是否真的赚到钱了,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基金投资的长期盈利能力是非常可观的,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充分的数据佐证。最后,我们回答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都说基金投资好,为什么我投资的基金总是亏钱?其实主要是你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来投资基金,一方面投资期限不够长,另一方面把基金当成股票来投资。当然,基金赚不赚钱不是这么简单的一段文章就能分析全面的,关于更多基金投资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里继续给大家讲解。


 

最后,关于股票和基金,我想股神巴菲特的话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巴菲特曾经警告说,大部分的人其实并不适合投资股票。他建议普通人应该“将90%的资金投入到低成本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是专业的投资人,而且你不想天天担心投资情况,去买指数基金就可以了。巴菲特在采访时更是坦言,自己忠告妻子在他死后去购买指数基金,如果她持有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话,她会拥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提供需要的金钱。指数基金对于那些期望获得最少忧虑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投资。

 

连股神巴菲特都如此青睐基金投资,作为小白的你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请大家继续关注接下来的更新。


房地产专题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