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五月初五,本该叫端“五”才是,为什么叫端“午”呢? 上图为篆字的“五”,上一横乃天,下一横乃地,天地交叉之时为“五”。故《说文》曰:“五,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那么“午”又是什么意思呢? 上图为篆字的“午”。上面的弧线为太阳在天上的运行轨迹,下面的横线是地平线。竖线为测日影的杆子,当太阳投影和地平线成90度角,就是正午时分。方此之时,阴阳之气相交,有“阳气尽”、“一阴生”等说法。 端者,正也。故而,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即——端午! 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一天作节日呢? 因为自开春、惊蛰、清明等以来,地气在逐渐地回升。到了端午,天地之气平衡。此后,地气继续上升……直到入秋。 古人以为:由于地气的上升,很多经历秋冬,封藏在地下的湿气、阴霾等会随之上升。若不于此时防微杜渐,就会引发人间的疾疫。常见的比如眼疾(眼睛上火)。旧时端午日,以野花为束,蘸水洗目曰“洗火眼”。 明-万历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盘 端午的第一个习俗——斩五毒! 《金陵岁时记》载:“端午人家,取银鱼、茭采、韭菜、黑干杂炒,名曰炒五毒。是日必啖苋菜,谓可免腹痛。”五毒菜有荤、素之别,素五毒以徐州地区为代表,将葱、蒜苗、花椒、姜、芥等合而成,口味辛辣。荤五毒乃是将蜈蚣、蝎子、蜘蛛(壁虎)、蛇、蟾蜍等“毒虫”调制成舌尖上的美味。无论荤素,均采用以毒攻毒的方式,吃了它,防百病! 徐州素五毒 此外,古代还有一种“五毒牌”:明时,以彩帛、通草制五毒虫形状,蟠缀大艾叶上,题于门。至民国,则以五色纸折之使方,刻书五毒虫形,贴之门楣、床檐,盖禳灾之义。 提到禳灾,不得不说“雄黄”。旧时老南京,多在端午时“取蚕豆和雄黄炒之,曰雄黄豆。”《岁华忆语》中亦有:“酒中置雄黄,饮之曰可去毒。”最妇孺皆知的当数,《白蛇传》中许仙用雄黄酒使白素贞现了原形。 五毒肚兜 除了食用,雄黄还有很多其他的用法。比如:在小儿额头用雄黄书“王”字,像老虎,云易长成;以雄黄书小纸条,其词曰“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蛇虫尽消灭”,倒贴在墙角,谓避虫豸。 随着文化的流变,驱毒虫逐渐演化成了避邪。于是乎“端午节人家,自五月一日,即用菖蒲叶,剪作剑形,并艾叶悬户上,张钟馗像于堂,云可辟邪。” 避邪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一种叫“桃虎”,闺中儿女采桃叶盈筐,叠折之,粘做虎形,饰以绣,极璀璨精致。又以五色线编作丝绦,曰“长命缕”,剪彩枫缝作天师,或小虎、黍角状,大裁如指,垂绦上,俾小儿系之。 暗合五行的粽子 端午节的第二个习俗——包粽子! 切记:包粽子,不是吃粽子。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据《金陵岁时记》载:相传屈子于端午节溺汨罗江,其后授梦于一士人云:“所投米饭,辄为蛟龙争食。若以箬叶裹饭,系以丝,则蛟龙不敢相争,庶免馁。”而此棕之制所由昉也。 粽子,古称角黍。取箬叶裹糯米为三角形,原本杂以腊肉名“火腿粽”;后来有人以红豆实之,成为端午之新品也。 包粽子本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而不能自己吃。但直接扔到河里未免可惜。所以干脆就在“亲戚朋友(之间)多以鲥鱼、角黍相互赠送。”(见《岁华忆语》) 十二月令图——五月竞舟 端午节的第三个习俗——赛龙舟! 以南京为例,参加比赛的龙船可以分为好几种:秦淮河上的船户,称为“河帮”;外江船户进城的,称为“江帮”;上新河一带运输木材生意的,称为“木牌帮”。端午这一天,各帮都会聚集在夫子庙前的泮池(那里的水域足够宽广,便于水嬉)。 船上有一小亭,以彩带装饰。中间坐一小儿,助以锣鼓。是日,午餐后,南京百姓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倾城往观,桥岸均满。”有钱的富家干脆租一条船来观看表演,舟必须事先预定,不是临时可以觅的到的。 附: 前些年与几个好事者开发的文创T恤,将明·万历五彩“张天师张五毒”盘的纹样,印在胸前,以趋吉避凶!今附在文末,秀一下。 【拓展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