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期】寻访中山南朗古村落之崖口村!

 格格巫 2018-06-17


崖口村是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中山市东南部,是珠江口伶仃洋边一个村庄,与孙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毗邻。据说崖口村已有近七佰年历史,崖口人先祖在南宋时期迁徙来这个地方定居,依山傍水开拓土地,世代以农耕为主。



翠亨大道(翠亨至崖口)是一条宽敞的大道,绿化不错。




崖口大牌坊——“崖口连广宇万民共创康庄路,云梯映彩虹四海同歌欢乐园”。


牌坊前的土地神。



村口的六角亭。在这碰到中山来的几个驴友,他们结伴骑行到崖口海边观光、去崖口海鲜食街FB。和他们聊了一会之后,我开始了一个人的崖口村游荡。


崖口村的历史从元代开始,崖口人先祖在南宋时期迁徙来这个地方定居,开村至今将近700年。
该村下辖8个自然村,分13个生产队,含东堡、中堡、西堡、陆家、杨家、化美、平山、向西八条村落。崖口有四大族姓,谭姓人最早到崖口定居,其次是陆、杨、萧族姓。

崖口村在解放前经济就很发达,是五桂山游击队的后勤基地,是革命老区。


崖口村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村里至今还坚守着大集体道路,独树一帜,被外界称之为是珠三角唯一的“人民公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崖口村没有实行大包干到户,而是继续搞集体生产,按劳分配,这种模式沿用至今。

确实,不管村民拥护什么路线,奉行什么主义,走什么道路,老百姓真心拥护的,对老百姓真正有好处的才是好路线,好主义,才是正道。











崖口村也有碉楼,前面看到的这座便是。



很雄伟!够气派!



“陆燕群碉楼”——原来是中山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呢。


特别留意到这棵长在碉楼上的树树。树根像是装在一个长方形的陶盆里,靠里面的一点点土来吸收营养?树干贴墙而上,树叶绿绿的,随风摇曳的树枝,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曾经的荣耀和辉煌。

满眼皆是老宅、老房、老屋,很是喜欢,崖口村没有白来,今天在这只重复一个动作,就是拍!拍!拍!



继续上片。





大部分老屋似无人居住,不知房主人今在何方?


老宅无语,只在静静的诉说历史。


























“敦和里”——“敦厚民风成美里,和平世界足安居”。



也是“不可移动文物”。中山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


村里庙宇祠堂不少。“瑶灵洞”——“瑶台新洞府,灵气古山川”。


“仙在何方起,汉宾李客堂”。


“众仙同乐”——“瑶台缥缈绝佳景,灵洞光明得妙方”。


“武侯庙”——“西蜀流恩远,南溪被泽深”。



“臣极帝师”——“德著南阳三顾往还先生驾,志存西蜀一生谨慎老臣心”。



“交梨”——“曹荷湘子钟,汉宾古老兰”。



这是中堡的可菴谭公祠——“常思流源远,德泽祖绵长”。







“谭氏大宗祠”——“莞水渊源远,崖溪德泽长”。







“竹坞谭公祠”。







“心月谭公祠”——“六叶呈宗德,世泽祖绵长”。







“翠峰谭公祠”。


“香场遗泽,莞水思源”。



还有东堡的云谷谭公祠、西堡的荆玉谭公祠等。这些祠堂已成为老人活动中心,并用作通知安排村事的场所。 



崖口村很大,我且行且看,且看且拍。



海量片片,继续看。







“毛主席万岁”几个字还依稀可见。







老井。











好美的一幅画。























































崖口飘色介绍:


2008年6月7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中山市的醉龙、南朗崖口飘色正式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崖口飘色、黄圃飘色,以及小榄的水上飘色,可以并称为中山的三大飘色。

崖口飘色是崖口村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并结合自己的信仰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色民间艺术,一开始的崖口飘色类似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

到了元末明初,随着迁至崖口村的人逐渐增多,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崖口村兼收并蓄,崖口村民开始将内陆的“抬阁”艺术与广东沿海地区的“飘色”艺术相融合,使崖口“耍菩萨”这一传统习俗有了重大的发展——开始用真人小童表演。村中习武之人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示,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一个木板中竖上铁枝,将小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人抬着巡游。后来人民将木板改为木箱,称为“色柜”,铁枝称为“色梗”。坐在色柜上的小孩称为“色脚”,色梗上的小孩称为“色芯”。色梗是整板色的关键之处,它连接“色脚”和“色芯”,色梗通常用粗若小指的特种钢材制作而成,在巡游中,色梗都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早期的“板色”多为一层“飘”,后逐渐改为“二层飘”。这种板色是用人抬着随巡游队伍行进,抬色人一步一颠,木箱上的小童亦随之不停飘动,故人们称之为“飘色”,或称为“枭色”。发展到明代,村中艺人把固定的“色芯”改进为活动的“色芯”,“色芯”在巡游中装扮成武士的小童,随着抬色人的步伐,在色板上随意翻腾、舞动,远处观之,就像腾云驾雾、凌空飘逸,更为壮观。所以活动色芯又称为“秋千色”。每板色前有头牌、后有罗伞,而每板色所表现的内容以民间故事、传说、古典文学为主,如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历史典故改编的故事。而且,村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间传说,创造了如《刘辰采药》、《金龙》等民间故事的色板。据《香山县志》(同治)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会景,金支翠旗,穷奢极巧……”这些文字,描绘的是当时崖口飘色的盛况。

  崖口村在举行飘色出巡时,还伴有舞龙、舞狮、舞麒麟等民间舞蹈。此外,为了令飘色活动巡游“声色俱全”,崖口村民还创立了八音锣鼓伴奏班。

崖口飘色远近驰名,1935年曾到香港参加“英女王银禧大典”表演。1945年又曾到澳门参加抗战光复巡游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崖口飘色活动慢慢停顿下来。直到1983年为了庆祝华侨捐资兴建的崖口村最大的建筑——崖口会堂落成,又恢复飘色巡游,此后年年端午节次日(农历五月初六)都举行飘色巡游活动。崖口村进行飘色就好像过节一样,洋溢着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并通过这种独特的民间习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身体健康。2004年,南朗镇凭借着崖口飘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来源小落地博客)


微南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