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以学为本”的,“学”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学习离不开学习要素。学习要素主要包括学习主体、学习方法、学习对象、学习成果四项基本内容。人的智力活动的开展,各种能力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四项学习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智能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围绕学习活动的动态演化规律发生的。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实际上都是围绕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目的要求等学习要素展开的矛盾运动过程。基于这种认识,要解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这个难度最大的问题,就必须深刻理解各学习要素的不同作用与功能,准确把握它们与人的智能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智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这既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最难把握的问题。 要了解个学习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可从下列网络结构意图得到启示: 学习要素与智能发展示意图
上图表明,学习需要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非智力因素(目的动机、情感意志、笃实态度、勤奋精神)的共同参与,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1>、<2>、<3>、<4>项基本内容并形成反馈,否则即不成其为学习。 图示可见,学习活动是在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中进行的。学习主体的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结构,通过<2>学习方法,去认识<3>学习对象,才能获得<4>学习效果,这是一个以解决认知矛盾为主的认识活动系统,居于中间地位。由非智力因素构成的上系统,是一个外在的随时加强解决认知矛盾的动力支配系统,居于上方地位。由于反馈构成的下系统,通过向学习主体提供反馈信息,使之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开展创造活动,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机制系统。学习中,只有这三个系统密切配合,协同合作,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良好学习机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现将各学习要素对发展智能的作用及其彼此关系分述如下:
一、学习主体——开展智力活动的必备条件
学习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积极参与下进行,才能形成意识能动活动,促使思维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吸收。那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它们对知识转化为智能各起什么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智能的关键所在。
(一)智力因素——开展智力活动的保证条件
如前图<一>项所示,由各智力因素组成的智力结构,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智力结构优化,能充分发挥各因素的“群体效应”,是保证高效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明确各智力因素的自身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对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1、注意力
2、观察力
3、记忆力
4、思维力
5、想象力
(二)非智力因素——开展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中的目的动机、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勤奋精神、笃实态度等内容。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的内在因素,对知识转化为智能的作用是强大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可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推动不同学习阶段的支柱和动力;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引人走向成功之路;非智力因素对开展智力活动具有维持、控制、调节、强化、感染等功能。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孔子强调“志于学”、“志于道”,并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依据,说明意志坚定是治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俗话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说法;清代陆世仪有“志是入道先锋。先锋勇,后军方能有进;志气饶,学问乃有成功”的形象比喻;明代王阳明则指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学习起来必然“飘荡奔逸”,终无所向。这充分说明“志”就是人要追求的理想、抱负和愿望,它是一种意问心理,决定着学习的动机、方向和目标,对人的成才发展起着能动作用。王夫之对意志促进智能发展作用论述得更加精彩:“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这是说,立下学习之向,学知与思考就会随之而来,才能也会天天增加并变得十分聪明,并成为才华横溢的人。并且,“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张子正蒙注》)意志坚定,好学精神就会继之而产生,以不知疲倦的精神而天天获得新知识。 情感、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条件,同样对智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对敬业获知有积极功能。孔子的体会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学习看成是乐趣,是享受,以学为乐,“不知老之将至”,因而获得修业进德的“圣人”荣誉。明代王守仁的教学经验是,只要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就能产生出“其进不能已”的效果来。荀子曾指出:“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荀子·正明》)说明,如果认为自己的欲望是对的,于是为之去追求,去探讨,并且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趣与意向心理,是人们所不可避免的。如果认为自己的欲望是正当的,合乎情理,从而引导出正确方法去达到追求目的,这样知识、智慧与才能就必然会产生出来。实践证明,学习中只要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好奇心,自然就会产生“心这所期”、“人之所主”的意向,再加上由“心为之择谓之虑”的选择、思考和判断,智力能力就必然达到日知其新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知识转化为智能的“中介”
方法,通常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为活动或生活实际等问题的门路或程序。方法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它作为一种思想认识和意识潜能,却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人类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看,任何人类活动都是离不开方法的。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要达到一定目的,完成既定任务,总要运用这种或那种方法,只有目的而无方法的人类活动方式,世界上是从来都不存在的。如认识客观世界,就要借助于认识的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就要借助于知行统一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读书学习,就要使用学思结合等方法;即使是社会交往、衣食住行等活动,也都是时时使用方法,出出离不开方法,只是有时并不自觉而已。所以,人们常把方法比作路,比作桥,比作工具,常把方法看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常把方法说成是知识转化为智能的“中介”等等,这些认识都是非常正确而恰当的。 学习方法,一般认为是通过认识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或方式。学习方法是学习主体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学习方法是由有思想认识、理论依据、程序要求、实践活动与个体操作能力六个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突出表现是:科学思维、循序而进、快速高效、联系实际。科学学习方法,是运用科学思维遵循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心理特征与个性发展等原理,去解决一系列学习矛盾的方法论体系。因此,科学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普遍性、必然性和时效性特征,是学习规律的客观反映。 从人的知识获得与智能发展的一般关系看:人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助于智能的增长;而智能越强的人,又可以更加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知识不等于智能,智能也不等于知识本身;知识与智能之间并不是简单地成正比例,知识多不一定智能强,智能强也不一定占有知识多。这种普遍想象的存在,正是由于人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程度不同决定的。对此,我国古代学者早有明确认识。如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都必须事先掌握工具和方法。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木匠做车轮或车身,能够把制作的规格尺码传授别人,却不能使别人具有高明的技巧和方法。说明孔子孟子都已认识到,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培养,要靠自己去摸索,而不能依赖别人来传授。方法是人人都必须使用的,但在通常情况下,教材上不写,教师不讲,往往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正象《培根论人生》中所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艺术,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的确,方法作为一种思想认识或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书本之外”的“一门艺术”或技巧,任何人不经过丰富的学习实践和艰苦的治学过程,是很难正确掌握和应用的。 对于学问与才能之间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辩证关系,古代学者论述的更为清楚。如孟子说:“智(智力才能),譬则巧(技能方法)也;圣(知识学问),譬则力(力气)也。由(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而是你的技能和方法)。”(《孟子·万章下》)唐代刘知几也曾指出:“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斗(竹笼),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经商)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能工巧匠),巧若公输(鲁班)而家无房木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旧唐书·刘子玄传》)明代徐光启曾举例说:“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工具方法)度(授)与人。’”这是指只教知识不教方法的做法,而他却主张:“金针(工具方法)度(授予)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若。”(《几何原本杂议》)他主张既要教人掌握现成知识,更要教人掌握工具和方法培养思辨能力。清代袁牧在《续诗品》中对学问、才能与方法之间的关系,讲得更为精确:“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箭靶)。”知识学问好比是弓,智力才能好比是箭头,他们要靠见识方法来控制发射,才能射中目标。足见方法之重要。实际上两千多年前管子在《宙合》中就提出了教学要教方法的要求:“故谕者取辟(方法)焉。”懂得传授知识的人,就应重视传授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这正是人们常说的道理:“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授人以“金子”,不如授人以“点金术”;给人以精美工艺品,不如教人以制作方法;给人以“猎物”,不如给人以“猎枪”。可见,要培养有健全智力能力的人,就要注重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人们为何认为方法如此重要呢? 其一,方法始终贯穿于人们认识问题、获取知识并用于实践创造的全过程。实践证明,人们一旦掌握了科学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即可将“死”知识变得活而有用,又能把吸收、储存于大脑的知识进行加工制作与系统化,组合建构起不同层次的、不同水平的各种知识结构,使知识与方法之间形成一种互为条件的循环往复机制,二者彼此促进的结果,正是人的智能逐步提高的过程。由此看来,学习中,任何一种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知识与方法相互转化的结果。 其二,方法往往是从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中转化而来的。科学史已经证明,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伟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建树,提出某些规律性的思想方法论。如孔子的“一以贯之”思想,启发诱导思想,学思结合理论,温故知新理论;荀子的积累思想和方法,善假于物的思想和方法,兼中陈衡的思想和方法;王充的信闻见重感知思想,重问难善批判思想,辨虚实订真伪思想,效验有证思想;朱熹的居敬穷理思想,“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理论等等,都能转化为适合发展中华文化需要的种种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方法。维果茨基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理论,赞可夫创建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布鲁姆的“学校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识发展学论”以及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等等,也都相应地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它说明,人们已经形成的正确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要想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就需转化为方法得以实现。方法作为表现形式,是对已形成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应用,也就是在行动中去实践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向方法转化的过程,正是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发挥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的过程。实践又证明,不能转化为方法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不是错误的思想,就是空洞的理论。
其三,方法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正确应用思维方法,可使感性认识飞跃上升为理性认识;正确运用创造性实践方法,可使理性认识飞跃上升为 当今,在全环性改革浪潮冲激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研究规模迅速扩大,新科学新理论蓬勃涌现,知识信息总量空前增长,由此引起的人们的竞争意识也在逐步增强。面对即将膨胀爆炸的知识群,人们的学习任务会更加繁重,如不学会科学学习,就将失去“生存”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到:已有知识总会有一天变得陈旧无用,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掌握产生知识的思想方法,在任何时代,出于突出地位的总是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所以。图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懂得各学习要素对发展智能的关系,懂得方法的重要。
三、学习对象(知识)——形成与发展智能的基础
任何知识的初次出现,都是人类经过实践的思维产物,智慧结晶,其本身是有智力价值的。但当它作为继承性的书本知识存在时,未经学习者亲身实践和体验,其智力价值往往就成为潜在的,其存在形式也常常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固定方式来表现,其突出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高的简单现成结论。这就给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带来一定困难,很难使人领会这种知识所蕴含的深刻思维和丰富智慧。而知识又是形成各种智力、发展能力的基础,进行思维创造的食粮,因此,学习中必须努力探索各种知识的基本属性及其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并用综合贯通方法形成系统优化的知识结构,才会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是学习或教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明确如下三个问题并采取发展智能的有力手段。 其一,必须确定眼前所学知识的性质是“活”的还是“死”的。 “活”知识具有较大的活动性能,使用面广,应变力强,迁移度大,增值性能高,“活化”特点实出;”死”只是相反,呆板、孤单,容易谴忘。因此,学习中一定要抓准“活”的知识,分析演绎其内涵,深刻理解其性质,迁移使用其特点。这种运用活知识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充分发掘“活”知识的性能并使其“活化”起来的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 其二,要明确所学知识的智力价值的高低 知识的智力价值高低是相对的,凡是使用频率高、发挥作用大、对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有重要意义的知识,都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反之,智力价值较低。就一般情况来看,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性知识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因为,基础性知识概括了事物的共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所以,学习时要多用分析、研究、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采取慎思明辨的手段,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过程来发展能力。一旦真正掌握了“一以贯之”的基础性知识,即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使智能随之而发展。理论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相比,前者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因为,理论性知识来源于对大量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人类的思维产物和智慧结晶,其内涵丰富并具有思辨性,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所以,学习时要多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方法,可采取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学习手段,解决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问题。如果真正掌握了理论性知识,知识中的逻辑思想、辩证观点等,就可转化为学习者的思维规律。程序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相比,前者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因为,程序性知识具有关系或联系的规律性质,因果明显,条理清楚,可使人明确产生此类知识的源泉,乃至发展趋势,能告诉人一些“为什么”,而事实性知识只能让人知道结论,告诉人“是什么”,不能知其“所以然”。据此,学习时要多用比较和归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综合思考、序进统一、博约结合等思维活动和方法,发展自己的智能。 其三、要注重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就是指学习者在求知过程中形成的多要素、多层次、多系列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系统、基本理论体系、程序性知识和系列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方法论体系等内容。学习者要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牢固扎实地掌握内涵极其丰富而又联系性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性越大,结合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开展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新概念,这正是发展智能的关键所在。对那些基本理论体系,要着重把握它们之间的纵横贯通性,注重关系或联系;要多从互相渗透、彼此兼容的角度看问题,发掘散见在各学科中相关知识的联系性;要经常采用“一以贯之“,综合思维方法,注重建立新的知识链、知识网、知识树等系统体系,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对那些程序性、系列化功能强的知识组块或信息单位,要重视分析它们内在的各种必然联系,极力弄清逻辑起点和关系,发掘越深,信息含量越大,越有利于开展跳跃性思维活动。对这样的知识,如果能通过比较和归类、系统化和具体化、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去判断、推理、就有可能按照新思路重新组合键构成新知识,成为新创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想方法和方法论知识,始终发挥着建构知识结构的“催化剂”作用。所以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机,而死学呆记形成的孤立单调知识结构,则不利于开发智能。 总之,人的智能的形成与发展,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真正把握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智力价值,能否在开展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活动时形成新认识,而影响智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学得死或死学习,在于不会发掘基础性、理论性和程序性知识的丰富内涵与思辩因素,忽视知识的整体联系,或偏重于应用性、经验性和结论性知识,形不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不利智能发展。
四、学习成果——知识转化为智能的标志
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经过主观努力获得的新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成果。学习成果又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知识)进行不断深化认识之后,经过选择、组合与扬弃、否定的“内化”过程,所获得的德、识、才、学基本创新素质。任何学习,如果没有学习成果表现出来,就是无意义的学习,或者不成其为学习。因此,学习成果也是构成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并且已获得的学习成果再作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论思想,又可成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依据。 如前图所示,已经获得的学习成果,即、德、识、才、学四项基本创新素质,经循环往复机制的反馈系统进入学习主体的智力结构,再经过更加复杂化的特殊思维活动,对已有知识结构进行关系、联系之间的重新加工制作与组织建构,这就产生了如前图(5)项所示的知识结构与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生智慧的高级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能用灵感、直觉或顿悟的方式,直接发现问题,构成新形象,创造新事物,建构新理论,创造新成果。学习中,要想将已有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创造力,进而获得创造成果,必须从思想方法、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方面做好如下准备:一、要懂得基本学习原理,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几种科学思维方法,能在方法论背景上开展思维活动与操作技术。二、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程序化知识,要做到经常深化理解与复习,为温故知新打基础。三、必须养成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尤其在注意与思维的配合下,善于敏锐的发现问题,具备随时都能有所选择、组合与扬弃、否定的“内化”能力。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要学得“活而不死”,能把握需要知识的性质和智力价值,善于抓住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能做到以简约繁,由此及彼。五、头脑中建立的知识结构要合理,要系统准确,程序性强,知识组块恰当,层次系列清晰,纲目内涵明确,具有“博约结合”、“一以贯之”特点;便于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手段,进行纵横贯通,多方联系;便于按照新的思路重新组合新知识,从而产生创造性成果。 (此文发表在《教育与学习研究》1995年第3期) 主要参考资料
1、毛李锐主编《中国古化教育史》
2、乔炳臣白应东著《中国古代学习原理》 3、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4、燕国材《智力与学问》
5、彭友文《知识转化创造力的机制和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