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留圉的历史变迁

 空中旗帜 2018-06-17

陈留圉,这一在中国汉晋时期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地,演绎出厚重无限的历史文化,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县治所在。

圉镇历史悠久。根据在圉镇附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推断早在6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居住繁衍,从事原始的农耕活动。根据甲骨文考证,圉作为地名在商代已经存在,商代、西周时期近1000年间,这里都是重要的居民点。

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就是陈国的城邑,后被郑国夺取。秦、西汉、东汉、西晋、北魏、隋、唐7个朝代均在此设县。唐朝贞观年之后,五代、宋、金、元为镇治,明、清时期为杞县重要城邑。以此推之,圉至少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作为城邑存在。加上商代和西周时期,“圉”作为地名存在至少有3600年的历史了。

圉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宋代以前的古迹由于历史久远,历经多次战火和变迁,作为地上实物保存下来的较少,今之圉镇城池为明朝初期在战火废墟之上重建,规模比汉晋唐时期故城略小,前城、后城与原圉城主城区分离。特别是在圉镇一带的汉墓大多被破坏,但这也不能否认圉镇在唐代以前的历史地位。

从圉镇遗存的古迹来看,旧有“大堂”,为圉县故治遗址。东门里有崇兴寺,建于北齐武平四年。有泰山庙,清康熙四十六年建。庙前有普济桥,康熙十七年建。西门里有伯喈胡同,即蔡邕故里。西北门有城隍庙、孔庙,皆依县治之制而建。子在塔相传为孔子厄陈时建。龙耳沟亦前代遗迹。至今,圉城古址尚可辨。据1956年史家考查,南起圉城南门,北抵后城村北,长两公里,东西宽1.5公里,现地上可见者高两三米、四五米不等,城墙内外还出土有石斧、石铲、石镞,春秋铜制戈、矛、剑、箭镞,汉代陶器鼎、罐、鸡、鸭、俑及绳纹筒瓦、梅花瓦当残片。1968年,人们在这里又发现有汉墓,墓室被盗,今存石门。城西400米处有冢,高1米许,周20余米,筑料同城址,出土砖、瓦、陶器与城内略同。据考可能为烽火台遗址,或为翟义时“万人聚”遗址。

远古的圉地处黄淮平原北部,商代早期,都城并不是长期稳固,主要是在黄淮区域内游离,郑州、商丘、亳州都曾经做过商都,这些地方离圉地很近,政治、经济的辐射使圉地一带长期处于农业文明发展期,说明圉地在远古时代的地位非常重要。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而远离政治中心的圉地,和其他地方一样实施井田制,促进了农业发展,在西周将近300年间奠定了城市基础。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诸侯立周平王为国王,周平王将京都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圉一带在东周时期进入远古鼎盛,圉从一般居民点发展成为重要城邑。

《史记·楚世家》云:“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于韩,则中国之路绝而上蔡之郡坏矣,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圉,“春秋陈地。郑取之,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御其患,故曰圉”。春秋时期,圉为陈国领地,公元前600年左右,被郑国夺取。《左传·昭公五年》载“韩宣子如楚送女反,郑伯劳诸圉”。清代顾祖禺编著线装书《读史方舆机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载“围城县南五十里。春秋时郑地。昭五年,晋韩起逆女于杞,还过郑,郑伯劳诸圉”,《战国策》载“楚人说顷襄王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太平寰宇记》卷一开封府雍丘县下“圉城”条:“《风俗传》云:旧陈地,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虞其患,故曰圉。”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日渐强盛,到了战国中期,魏国盛极一时,国力十分强大,攻打秦国、齐国、中山国、楚国、郑国,夺取土地众多。约在公元前395年,魏武侯在攻打陈国时将之纳入魏国。

历史上一般认为圉为西汉置县,事实上早在秦朝就已经有圉县存在,属砀郡。据《汉书·地理志》、《水经·睢水注》、秦封泥“砀丞之印”等文献记载,近人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所考证的秦代县份,砀郡原为魏国之地,秦始皇二十二年灭魏后置郡,领县22个。

西汉圉县,属淮阳国。汉初,淮阳属韩信之楚国,后除为郡。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因在淮河之北,故名,为汉初同姓九国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淮阳、太康、扶沟、柘城、鹿邑等县地。惠帝、吕后、文帝时屡除为郡。景帝三年,淮阳国除为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复置淮阳国,治陈县(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属兖州刺史部。成帝元延末年,淮阳国领9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杞县南部、鹿邑、西华、柘城一带。平帝元始二年,王莽改淮阳为新平。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置淮阳国,封更始帝刘玄为淮阳王,未几国除。西汉圉县,因地处经济腹地,经济比较发达,人丁兴旺,成为西汉万户大县之一。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行政区划局部变更,原淮阳国所属圉县、扶沟县改属陈留郡。

《后汉书·郡国三》载“陈留郡,武帝置。雒阳东五百三十里”。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旧制,整顿吏治,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到公元1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强盛,这一时期史称“光武中兴”。这时,圉县城也进入鼎盛时期,因处于交通要塞,已经成为重要的商贾之地,是一座拥有5000多人口的较大县城,约占圉县总人口的1/10。两汉时期,圉县治历经400年,是稳固的发展期。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汉朝灭亡,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东汉,圉仍为县治,属陈留郡。据公元265年曹魏行政区划显示,陈留郡领县15个。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国号晋,定都洛阳。为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魏书·地形志》中有圉城之名,“圉城,二汉、晋曰圉,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后废。景明元年复,后改。有沙城”。公元270年,西晋政权局部调整地方建制,首废圉县。10年后,复置圉为县治,改称圉城县。约在公元409年,北魏太宗明元帝废圉城县。公元550年,东魏灭亡,由文宣帝高洋立国,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安阳一带),史称北齐,圉城废县,称圉城。

《隋书·地理志中》云:“梁郡统十三城,圉城为其一。圉城旧曰圉,后齐废,开皇六年复置,曰圉城,有谷水。”东汉末年,天下只有13州,分辖100多个郡。经过三国割据,到西晋统一时增加到19州。但是此后的200多年内,东晋16国、南北朝天下分裂,各地各代统治政权大量增置、侨置州郡,到隋朝取代北周前的大象二年,天下已经出现了211州、508郡、1124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天下诸郡,改变了存在近700年的州郡县体系。隋炀帝登基后,并省了一部分州,并且在大业三年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虽然隋朝实行的是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与西汉的架构,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秦时的36郡、48郡,达到鼎盛时期的190郡。隋朝开皇六年,再次把圉城从雍丘县划出,复置圉城县,属粱郡。据隋朝行政区划显示,粱郡领县13个。这次圉城县治一直延续至唐朝武德七年。

《新唐书·地理志二》记载:“武德四年,以雍丘、陈留、圉城、襄邑、外黄、济阳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济阳、圉城、外黄。”唐朝贞观元年,圉城废县为镇,并入雍丘县。从此,圉结束共计700多年的县治历史,由县治改为镇治,始称圉镇。

宋、元时期,仍沿袭圉镇之名。金代改称圉城,属杞县。《金史·地理志中》记载:“杞,宋雍丘县,杞国也,正隆后更今名,镇一,圉城。”泰和进士张特立曾辞官在这里居住劳作。《金史》记载:“张特立,字文举,曹州东明人。泰和三年中进士第,调宣德州司候。郡多皇族巨室,特立律之以法,阖境肃然。调莱州节度判官,不赴,躬耕杞之圉城,以经学自乐。正大初,左丞侯挚、参政师安石荐其才,授洛阳令。四年,拜监察御史。”明朝,虽称之为镇,但仍是杞县境内的主要城邑。当时杞县有城两座,一为县城,一为圉镇(或为圉城)。明朝中后期,圉镇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称之为圉镇保,清朝称之为圉镇社,民国时期改为圉镇区。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圉镇,设圉镇区。新中国成立后,圉镇为杞县六区、圉镇区、圉镇人民公社、圉镇乡、圉镇镇皆以此为治所。

圉为县治时期,管辖地域多有变化,两汉及魏晋时期较为稳定,北部与陈留、雍丘接壤,西部以涡河为界与尉氏接壤,南部大致和扶沟、太康边界接近,东部大致就在今杞县东南边界。东晋之后,圉城县北部的高阳一带划归雍丘。

据《杞县志·地理志上》记载,杞县古为高阳城,春秋时为宋、郑地,战国分属宋、魏,秦初置雍丘县,汉置雍丘属陈留郡,晋省圉县又复置,后魏置圉城县,唐贞观年间圉城并入雍丘县,金正隆中雍丘县复名杞县。

根据圉的历代沿革,可知圉县置于秦代归砀郡,西汉归淮阳国,东汉归陈留郡,北魏改名圉城县,就是现在的开封市杞县西南的圉镇。在《后汉书》中,提到曹褒“再迁圉令”,注云“圉,县,属陈留,故城在今汴州雍丘县南也”。《蔡邕本传》中的注解云:“圉,县,属陈留,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从东汉陈留郡的地理位置上看,圉县正是在陈留县的东南方向,在雍丘县的向南方向。

范晔,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他作为《后汉书》的编著者,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距离东汉时期并不遥远。他对汉晋时期的圉地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一般不会犯混淆县、乡之别这样的低级错误,按照他所确定的记载体例,陈留圉所指陈留郡圉县是可信的。随后的《宋书》对圉县的记载也是沿用了《后汉书》体例,“圉县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也将圉记载为县,东汉时属于陈留。《后汉书》的注解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当时汴州的管辖范围包括杞县、尉氏等县,注解中明确圉为县名,并以邻县的位置作参照,把圉的地理方位描述得十分准确,即陈留县东南、杞县南、尉氏县东。这与《后汉书》中所记述的位置相吻合。清朝时期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中也说,“圉县故城今汴州陈留县东南”。因此可知,清代依然把圉认定为陈留县东南,靠近今天杞县的位置。

圉镇自古交通便利。两汉鼎盛时期,陈留至淮阳、睢阳至许昌均有官道在此通过,并有圉至管县官道。设有驿站,称圉镇铺。

圉城自秦初以来,渐成商贾重镇,豪族大户汇聚而来。西汉中叶,圉县城中已有董氏、蔡氏、高氏、夏氏四大望族,成就两汉时期政治文化繁盛期,涌现出以董、蔡、高、夏四大家族众多名人。

圉地历为兵家所重。汉武帝建元三年秋九月,公孙勇作乱攻圉,圉守魏不害讨平之。孺子婴居摄二年,太守翟义起兵讨莽,战莽将王邑于圉,不克死之。明崇祯十五年冬,袁时中据圉,李自成讨平之。1930年7月,蒋冯之战,于此相持廿余日,大小数十战。

圉镇,这座具有6000多年人类活动历史、3000多年城建历史、700多年县治历史的文化古城,虽然不再具有县治的地位,但至今仍是杞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是杞县重要的经济强镇,是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曾获“中州名镇”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