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食有所宜

 为什么73 2018-06-16


中国道医


食有所宜

编辑/中国道医



在通常情况下,食有所宜是指饮食要恰当。这个恰当就是要注意饮食结构上的合理搭配。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吃得过饱,这样有利于消化。《老老恒言》日:“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粘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徒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可愈。”另外,古人说:“冬则朝莫令空心,夏则夜莫令饱食。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凉。”这都是对食有所宜而言的。开门见山地说,食有所宜也是要做到适量或恰到好处。所谓的适量就是要吃的饥饱适中,不要过饱也不要过饥;而恰到好处就是不要使营养过剩,以造成过于肥胖。在《庄子》中说:“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感哉!'这就说明高官尊爵者很善于用有利的条件去伤害身体,而不是用有利的条件去养护自己的生命。


但也有的人过于对饮食节俭,其节俭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瘦身,为了苗条,就如有一些人减肥减得把生命都搭上了,也有的人减肥减得放屁能崩斯腰的样子,这都是不健康的。我们知道,“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损伤,少则增益。”饮食与声色相较而言,自然饮食要比声色重要的多。但从某一方面而言,饮食是声色的增长剂,而声色则是饮食的催化剂。如果两者调适的合理,则是有利于健康的。如果任何一方不合理,那就有害于身体健康。朱熹曾说:“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无灾当福。戒酒后语,忌食后嗔。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饮酒百斛,不如饱餐一粥。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这实际是对食有所宜的最好注解。对食有所宜的益生之道,基本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1
早饭宜好


早饭宜好主要是源于人经过一夜睡眠之后,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而身体很需要及时进食。但在进食时,一定要干稀搭配适中。所以在中国,大多喜欢在早上喝一些粥。对于粥不仅是在早上, 在晚上也是可以的,因为其有利于消化。早上喝粥有利于快速地消化或润化,如此就容易把晚上的宿便排出体外。

  

在《本草》载有《粥记》,陆放翁诗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山。”若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确有明验患泄泻者尤验。《显道经》中说:“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氣,所谓晔然见于面也。按精氣二字俱从米,是精氣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此经从“精氣”二字谈粥的必要性,因为其来于“米”,也说明米是产生精气的资粮,尤其在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言,米是润泽脏腑,增加力量的根本。但在饮食的结构中一定要调配的适中合理,尤其早饭,在一天的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喝粥的多寡,要根据一个人的职业而定。若体力者,喝粥多难以熬到中午就会饥肠辘辘。

  

2
午饭宜饱

  

一天中的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午饭一一定要吃饱。有些人一般到午饭之后就不再吃了。如道教中人有过午不食之说。认为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过午不食就是为了避死气对人体的侵蚀。在《内经》中说:“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面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到晚更必空虚”。这从某一个方面而言是合理的,但若从健康一方面而言却并不见得是合理的。因为有些人不是做体力劳动的,吃得少是可以的,如果是搞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者,吃不饱很难有充沛的体力去做应该做的事。但饱一定是八分饱,而不是过饱。


3
晚饭宜妙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主张的多是晚饭宜少。这如果是在古代是可行的,但在今天却不-定是不科学的,只有做到晚饭宜妙才是科学的。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晚上无事可做,外加条件有限,只要天一黑人们便就寝了。如果天黑饱腹就寝,这显然不符合养生的要求,若使食物停滞于胃脘,会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影响睡眠。可见,在古代的养生思想中,认为不要夜食的根据在于日没后脾当不磨。如果腹内稍冷,食即不消,尚加损胃。这也是要求晚饭不宜饱食且不要多食的根本原因。但是现在有所不同,因为人们的夜生活太过丰富,甚至有的人的工作不在白天而是在黑夜,这也就是晚饭宜妙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对于那些夜生活比较充实的人而言,如果晚饭吃得少自然是不利于养生的,而同样要适中,甚至晚饭要同早饭一样要好。

  

不过,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对早饭和午饭似乎并不十分重视,相反,对晚饭却相当重视。对晚饭的重视也是源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情结,那就是晚饭往往是在一个家庭团圆的时候,认为在团圆的时候就应该有一顿丰盛的食物来充实一下整个家庭成员的胃口,或者晚上无事,醉饱即眠,也不误正事,这其实是不太科学的。如果晚上吃饱了就倒头大睡,或喝醉了就行房事,那就更不科学了。《孙真人枕上记》中说:“侵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火艾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孙真人的提示是值得注意的。

  

4
荤素之别


在中国的传统食用思想中,有提到吃什么补什么的理论,比方吃动物的内脏去补充人体的内脏,这可能会更直接。但如果选择的合理,吃植物同样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对于素食者,其虽然喜欢清淡,但不宜过于清淡;肉食虽然能起到滋养的作用,但不宜多食腥腔。-般说来,两者要适中方为合理。 在道门中人,认为能不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这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再者,素食者因有慈心而素,其无外乎是不以它生补已之生。在《太平经》中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在这里的“生为第一”,不仅仅是说把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也应把所有的生命都放在首位。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重视其他的生命。正是由于具有这种认识,才使道教提出“生为第”的命题,从而主张食素而不害生。

  

不过对于常人而言,在荤素的选择上应因人而异,但并不见得非要大啖它物之肉。《孔子家语》日:“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食肉、食气和食谷三者是不同的。做为常人这三者都应该明通其道。但肉食尽可能少食。看那些肉食动物都不是最长寿的,除了它们饥顿饱一顿的不规律之外,还有一点因为肉是不容于消化的,且容易产生更多的菌类从而危害到身体的健康,这对于世人而言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人们会用高温把那些菌类杀死,但有些疾病还是会随着人的食用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如不易食的疯牛肉或疯狗肉等。这是因为它们的不健康自然会影响到食用者的不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多食素食是有利于健康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人们过于追求效率给所养的动物或所种的植物太多的催肥或催壮类药物,其虽能起到壮大动植物的作用,却是不利于食用者健康的。重要的是,人们深陷其害反而浑然不觉。所以在吃食方面,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食材食用,防止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后果。


5
食无过多


食无过多就是不要吃得过多或过饱。《真诰》云:“食勿过多,多则生病。饱慎便卧,卧则心荡。学道者当审之。”《登真秘诀》云:“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但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水土即牌肾也,自然饮食消化,百脉流通,五胜安和。在(论语,学而》中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养性延命录》中,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这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食不要过饱的理论要求。

  

具体说来,为什么要食无求饱呢?《传》日:“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也就是说,所食过饱即伤心.伤心即气短。书云:“善养性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肾。”饮食所以助气,食饱气不行,所食的越多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害的。有害不仅对肠胃的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会堵塞心智。也许有人会有一种感觉,当吃得很饱的时候思维并不是很灵敏,这尤其对一些脑力劳动者会有很深的体悟,所以说所食愈多心愈塞。因此,食慎勿使多,多则生病。饱慎便卧,卧则心荡,心荡多失眠。

  

所以,“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骄富贵者,戚戚;安贫贱者,休休。故景公千驷,不如颤子一瓢。”因为食无求饱,所以道教追求服气为粮,以唾为浆。

  

关于食无求饱的思想,在道教的智慧中多之又多,如在《抱朴子》中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洞微经》日:“太饥伤牌,太饱伤气。盖牌藉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这都是对食无求饱的有益明正。所以,古人说,“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须有包含则有余味,发露太尽,恐亦难继。故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虽然食无求饱,可人们一旦面对美味,还是会留恋于美味,但是食饱一定应注意:不要速步、跑马、登高或涉险等,否则会对内藏有所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