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时评作家、长城新媒体集团互动评论部主任胡印斌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邀请,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新闻评论:选什么评什么,这是个问题」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胡印斌老师结合亲身经历,以具体的文章为例,围绕「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选题」,以及「评论选题的基本价值是什么」等问题,和同学们分享了他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一、新闻评论选题之难,难在哪里? 胡印斌老师认为,在议题设置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基本上就能够吸引公众灼热的注意力。而评论选题之难,主要难在四个方面。 第一,难在信息匮乏。尤其是调查类新闻的稀缺,导致论者无米下锅。 第二,难在信息真伪难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不专业,自媒体的随意,导致网上信息真真假假、不断变化,评论也如履薄冰,很容易就陷入坑中。 第三,难在本领恐慌,很多问题都有专业壁垒,可能涉及到法律、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这就要求论者有跨专业背景。最不济,也需要有一点现实生活经验。不然,评论根本无从下手。 第四,难在边界危机,很多事情不能置评,或者不好置评,若缺乏足够的智慧与技巧,很难操作。 在谈到近期陕西三和学院314名学生拿不到毕业证事件时,胡印斌老师就自己发表于光明网的文章《高校违规招生,学生不该成为牺牲品》,向同学们讲解了如何在新闻评论中用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条例支撑论点。 二、如何克服困难,找到自己喜欢的选题? 对于选题之困惑,作者与编者的感受也有差异。 胡印斌说,作为一个作者,除了接受约稿之外,自己平时也会找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这中间也常常有辗转反侧、眼花缭乱之感,但总体而言,还算自由。但是,今年年初到了长城评论,作为一个编者,选题的困惑比之前愈加强烈。 新闻评论选题来自哪里? 一般应该来自严肃、权威的新闻报道。严肃的报道本身就是在为评论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这对于一个远离新闻现场的评论员来说,十分重要。 其次,选题也可从朋友圈、论坛等渠道获得。由此获得的一些新闻,往往属于社会现象,公众比较熟悉。 此外,也有选题应该来自评论本身。即作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驳难。印象中,能够引发驳论的事情不很多,但驳论其实很重要——很多事情正是在持续的关注、驳难中,获得了信息增量,公众也更能看清个中缘由。 三、选题的基本价值 第一是关乎权力与权利。公权力是不是逾越边界?私权是不是得到冒犯?这些往往是评论选题最为关切的。我们要有批评公权力的主动意识,同时也要张扬个体的权利。 第二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舆论场里,时事评论的公共性是第一位的。作为一个评论者,面对城市建设管理、环境保护、户籍制度改革、个税、人身安全等涉及公众权益的问题时,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有没有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三是聚焦新闻进展。他认为时评就是新闻的一个部分,通过时评的持续追问,来推动事情获得一个向上向好的结果。 在这里,他谈到了时评与杂文的区别,他用自己曾写过的文章中的一段话阐述道:
第四是触及社会发展根部问题。很多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着许多矛盾和争论,特别是在法律、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选题上。有时,通过个案可以推动制度、机制进步。 除了以上的基本价值,胡印斌老师还谈到了评论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我们在做这个文章的时候,要通盘考虑。 第二,新闻由头和观点的关系不能太远,如果离得远了,你说半天大家也都不感冒。 第三,评论角度很重要,但了解新闻事实更重要。 讲座的最后,他以马少华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能找到好的选题,保持亢奋的一种热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