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健身气功以其“治未病”的指导观念和操作手段而天然地与中医学水乳交融,从中医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五运六气等方面吸取了无尽的营养作用于自身,使健身气功既可以作为康复养生的健身方法,又可以成为承载和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思辨途径,将“形而上者谓之道”和“形而下者谓之器”完美的统一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但也对我们提出了如何“将中医和健身气功融合”的问题,特别是在宣传、教授健身气功的过程中,怎么样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医和健身气功融合为“一张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从八段锦的动作名称就可以看出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都与中医关系密切,笔者尝试把所学的中医内容与具体动作结合起来。举例如下,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1 “两手托天”可以“通三焦” 早上刚起床时,经过了一晚上的休息,人们精神抖擞、活力四射。可是工作了一天以后,却变得无精打采、疲乏劳累,就想好好躺着休息一下。 从“卧”到“立”,从躺下到站起来,改变的不仅是体位,还改变了内脏的状态。内脏也从“平躺”变成了“悬挂”,五脏六腑变成了悬挂在脊柱上面。 工作时间太长,没有及时躺下来休息,五脏六腑就一直悬吊在那里,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下坠,不知不觉中人就觉得腰挺不直了、背也驼了、精神倦怠,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中气不足”,“中气”即是脾气。脾气主升,脾气不足、脾虚下陷会导致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病症。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人体把饮食转化成能量的发动机,这能量来自于脾气的“升清”。中气不足换言之就是人体的能量不够了,现代社会叫“能量”,古代社会把能量叫做“炁”,能量不足,就是炁不足了,“炁虚”了。所以在工作了一天之后,人们通常都会有疲倦的时候。 没有人教,大家也都会在疲倦的时候“伸个懒腰”。不教而会,说明“伸懒腰”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一个对抗疲劳的“自我保护”动作,就是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理三焦的雏形。 伸懒腰的妙处在于“提升中气”,通过三焦把气提起来,也叫做“通三焦”。三焦主气,主管着全身的气化,三焦通道不畅会出现“气虚”现象,中医所说的“气虚”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亚健康”,通常表现出乏力、倦怠、“累得连话都不想讲”等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能量不够了,能量上升的通道:三焦不畅通了,作为人的一种自保功能,自然而然地就需要伸伸懒腰,扩胸、展腰、举臂、绷腿,尽量伸直两臂上举,使胸腔和腹腔充分拉伸打开,让三焦保持一个舒展、通畅的状态。 据说《中藏经》是神医华佗所著,在这部书中,华佗对“三焦”的功能非常推崇: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所以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也是帮助大家顺气的,就像广播体操中的第一节“伸展运动”,先帮助大家活动开身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运动。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http://www. 许每日相伴 健康与你同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