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一方【普济消毒饮】

 369蓝田书院 2018-06-16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组成]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克,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用法]

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


[方义]

本证多由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中焦,发于面部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主。风热疫毒之邪攻于头面,故见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风热疫毒之邪,灼伤津液,故见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症。方中酒黄连、酒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加强清热解毒;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陈皮理气散邪,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柴胡、升麻引火上行,有“火郁发之”之意。


[运用]

本方用于大头瘟病,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舌红少苔,脉浮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经验]

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案

梁某,女,31岁。2011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5个月前患者发现面部毛囊周围有红丘疹,渐发展融合成暗红色斑片,被覆油腻性皮屑及痂皮,瘙痒,不久,蔓延到头皮,曾按脂溢性皮炎治疗,外涂药膏,口服B族维生素,稍有缓解,近期因外感风热,病情加重,求中医治疗。现症:头面部均可见暗红色丘疹及融合成的斑片,覆盖鳞屑、痂皮,渗出,瘙痒,轻度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

中医诊断:面游风。


辨证:风热犯表,毒邪郁结。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酒黄芩、陈皮、生甘草、玄参、连翘、牛蒡子、板蓝根各10g,酒黄连、柴胡、桔梗、僵蚕、升麻、薄荷、蝉蜕、白鲜皮各5g。水煎服,一日2次。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一日1次。


二诊(2011年3月28日):上方用7剂,热退,渴止,丘疹明显消退,大便通畅。上方去柴胡、黄连,加白术10g,桂枝2g,继续口服及湿敷。


三诊(2011年4月11日):上方又用14剂,丘疹几乎消退,瘙痒止。上方去升麻、薄荷、板蓝根,又服7剂,诸症悉除。


按:素体湿热内蕴,蕴久化毒,复感风邪,热毒上壅,风热上扰,形成面游风。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可使热退、毒解、湿祛、疹消、痒止。本案风、湿、热、毒为患,解毒散邪是关键。



例:面部牛皮癣案

宋某,男,41岁。2011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头面部起红色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2年。经多家医院诊断为牛皮癣,口服及外用多种药物,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近期因外感及饮酒,上述症状加重。

现症:头面部均可见丘疹,疹色焮红,鳞屑较多,束状发,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征阳性,瘙痒明显,心烦,口渴,微恶寒,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银屑病。

中医诊断:白疕。辨证:毒热内蕴,上攻头面。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酒黄芩、陈皮、生甘草、何首乌、当归、玄参、连翘、板蓝根各10g,酒黄连、柴胡、桔梗、僵蚕、升麻各5g。水煎服,一日2次。第3遍煎液外洗头面,一日2次。


二诊(2011年4月18日):上方用7剂,心烦,口渴明显减轻,无恶寒及发热,丘疹有所消退,二便通调。上方去柴胡、黄连,继续口服及外洗。


三诊(2011年5月9日):上方又用21剂,丘疹大部分消退,无新生丘疹,瘙痒止,二便通调。上方去升麻、板蓝根,加桂枝2g,又服21剂愈。


按:湿热毒火内蕴,复感外邪,肌肤失养。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和血。普济消毒饮加当归、何首乌,可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和血消疹。牛皮癣病因复杂,毒邪为患是主要且常见之因。清热解毒可祛毒,疏风散邪也祛毒。当归、何首乌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头面部牛皮癣可谓标本兼治,清、消、汗、补诸法并施。



例:面部湿疹案

申某,男,58岁。2011年3月9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面部起湿疹2年,不规律用药,时轻时重。近期因嗜食辛辣厚味而加重。现症:面部潮红、丘疹、脓疱、渗出、瘙痒,发热,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辨证:风湿热袭表,湿热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祛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酒黄芩、陈皮、连翘、板蓝根、地肤子各10g,白鲜皮15g,马齿苋20g,酒黄连、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僵蚕各5g,薄荷、升麻各3g。水煎服,一日2次。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外涂3%硼酸。


二诊(2011年3月16日):上方用7剂,热退,渴止,渗出及瘙痒明显减轻。上方去柴胡,继续口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2011年3月23日):上方又用7剂,丘疹全部消失,瘙痒止。上方去僵蚕、板蓝根,加白术10g,木香10g,又服7剂愈。


按:素体湿热内蕴,外感风热湿毒,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消疹止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马齿苋解毒收敛。诸药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基础上又增加了祛湿作用,利于湿疹好转。




例:痤疮案

李某,男,28岁。2011年2月28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面生青春痘1年。初期面部只生少许丘疹,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时起时落,无需治疗,不久,丘疹演变成结节及囊肿,越发严重而来我中医门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下颌、颈部均可见丘疹、结节、囊肿,颈部尤重,大的囊肿触痛并有波动感,丘疹能挤出白色分泌物,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西医诊断:痤疮。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辨证:风热毒聚。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酒黄芩10g,酒黄连5g,牛蒡子10g,陈皮10g,连翘10g,板蓝根10g,生甘草10g,柴胡、桔梗、玄参各5g,薄荷、僵蚕、升麻各2g。水煎服,一日2次。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一日1次。


二诊(2011年3月7日):上方用7剂,无新生丘疹,小丘疹消退,囊肿中脓液吸收,口渴明显减轻,大便通畅。上方去黄连、柴胡、薄荷、升麻,加白术10g,丹参10g,益母草10g,继续口服及湿敷。


三诊(2011年3月14日):上方又用7剂,结节消失,囊肿明显回缩。守方继服及湿敷。


四诊(2011年3月21日):上方又用7剂,诸症消失,面颈部留有瘢痕。再拟消痕汤:白芷10g,白芍10g,丹参10g,三七1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炙甘草10g。水煎服,一日2次。外涂消痕散(白芷、白芍、丹参、三七、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量,粉碎过筛),用黄瓜汁调成糊状涂瘢痕处,一日2次。


五诊(2011年4月4日):上方又用14剂,瘢痕明显变浅。停用口服药,外涂消痕散1个月,瘢痕基本消退。


按: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感风热毒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形成风热毒聚之证。毒邪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毒邪为基本治法。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清上焦头面热毒;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玄参、板蓝根加强清热解毒之功;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散邪热郁结;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疏散风邪之功。普济消毒饮因突出“消毒”二字,可用于毒邪为患之病证,因升、柴引药上达头面,而利于头面之疾的治疗,又因有疏风、宣肺、祛痰、散结,更适于风热毒聚之痤疮。综观全方,解毒是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