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江山携手 2018-06-16
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原创: 林格 

老人常会讲,直肠子的人,对外光明磊落、行事大方、畅通无阻,而肠子弯弯绕的人,一肚子阴谋诡计或者疑心重重,对外则底气不足、行事多有负重。前者即为“直内”,后者即为“曲内”。
人性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这不是卫道士的说教,这是人性。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幸福。
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惟一的途径就是回归心灵深处。
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回归心灵深处,实质上就是——“向内看”,它与“觉悟到”,合在一起六个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心法。就教育而言,叫“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儒家把“向内看”转化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叫“直内之学”,如有兴趣,我可以大致讲解一下。

1、在直内上做功夫。
先贤有云:直内则壮于外,曲内则馁于外。
字面的意思不多讲,主要是看我们能从中吸收到什么。
老人常会讲,直肠子的人,对外光明磊落、行事大方、畅通无阻,而肠子弯弯绕的人,一肚子阴谋诡计或者疑心重重,对外则底气不足、行事多有负重。前者即为“直内”,后者即为“曲内”。
直内,实际上是深信不疑,是真诚直抵人心。
信为道源功德母。你可以不信,但一旦信,半信不行,嘴里说信也不信,须发自内心的真信、深信,才可以“信心任物”,最终才可以驾驭得了自己。
其实,人所有的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信,即诚,首先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深刻的敬畏与上供,守时守信,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并使之做到100%的纯度,则升华为信念、信仰。
没有信念或者信仰,人是慌乱的、迷茫的、功利的、浮躁的,这些人性的弱点,把你身上人性的所有优点,全部压下去了,这样的人,是注定一生黯淡的,最终以失败而告别人世间。
在直内上做功夫,首先在于立信,也就是要有所笃信,守死善道。当然不一定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但一定要有坚定的某一种信念与使命感,甚至愿意为某一项神圣的事业去担当、去为之牺牲。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可以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而焦虑的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人人心不安、心不定。
教育者,作为天生的先觉者,应当把人们从忧惧、焦虑中带出来,这是教育需要化解的最大的问题。当然,前提是自己先做到“直内”,也就是“吾心光明”。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里的“坦荡”,是指心中光明,则照亮一切,事事分明;而“戚戚”,亦即忧惧、焦虑之意。
君子为什么能做到“直内”、“坦荡荡”呢?
君子做事,一是循理而行。始终站在规律上,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故而无纠结、不揪心;二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内心里有秩序,即有礼、有理、有节,不乱,始终站在眼下的地位,守住职责;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
当然,说到底,志向和使命感,是坦荡安心的根本。君子为使命驱使,使命带来“无我”,一心在使命上,就不去纠结了,无我了,无我一身轻,若能把这里“无我”证悟到,知行合一,你就真的做到“直内”了,就得解放了。
安心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讲的这些,仍然不能一下子让人安心,需要去在事上磨,在动中修静,让心在观念的污泥中吸收营养,然后跳出来,亭然而立,不攀比,不想太多不可知的未来,把当下的每一分钟充盈、踏实起来,渐修而至。

3、很久不吃亏,要主动找一点亏来吃。
孔子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这一段是孔子讲“直内“的,“直内”则“达外”。“直内”,质直而好义,为人质朴正直,行事好义,事必求其理,合乎义理的就做,不合乎义理的,就不做,老老实实;对别人,始终“心里始终装有别人”,时刻注意别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做事的得失;不忤慢他人,总是留有谦退之心,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下,如不行,我就退一退。
为什么呢?因为真正有本事、通达之人,最怕的,有两件事:
一、怕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以宁退勿进,从而进退自如;
二、怕一不小心占了别人的便宜,宁愿被人占便宜。如果很久不吃亏,心里慌慌的,主动去找一点亏来吃,填填肚子。
“直内”,方可“通达”,一旦悟境到达这里,即无忧无惧,不贪心,不愤恨,不急躁,可以得天下矣,此为王道。
而“曲内”呢,内心里不流畅,肠子弯弯绕,总是怕自己吃亏,心里装不下别人,做人行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其实,曲内之人即自私之人,私心一起,别人如见肝肺,一目了然,把你看透了,而你自己竟不知,人家不跟你玩了,你还死皮赖脸地往前凑,多么可怜啊。

4、直内之学,平时可以养心,关键时可以救命。
“直内之学”,乃儒家之心法,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心法之一,它贯通孔孟、程朱、王阳明、曾国藩的主干线,也是集大成者。我将之提炼出来,平时可养心,亦可治心病,关键处可救命。
“直内”,说到底,是先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进而再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关系。
“直内”,在实践中,可以化换为两个至上的价值观:

一是真诚。
什么是真诚?真为“求真”,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为”诚笃”,即“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真诚直抵人心,是自己真的做到了“诚”,别人能感应到,“我诚你信”,从而形成诚信之势,则心安,则百事可做矣。
我以前曾做了十年的中学生学业质量解决方案,发现一个重要的秘密,怎样的学生才能脱颖拔尖?真诚者也。
真诚者,不自欺,也不欺人。一道题,别人做一遍,我做十遍,别人做十遍,我做百遍,一篇文章,别人只是能背下来,我则抄写十遍,越是聪明的人越愿意下笨功夫,下足了笨功夫,基本面上占尽先机与优势,则“如有神助”。

二是敬意。
人之所以忧惧、不安、自卑、痛苦、局促,皆因“驾驭不了自己”。
而驾驭自己的惟一心法是:充满敬意地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
敬意,当然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一事精致,便可动人,在细节上去洞察世界,则事事了然于胸。
敬意之中,还隐藏了人对天命、对大人、对自然万物、对美的敬与畏,有所上供,有所畏惧,人的神性的部分便渐渐会长出来,才能真正走进宁静、平静、喜悦、从容的空间之中,这个空间,很少有人来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