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崇明岛上 一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这是当年崇明民族工业 为之骄傲的辉煌; 大通,富安, 两个在人们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名字; 两个承载着崇明人多少情结的纱厂; 两个至今停留在家乡人口中的骄傲。 纱 1919年 由本县民族资本家杜少如与上海营造商姚锡舟合作,集资64万银元,在堡镇大通河南岸购地100亩建厂,是时,那里还是堡镇东南角的一片荒地。 1922年4月 大通纱厂正式投产,崇明的民族工业有了标志性的象征。大通纱厂建成投产时,拥有10800枚纱锭,产品以14支纱为主,兼生产10支、12支、16支、20支棉纱。商标为飞艇,年产量万余件。1923年至1927年纱锭增至22620枚。 1932年 富安纱厂由杜少如和邑绅王清穆等人集资50万银元筹建,厂址在大通纱厂南侧,占地70亩。富安纱厂建于1932年,投产时,拥有纱锭10800枚,后增至15864枚。富安的产品以14支棉纱为主,商标为金塔和鹰球。 1938年3月13日 崇明沦陷后,大通纱厂董事会鉴于财产难保,与意商洋行签订契约,把大通纱厂改为意商开利洋行崇明纱厂。但是,这样做仍逃脱不了厄运。刚及一年,在1939年3月,纱厂被日军强行接管,更名为锺渊纺织株式会社江北纺织第五厂。 1943年7月 日寇在侵华战场上节节败退,汪伪政权无奈之余,只得将大通、富安纱厂“发还”原主。两厂交回时,纱机只有数台能开动,纱厂实权仍操在日商手中。抗战胜利后,两厂才得以恢复旧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棉纺织行业进行了两次行业性改革,大通、富安纱厂因此历经了数次合并划归。 1956年7月 两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崇明纱厂”。 1960年 崇明纱厂划归上海纺织工业局。 1966年 按当时市属国营纺织厂序数排列,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三十五棉纺厂,简称上棉三十五厂。 2007年 因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棉三十五厂关闭。至此,轰响了八十多年的纺织机声彻底地沉寂下来。 信息来源 | 崇明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