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通富安纱厂,一代人的崇明记忆

 cxag 2018-06-16


这是当年崇明岛上

一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这是当年崇明民族工业

为之骄傲的辉煌;

大通,富安,

两个在人们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名字;

两个承载着崇明人多少情结的纱厂;

两个至今停留在家乡人口中的骄傲。







1919年

由本县民族资本家杜少如与上海营造商姚锡舟合作,集资64万银元,在堡镇大通河南岸购地100亩建厂,是时,那里还是堡镇东南角的一片荒地。


1922年4月

大通纱厂正式投产,崇明的民族工业有了标志性的象征。大通纱厂建成投产时,拥有10800枚纱锭,产品以14支纱为主,兼生产10支、12支、16支、20支棉纱。商标为飞艇,年产量万余件。1923年至1927年纱锭增至22620枚。


1932年

富安纱厂由杜少如和邑绅王清穆等人集资50万银元筹建,厂址在大通纱厂南侧,占地70亩。富安纱厂建于1932年,投产时,拥有纱锭10800枚,后增至15864枚。富安的产品以14支棉纱为主,商标为金塔和鹰球。

1938年3月13日

崇明沦陷后,大通纱厂董事会鉴于财产难保,与意商洋行签订契约,把大通纱厂改为意商开利洋行崇明纱厂。但是,这样做仍逃脱不了厄运。刚及一年,在1939年3月,纱厂被日军强行接管,更名为锺渊纺织株式会社江北纺织第五厂。


1943年7月

日寇在侵华战场上节节败退,汪伪政权无奈之余,只得将大通、富安纱厂“发还”原主。两厂交回时,纱机只有数台能开动,纱厂实权仍操在日商手中。抗战胜利后,两厂才得以恢复旧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棉纺织行业进行了两次行业性改革,大通、富安纱厂因此历经了数次合并划归。

1956年7月

两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崇明纱厂”。


1960年

崇明纱厂划归上海纺织工业局。


1966年

按当时市属国营纺织厂序数排列,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三十五棉纺厂,简称上棉三十五厂。


 2007年

因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棉三十五厂关闭。至此,轰响了八十多年的纺织机声彻底地沉寂下来。

岁月的尘埃可以使往昔湮没,但是总有依稀可寻的履痕;尘封的记忆可以在油墨中重现,纵然无法还原当初的细节。
尽管大通富安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渐行渐远,但是让我们走进那老厂房去看看它们吧,莫道那老车间寂寂无声,莫看那办公室人去楼空,灰絮诉说的是往昔的繁忙,门窗呈现的是曾经的辉煌·····
遥想当年,有多少人每天在纱厂的汽笛声中开始奔波忙碌;有多少人每天在纱厂的织机声中谋取生计。沙洲白花花的银棉在此变成织物的经经纬纬;农家水淋淋的汗珠由此换成糊口的开支花销。
岁月的风雨让大通富安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时代的变迁让大通富安变成了人们的乡愁。
大通富安两个纱厂永远是我们一代崇明人最值得缅怀的一个记忆!
我们之所以缅怀大通富安,毕竟它们是我们崇明曾经的辉煌。我们之所以钩沉尘封的往事,毕竟它们是我们父辈永远的挂念;我们之所以打捞史海的碎片,毕竟它们是我们家乡嬗变的履痕。
让我们不要轻易地忘却它们,当年崇明岛上最大的工厂;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当年父母辈赖于生计的一个企业。
那当年的大通!
那当年的富安!

信息来源 | 崇明档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