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入则吐伴胁痛、吐涎沫,你怎么辨?

 大豆芽kmw4jh0j 2018-06-19


作者:杨中阳

单位:中国石油中心医院中医科,传承班十期学员

原文题目:经方治疗神经性呕吐个案思考


初诊(2018-06-01 ):孙某、女性、66岁,因"频繁呕吐4天,入水即吐2天"在急诊诊为"神经性呕吐"输液仍未缓解,来中医科就诊。有萎缩性胃炎病史,刻下:入水即吐,频繁吐白色涎沫,身恶寒,头痛目痛,口干苦不欲饮水,两胁胀痛,二便少。舌红绛苔薄微黄,左脉沉细右脉略弦大。


辨为太阴病,合并太阳少阳阳明,方用吴茱萸汤合茯苓泽泻汤,嘱小口频服,予2付(4包)颗粒剂,请患者次日复诊。


复诊(2018-06-02 ):下午患者复诊,说当天傍晚开始小口频服药(1包),未再吐,药后少量进食未吐,次日上午再服一包,均未吐,可以进食,复诊时,仅服药一剂,吐止、吐泡沫涎液已,恶寒减,头痛目痛减,胁肋胀痛减,口干苦减,仍有恶心,大便一次量少,小便如常,眠安,舌脉同前。仍辨为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予小柴胡加吴茱萸,3付颗粒剂。


三诊(2018-06-06 ): 3日后再诊,食纳如常,身痛肢乏,大便近3日仅一行,微结,夜尿1,舌红苔薄微黄,两脉微弦。将息之。


先辨六经八纲


1、表证:头痛恶寒。表证确切。

2、半表半里证:头、目胀痛、口苦、呕、胸胁胀痛,是半表半里之阳。

3、里证:吐白色涎沫、不敢饮冷,说明里虚寒;大便平素微结,这几天因吐食少,大便反未结,也应考虑太阴之故;口干不欲饮,是阳明夹饮。


最后辨为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再辨方证


有关的伤寒条文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条文

呕吐哕下利8、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初诊选方考虑

1、呕吐、头痛、频吐诞沫,就先想到了吴茱萸汤方证

2、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且少阳证息俱,应该用小柴胡汤


按此分析应该是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最贴切,但是初诊期间,见患者频繁吐出白色涎沫,应是水饮更甚,比较茯苓泽泻汤较五苓散、小柴胡更温,符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最后处方吴茱蓃汤合茯苓泽泻汤。处方2付,仅服半剂即效。


二诊虽然仍是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有恶心、头、目胀痛、胸胁胀痛,但涎沫已,未吐,说明水饮渐化,即选方小柴胡加吴茱萸3付,三诊时,已饮食如常。


病案分析:


本案虽然不负仲景方"一剂知二剂已"之盛名,但遣方过程中有许多顾虑,初诊虽辨为太阴合并三阳夹饮,鉴于当时觉得水饮甚,虽患者有明确的少阳证,但治疗仅针对了太阳阳明太阴夹饮,而疗效确实显著,那么问题:

1、若是仅抓最主证,那就是太阴病,用方就是吴茱萸汤。

2、若按六经辨证遣方,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就该是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


哪个更能效如桴鼓,百思不解,于是记录下来,跟诊间隙请教冯师。老师认为:


1、频吐涎沫,确是吴茱萸比较有特异性的药证,冯师认为其性味苦热而不燥。

2、两胁胀满,不仅见于少阳,水饮上冲亦见。

3、口苦,本是少阳要证,但是也有患者只是口中不适,自以为就是口苦,问诊中还需详辨

4、本案初诊遣方吴茱萸汤合茯苓泽泻汤,而显效,说明确是太阴为主,仅用吴茱萸汤未偿不可,但必竟是兼有三阳合病,应该是小柴胡汤加吴茱萸更贴切。若只是太阴阳明合病,也有用吴茱萸汤加生石膏的机会。


思考


胡希恕先生在《辨证施治概论》中讲到,六经八纲的辨证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亦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为证的实质,至此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了,是亦自然而然的辨证顺序也"


正是本着"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之大法,所以本案中,虽有疑惑,但大法勿失,故治疗未现偏颇。且仲景临证,多是一剂,而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本案初诊仅用吴茱萸汤一剂,或许更是覆杯即愈,或许一诊后诸阳证更现,再调方遣药。病案如实记录于此,推敲斟酌,以期未来临证,可以更为精准的求得方证对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