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IFF导赏 | 你们说它是波兰版《芳华》,而我看到的只有爱情

 cxag 2018-06-17

冷战  COLD WAR (4K黑白)


导演:帕维尔 · 帕夫利克夫斯基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片长:88min

放映时间:6月18日(周一)18:30


《冷战》讲述了一对背景、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轻人之间炽热的爱情故事,两个人毫不般配,却命定纠缠。影片以50年代冷战期间的波兰、德国柏林、南斯拉夫和法国巴黎为背景,描绘了艰难时代中不可能的爱情故事。


原文:soslow   责编:小美


在戛纳看到《冷战》纯属偶然。

 

 

全程黑白的影像、克制的情感表达,搭配早晨清冷的空气,使得整个观影过程特别平静。没想到的是,当影片走完最后一帧,出现片尾字幕【献给我的父母】时,我突然就泪崩了。

 

而这,也像极了影片给人的体验。男女主角浓烈的情绪,被冷酷的时代大背景压住,所有的情感都无法站在阳光下肆意抒发,只能通过那个非正常时代下的“日常”来表达。但这种情感不会消逝,反而会在时间流逝中慢慢积累,最终在某个看似平常的举动中,震撼人心。

 

波兰版的《芳华》?

 


《冷战》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50年代的波兰,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的初期,准备开始步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男主Wiktor所在的艺术机构,开始大量招募有艺术特长的年轻人,组建为政府服务的歌舞团。作为颇有天赋的钢琴家和乐团指挥,Wiktor自然成为了团队的核心力量,也拥有了挑选团员的话语权。

 


而女主Zula的出身却很卑微,传言说她曾因袭击了对自己性侵的养父,而坐过牢。除了野性和强烈的求生欲外,并没有过人的表演天赋。但也就是这股野性,让男主Wiktor不顾同事的反对,留下了她。

 

 

动荡的时代背景、文工团式的开场、优秀的男主和卑微的女主等,让一部分人把它比作波兰版的《芳华》。

 

但其实,抛开这些固定的叙事元素,《冷战》和《芳华》的诉求,并不一样。

 

冯小刚借助《芳华》探讨了两个大问题:无法掌控的大时代对一代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对自己逝去青春的赞美和眷念。

 

而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冷战》,则来得更加纯粹,落点也更接地气。他把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了两个漂泊无依的恋人身上,那些政治的、人文的时代元素,跟随他们在波兰和巴黎间摇摆,随着两人的分分合合交替出现,成了他们穿越数十年爱情的伴奏。

 

厉害的是,这些时代元素没有被用力展开,却一个也没有被落下。

 

野蛮生长的女人

 

 

如果说《冷战》所选的题材,在众多的战争类影片中并不突出的话,那它的人物处理,绝对加分不少。

 

波兰演员乔安娜·库里格饰演的Zula可以说是个经历坎坷,背负了很多的人,但她就像野蛮生长的野草,无论生活给她什么,她都会随着重压的方向绕两圈后,回到原来坚韧的状态。

 

导演只用了一场戏,就立起了她这种野性坚韧的人物性格。

 

影片开始于歌舞团的招募现场,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优势的Zula,迅速找到了一位唱歌很好的女生,说服了人家和她组成临时二重唱。在面试官婉拒两人后,她又等到人家转身离开后,不死心地向Wictor所在的面试团体,展示自己的其它才艺。

 

导演用轻快的节奏和略带黑色幽默的镜头语言,将她那有点不道德的小聪明处理得可爱又坚定。于是,观看电影的观众,也像Wictor一样,对这位来自底层的少女产生了一种期待和包容。


就像面试搭档问Wictor为什么在两个人中,选择留下更没有天赋的Zula时,他的回答一样:她身上有其它可能。

 

而这,也是一切纠葛的开端。Zula身上这股强烈的求生欲,不仅成就了俩人爱情最炙热的部分,也成了他们几次分离的关键原因,是他们命途多舛爱情的罪魁祸首之一。

 

温和长情的男人

 

 

就像战争或暴力题材,总爱用女性来寻求平衡一样。当我们有了一个野性的女人时,就需要一个温和的男人了。

 

托马斯·科特饰演的Wictor正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如果说,Zula因为自己的野性,造就了这份爱情的不稳定的话,那有着良好教养和极高艺术修养的Wictor,则成为了这份爱情里的恒定元素。

 

同样地,导演又是一个镜头表达清楚了这种恒定。

 

当Wictor第一次在大雪纷飞的柏林边境,从黎明开始,等待答应和他一起逃亡却并未现身的Zula,直至黑夜来临,最后一根烟吸尽,才缓缓离开时,我们就看到了他的坚定和矢志不渝。

 

他不仅对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有着明确的考量,对于和Zula的爱情,也有着极为理性的规划。即便是Zula一次次因为自己的生存问题和情绪体验,对抗着Wictor为两人筹划的前程,他也从未放弃过。

 

黑白的影像和留白的构图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延续了自己在《修女艾达》中的4:3画幅、黑白摄影和大量留白的构图风格,效果也依然惊人。

 

《修女艾达》

 

前面说到,导演始终将影片的主题聚焦在两个小人物的命运上,黑白的拍摄方式则加强了这种聚焦。它与彩色影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更纯粹的。单纯的黑白两色,加上合适的灯光效果,会让无关紧要的事物更加隐形,而让该突出的事物更加突出。

 

同样的人物面部表情、眼神、动作,传达出来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上来说,黑白的状态会比彩色的状态更加浓烈,但从操作层面上来说,黑白的状态却更难让人察觉 ,更加润物细无声。

 

4:3的画幅,也悄无声息地从观感上加强了对1950年代的代入感。毕竟,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来自于1953年的美国,对于当时的波兰来说,这可是资产阶级的产物。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导演始终将人物放置在画幅底部、顶上大量留白的独特构图风格。

 

在《修女艾达》中,艾达头顶上一片又一片的留白,构造出了一种空间上的虚无感,传达出了她情绪上的荒凉、对自身存在的迷茫,以及宗教层面上的肃穆与隐喻。

 

《修女艾达》

 

而到了《冷战》中,这些空白突然翻转了情绪,成了男女主角情感上的外延,变成了两人情感的容器。

 

无论是俩人共舞时的情深意切。

 

 

还是酒馆里,并排而坐却背向而驰的隔阂。

 


都从两人的肢体语言出发,通过这大片的留白,蔓延进观众所存在的巨大的现实空间中。

 

而我们情绪的湖泊,就这样被这颗看似寻常的爱情之石击中,先是泛起一层涟漪,然后慢慢向外传递,最后传遍整个湖泊,直至被这凄美的爱情吞噬……



本场放映前,可凭票兑换定制票根,限量100张,先到先得。票根长这样——



其他场次也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