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交鳢“杭鳢1号”

 seeds个人图书 2018-06-18

杂交鳢 “杭鳢1号”是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杂交获得F1,即为杂交鳢“杭鳢1号”。经人工驯食可在成鱼阶段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1龄鱼可达上市规格(0.5~0.7kg/尾),在江浙地区可以自然越冬。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杂交鳢“杭鳢1号”。

 3.jpg

品种来源: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科所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均优于亲本。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杂交鳢“杭鳢1号”的形态与乌鳢更为接近,体色花纹与斑鳢较为相似。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需要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
产量表现:
1.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相同时间内“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克/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
2.养殖产量高。“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5%~40%。
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杂交鳢养殖系数为1.1~1.2,按饲料成本7.2元/公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杂交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0.4元左右。而本地乌鳢养殖系数为4.5,冰鲜鱼饲料成本在13元/公斤,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养殖本地乌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5元左右。因此,养殖杂交鳢相比养殖本地乌鳢养殖成本下降很多。平均每亩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相比本地乌鳢每亩增加效益35%以上。
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乌鳢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2.jpg

养殖要点:
1.乌仔培育。“杭鳢1号”乌仔培育与传统乌鳢基本相似,以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生物充足,养殖水体溶氧充足。
2.大规格鱼种培育。
(1)驯食:当鱼体规格长至2.5厘米左右,鱼苗体色转黄,此时可进行人工驯食。驯食过程按“活红虫—死红虫—冰鲜鱼糜—开口饲料”的顺序,调整不同种类饵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以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即完成人工驯食。
(2)过筛分养:驯养期间要及时进行大小分养,以养活相互残食。方法为:“分小留大”,即将小规格鱼种过筛分到备用塘饲养,大规格鱼种留在原池饲养。挑出的特大规格鱼种,可放入其他池塘饲养。
3.商品鱼养殖。经过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完成人工驯食和筛选分养环节后进入商品鱼养殖阶段,一般放养规格在200~250尾/千克的鱼种。杂交鳢商品鱼养殖方法跟其他投喂浮性饲料的养殖鱼类基本相似,全程投喂人工饲料养殖,投饲应遵循“四定”原则。养殖管理方面主要注意水质调控环节,可参考以下方法:
——在池塘角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生植物。
——每隔15 ~20天使用一次生石灰,用量10~15毫克/升。
——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有益微生态制剂,用量5~15克/米3。
——每隔15~20天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
杂交鳢抗病力优于本地乌鳢,在近年的大面积推广养殖中,并未发现重大疾病发生。因此病害防治方面,主要是结合微生物制剂使用,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适宜区域: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黑鱼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