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交流】栗蘑M-512大菌棒不覆土定点出菇技术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6-15

栗蘑M-512大菌棒不覆土

定点出菇技术

迁西县林中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宝莹

迁西县农牧局  韩泳春

栗蘑,学名灰树花,别称 :贝叶多孔菌、舞茸、千佛菌、栗子蘑、莲花菇;是一种珍稀食、药两用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菌属。

1、技术背景

迁西栗蘑栽培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八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栗蘑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1992年栗蘑栽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仿野生人工栽培栗蘑初获成功。通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栗蘑不同栽培模式:林菌间作模式;小拱棚栽培模式;钢管结构双拱棚栽培模式;工厂周年化覆土栽培模式;但每种栽培模式依然需要覆土出菇,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增加了劳动成本和劳动强度;由于覆土出菇泥沙等杂质问题始终制约栗蘑产业的发展壮大;随着栗蘑栽培时间推移,土生病虫害的危害日益严重,每个栽培基地每4-5年就要更换栽培场地,黏菌等杂菌将要威胁到栗蘑产业的发展,无地可用的一天迟早会出现;出菇技术的不完善使得栗蘑产量没有保证,菇农靠天吃饭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出菇周期长,不适合工厂化集约生产;大菌棒不覆土定点出菇栽培栗蘑,弥补栗蘑必须覆土栽培的局限,栽培栗蘑出菇整齐,出菇时间能人为控制,缩短出菇周期,一潮菇产量高,栗蘑品质好,无杂质,病虫害少。袋栽栗蘑大小均匀,新鲜美观,大大提高了栗蘑货架商品性能,更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欢迎。不覆土袋栽栗蘑出菇技术可以直接增加栗蘑的销售量和销售价值,显著降低菇农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增加菇农的经济收入,为菇农带来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可实现工厂化不覆土袋栽周年生产。

2、菌种的选择

栗蘑M-512是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立安教授采用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方法获得的新品种。王立安教授于2014年开始采用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方法获得51个栗蘑菌株,2015年在迁西舞茸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出菇实验,筛选出的栗蘑M-512是适合覆土和不覆土栽培的;M-512的不覆土袋栽一潮菇转化率为61.5%,覆土栽培商品菇转化率为121.56%。

3、栗蘑M-512的菌种特性

栗蘑M-512属于中高温恒温结实性菇类,菇型均匀整齐,菌盖宽3-4 cm,菌盖厚0.3 cm,菌柄多为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少,菇型形如菊花,菇色为灰黑色。畸形菇少,转潮快,纤维少,商品性高。

3.1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8℃~34℃,最适温度24℃~28℃;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4℃~30℃,最适温度18℃~26℃。

3.2水分

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空气相对湿度为55%~65%。

子实体生长培养料含水量为65%~7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3.3空气

不论菌丝生长还是子实体生长都需要新鲜空气,菌丝生长比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少一些。发菌阶段定期通风换气即可。出菇阶段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氧量是由小到大,原基形成时需氧量相对小些,分化和发育时需氧量大增,栽培过程是通过测定二氧化碳浓度来控制通风,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700~900ppm栗蘑能正常生长发育。

3.4光照

菌丝生长对光要求不明显,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栗蘑菌丝的生长旺盛,浓密粗壮。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栗蘑子实体生长需要光照强度在300-1000LUX的散射光,栗蘑原基形成需要弱的散射光,栗蘑原基的转色、分化和生长需要较强的散射光,光线越强,栗蘑菌盖的颜色越深,香味越浓,品质越好;光线越弱,栗蘑菌盖的颜色越浅,香味越淡,品质越差,光线过弱会影响栗蘑的分化,栗蘑不分化或形成珊瑚状菇。

3.5 pH值

栗蘑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pH值为4.5~7,最适pH值为5.5~6.5。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栗蘑的生长发育。

4、大棒不覆土定点出菇技术要点

4.1生产季节

根据栗蘑M-512的菌种特性,菌棒生产期为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出菇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4.2 栽培配方

配方质量百分比为:栗木屑35%、棉籽壳20%、玉米芯15%、麦麸13%、玉米粉5%,红糖1%、石膏1%、片麻岩风化土10%;另外添加栗蘑促生素50g;配料含水量为60%~65%、pH值为6~7;

栗木屑主要利用板栗废弃枝桠材的其他树材加工而成。它的营养成分和物理性状适于栗蘑生长发育。干木材用筛径为1-5毫米的筛子,湿木材用筛径3-8毫米的筛子粉碎,木屑可边用边粉,长期贮存须晒干,防止发霉结块。

棉籽壳是不用加工可直接利用的,宜选用大壳短绒无污染的新鲜棉籽壳。

玉米芯颗粒是选用优质玉米芯加工而成,使用前一天晚上将玉米芯颗粒提前预湿。

栗蘑促生素含有钾、钠、钙、镁、硫、磷、铁、锌、铜、硼、锰等多种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等。是一种高效的能促进栗蘑菌丝生长、子实形成和加快转潮的微量添加剂,可提高14.7-25.4%的产量。

4.3装袋:配料作为培养基,使用18cm×58cm的低压聚乙袋将培养基分装制作为菌棒,每菌棒装培养基按干料计1000g左右,装好的菌棒为圆柱状,长43cm,直径11.5cm;

4.4灭菌:采用高压或常压方式灭菌;高压灭菌温度为121℃,压力为1.5kg/cm2,时间为3小时~4小时;常压灭菌温度为100℃,连续保持20小时~24小时;

4.5接种:灭菌结束后将菌棒置于冷却室内冷却,然后进行打孔接种栗蘑菌种,每棒在同一侧接3穴,两端的穴距两端5cm,中间一穴位于中央;

4.6发菌管理:将菌棒置于菇棚内,菇棚作为发菌室,发菌温度控制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55%~65%,保持发菌室黑暗,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菌棒长满后继续培养10~15天;

4.7出菇棚的搭建

4.7.1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要选择地势偏高、背风向阳且不积水的平地,要求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和大型工矿企业。

4.7.2搭建拱棚

4.7.2.1、材料选择:选用4分钢管弯成拱型,两端插入畦梗内,各拱之间相距1-1.2米,并用3-5条钢管横向以腰带形式扎实,以免棚室倾倒。

4.7.2.2、棚室结构:外棚高2.0米,内棚高1.5米,宽4.5米,长可根据地形长短而定,为保持通风良好,一般不超过25米。内棚上覆盖薄膜和遮阳网,外棚还有一层遮阳网防护,起到了防雨、遮阳、降温、保湿的作用。棚内设有自动微喷装置,定时喷雾降温保湿,既可抗风防雨,又可抗旱防涝。棚的大小可以适当调整,主要以便于操作管理为主。

4.8定点出菇:5月上旬将培养好的菌棒移至出菇棚,单层接种穴向上摆放在地面上培养7~10天,待菌丝出现扭结现象,在原基形成前定点开口出菇,这个阶段出菇棚温度控制在20℃~23℃,空气相对湿度在 70%~80%,光照强度50~150lx,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

5月中旬气温达到20℃时即可开口出菇,开口时将接种穴用胶带纸封死,每棒开两个出菇点,出菇点距棒的一端10cm,出菇点选在菌丝浓密,有菌丝扭结的地方,开口时用小刀或特制的开口器在出菇点开直径2cm的圆孔,将低压聚乙袋去掉;再用小刀剜掉直径2cm、深0.5~1cm的培养基(菌膜厚的注意剜到培养基);开口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至80%~85%,光照强度,300~500lx,培养5~10天,开口处就会灰白色的原基,在此阶段不要直接往往出菇点喷水。原基形成后增加光照强度至500~1000lx,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至85%~9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700~900ppm,原基转变成灰黑色,表面凸起分泌小水珠,水珠消失后原基分化出分枝,形成小栗蘑,可直接向栗蘑上喷水;

4.9采收:经过15~20天,当子实体菌盖背面子实体层刚形成菌孔至菌管长度≤1.5mm,菌盖边缘的生长点由白变暗、与其他处界限不明显、边缘稍向内卷时,子实体已七、八分成熟,即可采收,采收前1~2天禁止直接向栗蘑上水。

4.10二潮菇管理

采完一潮菇后,及时清理残留的菇根,进行越夏管理,越夏在发菌室也可在出菇棚进行,越夏时要保持出菇棚黑暗,温度控制在28℃以下,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55%~65%,保持发菌室空气新鲜;到8月中旬后,注含有栗蘑促生素的水一次,(将栗蘑促生素按照0.1%的质量比溶于水,制成含有栗蘑促生素的水),养菌10~15天后,9月上旬即可出二潮菇。

4.11 仿野生栽培

出完一潮菇后,养菌7~10天,6月上旬可直接进行仿野生栽培,栽培时要清理菇根和接种孔老化的菌种,通过仿野生栽培可继续出2~3潮菇。

4.12病虫害的防治

大棒不覆土出菇病虫害主要是菇蝇和菇蚊等,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首先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杂物,保持水源清洁,用生石灰处理杂菌,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或粘虫板等诱杀害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