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山论剑:第二回 《汉晋陈留圉地考》

 d大羊 2018-06-23

 本文转自《中国地方志》杂志2013年6期,为保持原貌原文脚注照录每页下部。


 汉晋间的陈留圉地,为今之河南杞县,这是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但是近些年来,围绕蔡邕的故里,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陈留圉地尉氏县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历史地理辞典中,莫不在尉氏县蔡庄的介绍中提到这里是汉代蔡邕宅墓及其先世墓所在地。明嘉靖《尉氏县志》将蔡邕、江统作为尉氏县先贤,可知明代时尉氏说已经出现。陈留圉地在汉晋之时,是蔡氏、高氏、江氏等高门望族聚集之地,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域之一。那么陈留圉地到底是今杞县,还是今尉氏县,笔者为此略作辩证。


    杞县说的确立


   学界通行的观点是把蔡邕、江统等人归为杞县人,在诸多介绍他们的相关资料中,都将其里籍定为河南杞县。据《后汉书》记载,蔡邕是陈留圉人,注云:圉,县,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按照《后汉书》记载地名的一般体例,陈留是郡名,圉是县名。经过历代沿革,圉县今属河南杞县。《杞县志》中有许多关于蔡邕等人的记载,在《古迹》中亦有蔡邕墓。蔡邕受封高阳侯,《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高阳县,属涿郡;又陈留圉县有高阳县,以为其封号乃取自故里之地名,这与《后汉书》所记陈留圉县有高阳亭正相符合。


   《杞县·地理志上》记载杞县古为高阳城,春秋时为宋邑又为郑,战国分属宋、魏,秦初置雍丘县,汉置雍丘属陈留郡,又置外黄属都尉治,又置圉县淮阳国兖州。东汉雍丘、外黄、圉三县具隶陈留郡。晋省圉县又复置,后改以雍丘、外黄隶陈留国。后魏置圉城县,省外黄。隋开皇初改置杞州,大业间废杞州,雍丘、圉城、外黄等六县隶汴州总管府。贞观间废杞州,省圉城、外黄入雍丘,属汴州,隶河南道。乾元间雍丘亦属汴州。金正隆中改雍丘复曰杞,属开封府,隶南京路。元、明、清皆属开封府。从《杞县志》所载的地理沿革中,得见圉地之历史变迁,唐贞观间圉城入雍丘县,金正隆中雍丘复名杞县。追其历代沿革,可知圉县置于西汉,属淮阳国,东汉时属陈留郡。晋时废县,北魏复置县,后改名圉城,是现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西南的圉镇。在《后汉书》中,提到曹褒再迁圉令。注云:“圉,县,属陈留,故城在今汴州雍丘县南也。对照蔡邕本传中注圉,县,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可知圉在唐朝被认定为县。从东汉陈留郡的地理位置上看圉县位于陈留县的东南方,在雍丘县的南方(今雍丘归属杞县)。尉氏县则位于陈留县和雍丘县的西南方,与《后汉书》注中所描述的位置不符。《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顺阳人,顺阳是今河南淅川县。南朝宋时,顺阳郡与陈留郡相邻,相隔不远。生活在晋宋年间的范晔对圉地应是比较了解的,一般不会混淆县、乡之别,而且这也是关于蔡邕里籍的最早记载,因此这一记载可信度较高。随后《宋书》也说:圉县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此县。将圉记载为县,东汉时属于陈留。范晔《后汉书》的注作于唐朝,那时汴州的辖境包括尉氏、杞县等县。注中说明圉为县名,并以邻县的位置作参照,把圉的地理方位描述得十分详细。唐时汴州地图所示陈留、雍丘、尉氏的地理位置与《后汉书》中所陈述的位置相吻合。那么据此可推知,东汉的圉县当属今河南杞县的辖区。清人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中也说圉县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所以,在清代圉依然被认定是在陈留县的东南,靠近今天杞县的位置。


  尉氏县说的提出


   关于陈留圉地归属的争论,并非源于近年,而是由来已久,在明嘉靖《尉氏县志》中就已经出现。陈留圉地为今何地之争,主要是围绕蔡邕里籍问题展开的。《尉氏县志·形胜·景致》下所载的尉氏八景中就包括蔡邕故里,其下按语云:“蔡邕故里为尉氏八景之一,志籍相袭,端有所自,非若寻见于称播之间者也。近《杞志》乃谓邕故居在其县之圉城,何也?良由汉史称邕为陈留圉人而云,然而殊不考汉时陈留郡十七县有尉氏县无圉县,惟淮阳国始有圉县。圉初不属陈留也。使邕实为圉县人,则史当曰淮阳圉人,必不系之于陈留也。况《杞志》于圉城下引《地理志》云汉高祖置为县,属宋州,北齐省为镇,唐武德中复为县,贞观初省入雍丘。雍丘,杞之旧名也,亦自明其在汉时未之属陈留矣!以今尉氏言之,圉为蔡相乡蔡家庄之圉村。其祠与墓并存无异,又何事于辨?在这里,《尉氏县志》主要是从汉代陈留无杞县入手,对蔡邕故里杞县说进行驳斥。它认为,在汉代圉县不属于陈留郡,惟淮阳国有圉县。而尉氏县内有蔡邕的祠和墓,蔡邕的故里应该是尉氏县蔡家庄的圉村。


   除了这一处对《后汉书》蔡邕陈留圉人提出质疑外,《尉氏县志·人物类·儒林·蔡郎》中还有一段按语,也对这个问题有所论述。按语云:凡汉单称陈留人者,谓陈留郡也,单称圉人者,谓圉县也。惟蔡邕、江统称陈留圉人,是即郦商之称陈留高阳人之例也。圉疑为县,而高阳里不为县无疑也。况圉县属淮阳国不属陈留郡,当不得相联系为称亦本无疑也。今以江统并其子惇之传言之,统以蔡克为其乡人,考城犹其近乡耳。若惇与阮裕相游处养志二十余年,则裕之为尉氏同乡也,果复何疑哉?回首著于此,以谂观者云。《尉氏县志》认为圉县属于淮阳国,不属陈留郡,所以陈留圉并非陈留郡圉县。以此断定《后汉书》记载之误,从而否定蔡邕杞县说。


   据《陈留县志》记载:陈留,春秋时郑地也,为陈所侵,故曰陈留,战国时魏惠王都大梁,即其地也。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武帝元狩(前122--117)中分河南郡陈留郡郦商所生活的时代是秦末汉初,陈留还是个县,高阳里属陈留县,所以郦商之称陈留高阳人。县以下言里,顺理成章,而郡下言村不合常理。据《后汉书·郡国志三》可知,陈留、尉氏、圉都是陈留郡属县,而圉,故属淮阳,就是说,东汉时圉已经属于陈留郡了,那么《尉氏县志》对于陈留郡圉县的否定是欠缺说服力的。


《后汉书》60蔡邕传》,第1979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版本下同。
周玑、朱璇:杞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本。
《资治通鉴》60《汉纪五二》,第1934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后汉书》35《张曹郑列传》,第1202页。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44~45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版本不同。
《宋书》卷37《州都三》,第114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第44~45页。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第689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⑨⑩汪心:《尉氏县志》,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1963年影印。


   首先,以阮裕是尉氏人推江统、江惇为尉氏人,由江统与蔡克为乡人,而考城与尉氏相邻,遂得出江统、江惇是尉氏人,并以此推出与江统同记为陈留圉人蔡邕也是尉氏人。显然,这种推理完全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科学的逻辑必然性。由阮籍是陈留尉氏人,可推知阮裕应是尉氏人。《晋书·江统传》云江统与乡人蔡克具知名”“东阳太守阮裕、长山令王蒙,皆一时名士,并与惇游处,深相钦重。通过本传记载,可知江统与蔡克同乡,但这并不能说明江惇与阮裕同乡,只是相知同游而已。其次,《晋书·蔡谟传》云: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世为著姓。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少好学,博涉书籍,为邦族所敬。《晋书·蔡豹传》云:蔡豹字士宣,陈留圉城人。高祖质,汉卫尉,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书。父宏,阴平太守。根据这两段史料记载可知,蔡克与蔡豹并为蔡睦之孙,蔡质之曾孙,其里籍却分别记为陈留考城、陈留圉城。蔡质是蔡邕的叔父,由蔡邕本传知他与叔父从兄同居,三世不分财。考城、尉氏、圉同是东汉陈留郡所辖之县,晋时陈留国无考城县。此处很可能记载有误,蔡氏世居陈留圉地,当然也不能排除蔡氏后世子孙分地而居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因考城与尉氏是近乡,而推出江统、江惇父子是尉氏人。况且考城(今兰考县)与雍丘(今杞县)相邻,圉县(今杞县圉镇镇)与考城仅60公里;而尉氏县与考城相隔通许、杞县两县,尉氏县圉村与考城相距100多公里。《尉氏县志·杂志类·古迹》云:圉村,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谓史称蔡邕为陈留圉人者指此。土人音讹为迂村。可见,尉氏县圉村是为陈留圉之说,只是相传,修志者也不能确指,故《尉氏县志》所作蔡邕、江统同为尉氏人的推论难以成立。
   另外,在历代正史中,不乏对圉地的记载,或称圉县,或称圉镇,但未见圉村之说。《隋书·地理志》云:圉城旧曰圉,后齐废,开皇六年复置,曰圉城。《新唐书·地理志》云:“武德四年,以雍丘、陈留、圉城、襄邑、外黄、济阳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济阳、圉城、外黄,以襄邑隶宋州,雍丘、陈留来属,《宋史》云:初,世宗至圉镇,已闻此谋。《金史·地理志》云:杞,宋雍丘县,杞国也,正隆后更今名。镇一:圉城。由此可知,圉自西汉始置县,其名称虽在各代多有不同,但大致上是以县和镇的规模存在,并没有圉村之称。《尉氏县志》所谓陈留圉蔡家庄之圉村,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陈留圉地为今之杞县圉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过多次的合、并、分、废,汉晋之际的陈留圉成为今之杞县圉镇。明代之所以会出现尉氏县之说,主要是因为陈留所辖诸县,在汉晋间不管在名称上,还是辖域上,都有很大的变化。陈留圉地,更是几经废立。因此史家在记载汉晋人物时,对其中的陈留圉人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说法。东晋袁宏在《后汉纪》中提到陈留圉的只有两处,一是蔡邕为陈留圉人,一是曹褒迁陈留圉令。《后汉纪》中其他关于陈留的地名,基本上都是按照东汉时的区域划分进行阐述。


《晋书》卷56《江统传》,第152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版本下同。
《晋书》卷77《蔡谟》,第2033页。
《晋书》卷81《蔡豹传》,第2111页。
《隋书》卷30《地理志中》,第836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第98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卷262《李榖传》,第905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金史》卷25《地理志中》,第58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袁宏:《后汉书》第518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版本下同。
《后汉纪》,第238页


   如将吴佑记为陈留长垣人仇季字香智,陈留考城人。另外,《后汉纪》中有多处记载人物里籍时,直接称其为陈留人,没有具体到县,如陈琦字公鲁,陈留人也陈留人符融”“陈留人韩卓有知人之鉴。晋时陈留所辖诸县多有变动,或废或合,对于难以确指的情况,晋代史家便只记其国名,以陈留人统称之。南朝范晔《后汉书》提及圉县人物皆称呼为陈留圉人,这是按照东汉郡县划分进行论述。唐代所修《晋书》对江统等人的里籍记曰陈留圉人,然而晋时无圉县,称陈留圉似乎不太恰当。晋时圉县被废并入雍丘县,但《晋书》中并没有以陈留雍丘人称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圉城县属杞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圉城县又一次被废入雍丘属汴州。正是因为反复的废与立,让圉地的归属变得模糊,这一点在唐人作史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音。城在汴州雍丘县东。唐代李贤等人在《后汉书·蔡邕传》注云:圉,县,属陈留,故城在今汴州陈留东南。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注中则云:圉,县,属陈留,故城在今汴州雍丘县南也。唐代杜佑《通典》云汴州领六县,其一为雍丘。雍丘:古杞国。汉圉县故城在东南。又有汉外黄县故城,在今县东。可见,唐代史家对圉县地理位置的描述,是极为不统一的。因此,对江统等晋代历史人物的里籍按照东汉旧俗统称为陈留圉人,还是比较妥当的。


   陈留圉地的争论之所以出现在明代,是因为河患影响下的地域变化和人口迁移。杞县在元、明之时,遭遇几次黄河水灾。若是圉镇之人西迁入尉氏,他们以所居地为陈留圉之旧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那么,明嘉靖《尉氏县志》中提出东汉陈留圉地属于尉氏县的说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通过对陈留圉地历史沿革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变革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圉地西汉淮阳圉县东汉陈留圉地晋省圉县又复置北魏梁州阳夏郡圉城县北齐圉城县被废隋梁郡圉城县唐圉城县被废入汴州雍丘金开封府杞县圉镇。正是因为几经废立,使得陈留圉地的辖域多有变化,加上黄河水患的影响,明代时才有了尉氏县说。尽管辖域多有变化,仍当以历史沿革为据,将汉晋间的陈留圉地定为今之杞县圉镇为妥。


   


《后汉纪》,第397页。
《后汉纪》,第453页。
《后汉纪》第368页。
《后汉纪》第449页。
《史记》卷40《楚世家》,第173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后汉书》卷60《蔡邕传》,第1979页。
《后汉书》卷35《张曹郑列传》,第1202页。
杜佑:《通典》卷167《州郡六·汴州》,第4663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中国地方志》杂志原版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