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历代园林述略

 cy518 2018-06-20

魏嘉瓒

 

苏州园林,秀甲天下,源远流长。唐朝诗人韦应物在《阊门》诗中写道:“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凄凉千古事,日暮依阊门。”即歌咏了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春秋之际,苏州地面有苑囿(早期园林)三、四十处,其规模和奢华程度皆可和北方各国媲美。秦汉之时,苏州园林较少。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宗教盛行,苏州城乡寺观联翩建立,其中有十多处很具园林特色。苏州私家园林的建造也比较早。北方私园始于西汉董仲舒,史载董仲舒下帷讲授,三年不窥园。而苏州的私园则始于东汉,时吴大夫笮融建有“笮家园”。东晋的顾辟彊园则是当时名闻南北的私园。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五代至两宋,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这些都促进了苏州的繁荣昌盛,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发展。初步统计,苏州的私家园林(含今市区及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县、吴江市、吴县。这些县属地,在历史上长期为苏州所辖,园林建筑亦多受苏州影响。有些园林实际上是苏州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在乡间的别墅),唐代有十六处,两宋约六十处,元代近四十处。明清两代,苏州经济更加发达,造园之风益盛,明代有私园二百六十多处,清代二百五十处。明清苏州私园,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高。民国之后,新式公园开始兴建,私园则不如前。

苏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各种类型的园林约一千处,史籍上有园貌记述的近八百处,这些园林有的短期即废;有的建而毁、毁而建;有的历经沿革虽名称屡易,面貌多变,但至今犹存,为苏州园林之瑰宝。

对苏州园林的历史状况,兹按朝代分述之。

 

春秋战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南来,在梅里平墟建立“勾吴”小国。传到二十世诸樊,将吴都迁到今日的苏州。阖闾即位之后,吴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军事力量迅速壮大,显名于诸候,称雄于东南。吴国国王皆喜营造宫室、苑囿,阖闾、夫差父子尤甚。吴国最早的苑囿是“夏驾湖”(位在今学士街一带)。《吴地记》:“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宋时湖已不存,清初完全湮为平地。阖闾曾于三战破楚班师回都之后,“自治宫室”。夫差更是“好起宫室,用工不辍。”(《吴越春秋》)“好罢民力以成私好,纵过而翳谏,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从。”(《国语·楚语》)而且“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吴越春秋》)阖闾和夫差治事的吴宫,即具有明显的园林特点。宫中有“前园”和“后园”,“前园”多梧桐,后人又谓之“梧桐园”,《吴郡志》:“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园也。”“后园”则高树参天,绿荫匝地,杜牧诗句“吴王宫殿柳含翠”即咏此。

姑苏台在城西南姑苏山上,始建于阖闾,建成于夫差,史载台高三百丈,广八十四丈,可见三百里外,作九曲之路以登之,具有登高临远之胜。附属建筑亦极奢华,《述异记》:“周环洁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上立春宵宫,作长夜之饮,造千石酒钟,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钩玉槛,宫之栏楯皆珠玉饰之。”童隽《江南园林志》说:“楚灵王之章华台,吴王夫差之姑苏台,假文王灵台之名,开后世苑囿之渐。”可见对园林发展影响之大。

馆娃宫是夫差和西施游乐的又一处离宫,在灵岩山上。相传现在的灵岩寺大殿即是建在当年的馆娃宫殿堂遗址上。其西花园内至今有多处春秋遗迹,如玩花池、吴王井、玩月池、长寿亭、琴台、响屣廊、划船坞等。

阖闾墓在虎丘。王僧虔《吴地记》:“虎丘山绝岩耸壑,茂林深篁,为江左邱壑之表。”顾野王称之为“巨丽之名山”、“大吴之胜壤”。此山亦为吴王离宫所在,吴王阖闾死后即葬此,墓在剑池之下,为虎丘最神秘之处。王禹偁《剑池铭并序》曰:“虎丘剑池,泉石之奇者也……峻不可仰视,深不可下窥。我疑乎太极作怪,化工好奇,水物设险,山妭忌危。”《吴郡志》:“两岸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亦他山所无。”其他千人石、试剑石、白莲池等景点至今流传着许多和吴王有关的历史佳话。

除上述之外,吴国的苑囿还有很多。据《吴郡图经续记》载:“当吴之盛时,高自矜侈,笼西山以为囿,度五湖以为池,不足充其欲也。故传阖闾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城外,旦食○山,昼游苏台,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其耽乐之所多矣。”又载“长洲苑,吴故苑名,在郡界。昔枚乘谏吴王(刘濞——引者)云:汉‘修治上林,杂以离宫,佳丽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长洲苑远胜于汉代上林苑,足见其游观之盛。《吴郡图经续记》又载:“华池、华林园、南城宫,故传皆在长洲界,阖闾之故迹也。有流杯亭,在女坟湖西二百步,亦云游乐之地。又有吴宫乡,陆鲁望以为在长洲苑东南五十里,盖夫差所幸之别观,故乃名焉。”“苑桥、定跨桥皆阖闾苑囿游憩之地。”《吴郡志》载:“长洲县前,旧为阖闾故迹。县前东南,故传皆阖闾苑囿游憩之地。”其他尚有:消夏湾,为吴王避暑处;锦帆泾,“吴王当日所载楼船萧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江盈科《锦帆集序》);还有鸡陂墟、豨巷、走狗塘、五茸等等,皆为游猎之所。

有些苑囿史书上已称之为园,如《吴地记》“华林园在长洲县华林桥”,《吴越春秋》“华林园在华林里”,《吴郡志》称吴国苑囿为“长洲林园”。

吴国灭亡之后,宫室苑囿、离宫别馆渐次荒芜冷落。战国时期,苏州具有园林特色的建筑极少,惟春申君及其子假君治吴十四年,建筑颇多,如桃夏宫、吴市、吴诸里大闬、吴狱庭等。《吴地记》有“春申君都吴宫,因加巧饰”的记载。

 

 

 

秦汉之际,苏州经济不甚发达。据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考证,汉初吴国地广人稀,吴王刘濞反叛时,在国内征兵,上至六十二岁,下至十四岁,老少无遗,仅征得二十万人。当时吴国辖地很广,生聚亦久,仅及此数,可见人口之寡。园林艺术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反映,秦汉时当然不可能有突出的建树。

关于秦时苏州的建筑,《越绝书》仅有一处记载:太守府大殿,秦始皇刻石所起,汉时又凿宫池。汉代,刘贾治吴时筑吴市西城名曰定错城。刘濞治吴时,嗣葺吴苑,使之与上林苑相轩轾。孙逊《长洲苑吴苑校猎》曾描写了刘濞长洲苑出游的盛况。春秋时的吴宫(阖闾宫),秦初仍在,后因守宫史持火视燕窟而烧毁。宫中构筑或有所存。朱买臣载其故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即此处,可知汉代仍有吴宫园林存在。汉代又曾把春秋时的一些苑囿改建为园,《越绝书》:“桑里东,今舍西者,故吴所蓄牛羊豕鸡也,为名牛宫。今以为园。”

值得提出的是,东汉时出现了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笮家园。同治《苏州府志》:“笮家园,在保吉利桥南。吉名笮里,吴大夫笮融所居。”卢熊《苏州府志》:“《吴志》汉中有笮融,居丹阳。”据《三国志》卷四十九载:笮融是东汉时丹阳人,聚众依附徐州牧陶谦,陶谦使至广陵、下邳、彭城运粮。曾先后攻杀广陵和豫章太守,叱咤一时。汉献帝初平四年,他在徐州“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衣,重铜槃九重,下为楼阁道,可容三千人。”汉时吴辖三郡,丹阳郡为其一。据上述可知,笮融建园有其个人爱好和物质基础,他住在苏州的园第,即后人所称的笮家园。园林界有人以顾辟彊园为吴中最早私园,此说不确。笮融之后大约一二百年,顾辟彊园才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州园林以寺观园林为主,私家园林也有发展。

这一时期,宗教盛行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战争少于北方,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宗教也随之迅速发展,仅南京一地,梁武帝时即有佛寺七百多处。南朝重镇苏州,寺观也联翩出现,隋唐五代继之。《吴郡图经续记》对此有一段概括记述:“自佛教被于中土,旁及东南。吴赤乌中,已立寺于吴矣。其后,梁武帝事佛,吴中名山胜境多立精舍,因于陈隋,寝盛于唐。”卢熊《苏州府志》:“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据《吴地记》所载,三国至唐,苏州建有寺院七十一处,其中五十四处建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又以梁代所建最多。

寺观建筑多在名山胜区,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也;也有的建在城内或近郊,有的是富家舍宅改建,有的是择山林新建。这些寺观,除其宗教特征之外,亦多园林之胜。究其原因,宋人陈最在《澄照寺记》中曾论及,他说:“苟非背山而面林,左泉而右石,则何以延大千之开士,启孤秀之名园。是故鹫岭雄标,世尊因而说法;双林秀拔,惠远由是尊居。”苏州诸寺观,多略具园林规模,有园林之胜。

报恩寺,俗称北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初名通玄寺,殿堂颇多,“二尊殿”为其最。梁代于寺内建十一层宝塔。隋灭陈时,寺毁。唐初恢复,改名开元,殿阁穷极雕丽,梁柱栾楹之间,皆缀珠玑,饰金玉,莲房藻井,悉皆宝玩,光明生辉,好似辰象罗列,为东南之冠。五代时,钱镠移支硎山报恩寺额于此,从此易名报恩寺。曾有五个子院,规模宏伟,为吴中名刹。寺中有假山、池塘、水榭,密竹映窗,松、桂、柿树满园,唐代诗人韦应物、李绅、陆龟蒙、皮日休皆有诗及之。塔于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侵时被毁,不久重建,今之塔身即为南宋遗物。报恩寺自宋至清又屡毁屡修,但殿堂之盛,园林之美,向为吴中名刹。明祝允明在《报恩寺功绩总记》中说:“浙西之佛刹,其最大且久者无过于苏城之报恩寺。”近年来,又在寺院内增加了园林构筑,仍为姑苏古城游览胜地之一。

玄妙观是道教宫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当时称真庆道院。因在城市中心,除为信徒焚香祀神之地,也是人们游憩之所。《吴郡志》说它“栋宇最为宏丽”。历代多有修建,至清代有内十八景和外十八景,难以悉举。其最为人称道者,有宋代所建三清殿,明代所建弥罗宝阁、雷尊殿和五岳楼等。三清殿为江南现存最宏大的宋代木结构殿堂;弥罗宝阁,《百城烟水》称其“巍然云表”,徐崧有诗赞道:“岁暮过仙观,巍然宝阁雄。灯光摇碧落,香雾霭寒空。迥出三清上,回看一郡中。森罗都在眼,谁不叹神工。”五岳楼亦极壮观,李贶诗写道:“我亦名山爱卧游,楚烟吴水日悠悠。紫霄倘有群仙下,应在陶家五岳楼。”玄妙观宋时桃花最盛,赵伯骕曾绘“桃源图”,即为“玄妙观”图。观内亦多林泉幽赏之胜,前人有诗咏道:“榴皮画壁走龙蛇,池上芭蕉又见花。”“啼乌数声风寂寂,碧梧荫下立多时。”晚清之后,玄妙观逐渐成为市场和游乐场。

虎丘山上的云岩寺,系东晋咸和二年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舍宅而建,初为东西二寺。《平江记事》称“山在寺中,门垣环绕,包罗胜概。”二寺依山而建,以致渐成寺包山的格局,后人有“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平生只见山中寺,今日来看寺里山”的诗句,正是描写云岩寺的这一特色。宋初,合两寺为一寺,王随《虎丘山寺记》描绘其胜景道:“粉垣回缭,外莫睹其崇峦;松门郁深,中迥藏于嘉致……若乃层轩翼飞,上出云霓;华殿山屹,旁碍星日;景物清辉,寮宇岑寂。千年之鹤多集,四照之花竞坼。垂组飘缨之彦,靡不登临;达心了义之人,终焉宴息。允所谓浙右之壮观,天下之灵迹者矣。”金兵南侵,寺毁,绍兴年间重建,规模宏伟,琳宫宝塔,重楼飞阁,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吴郡志》谓:“寺之胜,闻天下,四方游客过吴者,未有不访焉。”虎丘山佛教建筑有几十处之多,如“生公讲台”等,而其最著者为五代末至北宋初建成的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有诗写道:“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塔实是虎丘云岩寺的第一景。

位于西郊枫桥镇的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来寺住持,后改称寒山寺。寒山寺在唐代即声名远扬,宋代扩建增饰,更为雄丽。太平兴国之初,建七级宝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孙觌《枫桥寺记》),雄杰伟丽的殿阁亦相继建起。南宋初年重修,栋宇一新。至清末,再度修缮之后,仍为吴中名刹。1949年之后,政府两次拨款修葺,现为苏州一大游览胜地。

常熟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始建于南朝齐,原名大慈寺,梁大同年间修缮时,于大雄宝殿内发现巨石隆起,左看如“兴”,右看如“福”,因改名兴福寺。兴福寺早在唐代即殿宇宏敞,景物清幽,飞泉石桥,修廊复阁,气象雄古,为江南名刹之一。常建的五言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即道出了它的林泉之趣。旧有塔、阁、轩、亭和重萼千叶莲诸胜。明清两代,屡有修建,寺院中轴线两侧各辟一园。西园曲廊逶迤,林木葱茏,园中多竹,池边建舫,景色清幽;东园有千年古迹“空心潭”,潭北建亭,四周杂植花木,其下泉水汩汩。明代瞿氏“半潭秋水一孤亭,留得泉声万古听”诗句,正是对其幽景的概括。而今兴福寺仍为虞山胜景之一。

灵岩山寺,初名秀峰寺,为东晋末年陆玩舍宅而建,梁天监二年扩建。此寺在唐代之前即规模宏大,殿宇众多;至宋朝,“丛林之盛为东南之冠”(孙觌《智积菩萨殿记》)。塔始建于梁,现存七级八面砖塔为南宋绍兴年间所建。灵岩山寺后来发展成为净土宗之大道场,名闻东南亚,加之馆娃宫古迹的吸引,登山道上,游人和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今日盛况依然如此。

梁天监年间所建佛寺最多。甪直保圣寺规模宏大,曾有僧侣千人。传为唐杨惠之所塑罗汉,近代被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誉为“东方唯一艺术瑰宝”。皋桥东之重玄寺,建筑雄伟,庭院清幽,至唐代又辟药圃,列怪石。永定寺在铁瓶巷,因竹林茂密,亦称“竹林寺”。昆山马鞍山慧聚寺,“半垒石室为虚阁,缥缈如仙府,他山佛宇未有其比。”(《吴都文粹》)至唐宋时有轩阁九十多处;林木回环,亭阁楼殿,萦山照水,菊溪兰畹,曲池小沼,美不胜收。王安石有诗句赞道:“园林浮海角,台殿拥山根。”常熟顶山禅院有白云泉、龙舟池、石云泾、碧菽园等十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江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豪门士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发达。据葛洪《抱朴子》记载,当时苏州顾、陆、朱、张四大姓的庄园都是“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伎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庾。”若此富豪之家,辟建私园,以求享受,不足为奇。最有名的私园是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的顾辟彊园。刘义庆《世说新语》曾记有中书令王献之慕名前往观赏的一段佳话。据史志查考,吴中园林之有假山,自顾辟彊园始。和顾辟彊园同时的还有戴颙宅园。至此私家园林较前大有发展。

 

隋唐五代

 

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继隋之后的唐朝,空前繁盛,庄园经济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唐朝又是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诗歌,彪炳千古;书法绘画,争妍竞艳。在北方,私家园林极为兴盛。唐张舜民《画墁录》记载,长安“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川陆。”最著名的如王维的辋川别业、郭子仪的城南庄、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庄、司空徒的王官谷庄等。

江南一带虽远离政治中心,但庄园经济也比较发达。据刘允文《苏州新开常熟塘碑铭》载:“强家大族,畴接壤联,动涉千顷,年登万箱。”苏州当时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孙觌《普明禅院记》:“平江自唐白公为刺史时,即事赋诗。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诗云:‘茂苑太繁雄’是也。”《中吴纪闻》亦说:“姑苏自刘、白、韦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在文化方面,诗人王昌龄、李白、杜甫、张继、顾况、杜牧、杜荀鹤、罗隐等都曾驻足苏州,流连歌咏。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做过苏州刺史,被誉为“苏州刺史例能诗”。晚唐之际,本郡诗人陆龟蒙和流寓苏州的皮日休,诗酒唱和,世称“皮陆”。唐代苏州书法家亦是群星灿烂,如陆柬之、陆彦远、孙过庭、张旭、张从中等皆一时大家。尤其是张旭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舞剑一起被唐文宗誉为“三绝”。雕塑家则有被称为“塑圣”的杨惠之。如此繁荣富庶,高情雅韵,推动了苏州园林的发展。隋代有史可稽的私家园林有孙驸马园。园中有古树枵腹臃肿,中有孔,可匿人。唐代有孙园,白居易诗云:“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韦应物在唯亭筑山庄,常吟诗放舟其中。陆龟蒙宅在临顿里,即今之拙政园一带,是一处具有田园风光的园林;他在甪直还建有天随别业,中有清风亭、桂子轩、光明阁、白莲池、双竹堤、杞菊溪、垂虹桥、鸭塍诸胜;另外还有震泽别业。褚家林亭,当时名声极著,皮、陆皆有诗咏及。凌处士庄,韦庄有诗咏道:“花深远岸黄莺闹”。韦承总幽居,孟郊有诗咏道:“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郢唱一枝发,吴花千片春。”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大酒巷(今讹为“大井巷”)“唐时有富人修第其间,植花浚池,建水槛风亭,醖美酒以延宾旅,其酒价颇高。”看来这是一处具有园林之胜的高级酒家。颜家林园,皮、陆亦皆有诗咏及之。位于城西南横山下的花园,皮、陆等文人雅士常往游览赏月,皆有诗壮其美。

在苏州造园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代的吴越国。当时北方虽然扰攘,吴越国却长期安靖。归有光在《沧浪亭记》中说:“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吴越国时苏州出现的造园热,为苏州园林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孙承祐池馆,为吴越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建。始建之时,“积土为山,因以潴水”,“积水弥四十亩,旁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杂花修竹”,“三向皆水”,“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吴郡志》)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子美在此基础上建沧浪亭,历代相沿至今。钱元璙所建之南园,广袤,空旷,多野趣。东圃又名东墅,为钱元璙之子钱文奉所创,“奇卉异木,名品千万”,“崇岗清池,茂林珍木”(《九国志》)金谷园,为钱元璙第三子钱文恽建于晋代王珣、王珉舍宅所建景德寺故址,为台,为沼,种树莳花,有林泉之胜。北宋时朱长文在此基础上建乐圃。元代张适筑乐圃林馆。明宣德间杜琼得而居之,名东原,中有延绿亭、木瓜林、三友轩等十景。万历间,宰相申时行在此建适适园,中有宝纶堂、鉴曲亭、招隐榭诸胜。清初,申时行孙继揆又加扩建,取名蘧园,中有来青阁,闻名苏城。乾隆年间,刑部侍郎蒋楫居此,请常州造园名家戈裕良叠山,即今环秀山庄之假山。后毕沅割其东部为适园。道光末年,汪氏耕荫义庄重修,始称环秀山庄。

唐代,苏州郡治(廨宇)园林特色极为明显。此处即春秋时子城所在,自吴国建阖闾宫始,战国时春申君在此建桃夏宫,汉为太守舍,直至唐宋向为郡治所在。唐代在此构筑大量园林建筑,宋又大事增饰,计有四楼、十堂、五斋、十一厅、三阁、五轩、十九亭、一庵、三池、三园林及假山多处,庑榭及花石小圃,则难以尽数。又遍植花木,驯养禽兽。仅北池一处,即有虚阁、奇桧、孤岛、修竹、垂柳、丛菊、时钓、雏鹤、驯鹿诸景;郡圃处凿方池,环土山,池上建四亭。当时的郡治确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官署园林。

唐代所建寺观,多具园林特色。如位于阳山的澄照寺,亭榭高揭,房廊周缭,耽然巍然,不胜其壮观;位于横山的免水院,有清辉轩、碧玉沼等十景;盘门外的太和宫,剪除杂草灌木,垒起垣墉,开凿池沼,就水治槛,因高创亭,奇花移茂苑之春,怪石灭洞庭之翠,纤埃不生,众卉锦茂,王禹偁赞之为“渔人误入,应谓桃源;海客遐瞻,更迷蓬岛,姑苏胜概,此实尽之。”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局面,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商业繁荣,物力殷阜,文化艺术也斐然可观。继唐诗之后,宋词别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奇葩。书画艺术超过了唐代。这些,都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北方造园更为兴盛。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洛阳当时有名园十九处;袁褧《枫窗小牍》载,开封有名园十多处,不以名著者遍布城中,共有一百多处。

苏州的经济、文化,至北宋益见繁盛,乃有“天上天堂,地上苏杭”之誉,后演变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据孙觌《普明禅院记》:“自长庆(唐穆宗年号——引者)迄宣和(宋徽宗年号——引者),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覆露生养,至四十三万家。而吴泰伯庙栋,犹有唐昭宗时宁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姓名书其上,可谓盛矣。”又据《吴郡图经续记》载:“自钱俶纳土至于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甃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世也。”北宋灭亡,高宗南渡,定都临安(杭州),是为南宋。经济、政治中心也随之南移,本已十分繁荣的江南,经济和文化发展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时北方造园渐呈蕭条,而在南方却日益兴盛。童寯《江南园林志》载:“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叶氏石林,其尤著也,真州东园,海陵南园,欧阳修皆有记。东园广百亩,为罕见巨构。后百余年,陆游过其地,已半荒废。苏子美沧浪亭在苏州城南,为吴越孙承祐旧圃。梅圣俞晚年更造园邻右。苏子美、归有光皆有《沧浪亭记》。其地至今勿废。苏州又有五代广陵郡王金谷园故址,入宋为朱伯原乐圃,即今环秀山庄。朱勔绿水园,今余遗址。”“孝宗时范成大归吟石湖,并作《初归五湖诗》记之。”这里只是约略涉及苏州宋代园林之概要,实际远胜于此。在今日苏州全市范围内,当时仅私家园林即有约六十处,造园之技艺,已由府城播向县城及乡镇。府城有私家园林三十多处,可与当时的都城杭州和吴兴相匹(据《湖山胜概》,当时杭州有园林约四十处;据《吴兴园林记》,当时吴兴有园林三十五处)。

当时苏州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府城和近郊有叶清臣的秀野园,其秀媚之态,可和沧浪亭媲美,“苏人多游饮于此”(《吴都文粹》);蒋堂的隐圃,圃中十二景,“皆极登临之胜”(《中吴纪闻》);桃花坞处有梅宣义之五亩园和章楶之桃花坞别墅,桃花坞别墅广七百亩,是一处庄园式园林;程致道之“蜗庐”,玲珑而俊美;胡元质有招隐堂,其卸官之后“杜门却扫,林园池馆,日以成趣”(《吴郡志》);范成大之石湖别墅,有田园之美和山水之胜,周必大赞为“登临之胜,甲于东南”(《横山志略》;朱勔的同乐园,面积极广,有珍花异石,崇台蛲榭,春时纵士女游赏;赵师○的昼锦园,亭堂台池,尽得吴中胜境;渔隐为今网师园之前身;孝子姚淳之三瑞堂,“颇足雅致”(《吴中纪闻》),苏轼往来必访之;乡贤卢瑢之南村,匾题“吴中第一林泉”;词人贺铸横塘之别墅,有《青玉案》自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因谓“贺梅子”;等等。今吴县境内,有章宪在黄村之复轩,李弥大在西山之道隐园,张廷杰在华山之就隐等。吴江境内,有王份在县治东门外之臞庵,陆大猷在分湖之桃花源,杨绍云在震泽之定轩,状元黄由在县治东门外占地百亩之盘野,叶茵在同里之水竹墅等。昆山境内,有盛德辉在巴城之依绿园等。他如丞相丁谓、范仲淹、诗人梅尧臣、宋将杨存中等皆在苏州筑园,林石花木,各具特色。

宋代的官府和学校,园林化特点也十分明显。府学文庙为范仲淹守苏时以五代南园一隅创建。当时“广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斋室”(朱长文《学校记》)。后范仲淹之子范纯礼又割南园隙地扩建。当时有辛夷、百干黄杨、公堂槐、鼎足松、双桐、石楠、龙头桧、蘸水桧、泮池、玲珑石等十景。绍兴间又加扩建,规模宏敞,视昔有加,雄夸他邦。淳熙时增建亭阁,其御书阁若飞从天外,行人骇观,凝立如植。”宝祐年间又拓地凿池,建六斋二亭,益见幽雅壮观。长洲县治(廨宇)有茂苑堂、岁寒堂、掬月亭、蟠翠亭、百花亭、绿野轩、绿筠庵。以茂苑堂最具园林之胜,嘉木修竹,葱郁吐秀,峰石耸然,如在丘壑。吴县治(廨宇)有山有亭,最具幽胜,其中以延射亭为最。宋人章珉在《延射亭记》中写道:“荫以佳木之清,畦以杂花之英,穿沼以类沧溟,筑山以拟蓬瀛。”县令每于此宴集宾客,丝竹管弦,对弈品茗。《延射亭记》又写道:“虽洛中之季伦,山阴之辟彊,咸有名园,雅好宾侣,吾不知其彼为胜,此为劣也。”

 

 

 

元朝统一中国,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特别残酷,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从全国来看,园林建造也不如以前兴盛。除大都(北京)帝王宫苑外,私家园林数量不多。而苏州地处江南,受到的影响较小,造园之势未见锐减,乡村反呈增加趋势。笔者统计,元代苏州园林近四十处,除少数几处在今之苏州市区外,其余皆在县区。元时园林构筑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当时“文人画”得以发展,不少画家参与了造园活动。狮子林是当时名园,相传即有“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等画家参与设计。云林把自己的画风运用到狮子林假山叠置上,不拘泥于摹写山水的老路,而是进行写意式的创造,使苏州古典园林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狮子林为菩提正宗寺之一部,当时有竹万竿,多怪石,状如狻猊者不一。对狮子林假山向来褒贬不一:《红兰逸乘》赞为“玲珑奇险,得峨眉雁荡景趣。”《浮生六记》则说它“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见仁见智而已。

乡村名园不少。名声最为显赫的是昆山正仪顾德辉的玉山草堂,《姑苏采风类记》称其“园池亭榭,宾朋声伎之盛,甲于天下。”又谓“园亭诗酒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而兰亭清而隘,西园华而靡。清而不隘,华而不靡者,唯玉山草堂之雅集。”常熟北陆庄桥富室曹善诚之梧桐园,有人比之为石崇金谷园、王维辋川,《辍耕录》谓:江南苑囿之胜,“唯松江下沙瞿氏为最古……次则福山之曹。”曹氏曾请倪云林往看荷花,至而不见,饭后再观,荷花怒放,鸳鸯游水,盖以盆荷置庭中,决水灌之,复入珍禽。此为园中有盆景之较早一例。吴江同里之万玉清秋轩,宁昌言别墅,亭圃池沼,花木俱全。吴县光福徐良甫之耕渔轩,倪云林为之绘图并有诗题赞。今张家港市杨舍镇之姜园,为顾氏别业,中葺茅舍,外环深池,修竹千竿,古梅百本,杂花间植,众果繁生,为四方名士集游之地。他如吴县的缑山宅、徐清宁庵、卢氏山园,常熟的谷林、桃源小隐、城南佳趣,太仓的朱清园、周氏园,昆山的笠泽渔隐、千林园等,也都是各有特色的私家园林。乡村私园如此之富,是因当时苏州农村经济发达,富庶人家亦喜造园。同时学优而仕者众多,弃官归田之后,多筑园乡居。

 

 

 

明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已属后期。自明中叶起,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造园之风亦盛于前,尤以北京、南京、苏州为盛。对当时苏州的繁荣情况,明人王锜在《吴中繁华》中写道:“闾阎辐辏,绰楔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摞盒,交驶于通衢永巷之中,光彩耀日;游山之舫,载伎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凡上供之锦衣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益。”其时苏州府的户口数与岁供京师粮赋数,居全国一百五十九府之首。苏州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水平亦高,学而优则仕者颇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或世居或流寓,多爱在“天堂”建园置宅,以求身居城市而享山林之怡。《吴风录》写道:“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因之,明中叶之后,苏州形成了造园的新高潮。

推动明代苏州造园兴盛和技艺提高的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画家的出现。这四位画家是明中叶画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被称为“明四家”。他们不受当时流行的山水画派的影响,敢于上追唐宋名家,撷取精华而另辟蹊径,形成了特有的吴门画风。当时的吴中画家很多人在造园中显过身手,将他们的绘画理论和技巧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之中。二是造园专著的出现。吴江人计成是杰出的造园艺术家和理论家,所著《园冶》一书,从园林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构架到装修,从意匠到手法,涉及到园林创作的各个方面。文征明曾孙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把山水画的原理运用于造园艺术,对园林中池、瀑、泉、水的设计,以及湖石运用的论述,独具卓见,也是造园史上的不朽杰作。这两部出自苏州的园林巨著,是对苏州以及江南其他城市造园经验的总结,也推动了苏州造园艺术水平的新发展。

明代苏州园林有园貌记载下来的计二百六十多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水平之高也是空前的。留园和拙政园保留至今,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合称全国四大名园。留园初名东园,嘉靖年间太仆徐泰时筑。明袁宏道《园亭记略》称其“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就中瑞云峰最著胜名,妍巧甲于江南。拙政园为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所建。初建时规模约二百亩,茂树曲池,胜甲天下,文征明《拙政园记》记之甚详。此外,在府城内的名园有:养真老人沈均之废园,多亭池楼轩之胜;户部尚书王鏊之怡老园,旁枕夏驾湖,临流筑室,王氏和沈周、吴宽等结文酒社于此,又文征明、祝允明、唐寅、王宠等先后为其弟子,徜徉此园二十多年;兵部右侍郎韩雍之葑溪草堂(亦名天赐庄),有诗自咏道:“波光动园林,野色到城市”;侍郎孔镛之墨池园,乃因宋时苏轼曾洗砚于此而得名,号称苏州“三张四皇甫”的皇甫兄弟冲、涍、汸、濂亦曾居此;刘廷美之寄傲园多幽胜,有十景;尚书吴一鹏之真趣园,中有巨石,上刻时人诗篇;水部湖汝淳之洽隐山房,明末顾其蕴易名宝树园,此园不过数亩,无层峦峰壑之奇,无广厦华堂之美,而洞石玲珑,云林掩映,至其地者,超然有城市山林之想;洽隐园,归湛初筑,清时名惠荫园,多美石,石洞幽深,内有积水,叠水假山;唐寅之桃花庵,建在宋桃花坞别墅故址,又增葺数间雅致的茅房,种桃树数亩;西园为徐泰时之子徐溶在废寺上所建,后又舍为寺,园在寺西,胜景以放生池为最;五峰园,尚书杨庄简所治;徐墨川之紫芝园,文征明为布画,仇英为藻饰,一泉一石,一榱一题,无不秀艳精丽;塔影园,在虎丘,上林苑录事文肇祉建,苍梧修竹,清泉白石,擅山水之胜;寒山别业,在支硎山南,赵凡夫夫妇居此,自劈丘壑,凿山琢石,如洞天仙源;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建天平山庄,亭观台榭,璀璨一时,引泉为沼,带以修廊,通以石梁,远望如蓬莱三岛;归田园居,位即今拙政园东部,当时占地十多亩,园景较他园尤胜……县区园林,太仓胜于他县,《娄东园林志》记载甚多,最著名的如王世贞的弇山园,园广七十亩,还有其弟王世懋的五美园,其子王士骐的贲园;大学士王锡爵一家就有王氏园、南园、乐郊园三处。他如西畴、南墅斋居、洞庭分秀、松巢、学山园、丹山、三山、竹深草堂等。吴县的园林主要集中于东山和灵岩山。东山仅王鏊及其子弟、亲属就有适园、招隐园、壑舟园、且适园、从适园、徐子溶园池等六处,另有集贤圃、西坞书舍、湘云阁等;灵岩山近处如五湖田舍、桃浪馆、秀野园、水木明瑟园;甪直的梅花墅、乐圃,西山的南园,湘城的有竹居,阳山的阳山草堂,光福的东崦草堂和晚香林等声名亦著。吴江名园有湖村别业、盘窝、谐赏园、康庄、西村别构、耕乐堂等。昆山名园如北山草堂、展桂堂、养余园、青阳溪馆、巽圃、乐彼之园、鷃适园、颐园、檀园、附巢山园、逸我园、清心园等。常熟名园亦多,如南园草堂、五祯园、南皋别业、大石山房、西岩庄、万禄水居、藤溪草堂、映雪山居等,而最有名的当推钱岱的小辋川、瞿汝说父子的东皋草堂和春晖园、钱牧斋的拂水山庄。现今张家港地界,当时城镇较少,园林不多,而杨舍镇的沧江别墅和许氏前园,也不失为一方名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苏州在明朝中叶开始出现的造园热,入清后依然持续如故。鸦片战争之前,苏州经济继续繁荣昌盛。康熙进士、山西人孙嘉淦在《南游记》中写道:“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璨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迨至乾隆盛世,繁荣更胜于前。《红楼梦》第一回写道:“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清代自康熙起,皇帝多热衷于修建离宫别苑。乾隆更以风流才子自居,六下江南,遍览名胜园林,并命人择优画图,仿建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宫苑之中。乾隆此举,大大推动了江南园林的兴建,可以说,苏州园林至乾隆时达到鼎盛时期。清代扬州园林也曾盛极一时,但《扬州画舫录》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此说并不准确。笔者据有关资料统计,建于乾隆年间的园林,扬州确比苏州多一些,但清初至乾隆所建园林总数,仍是苏州居多;再加上明代扬州园林很少,苏州许多明代园林保留到清朝,因此,至乾隆之际,实际存在的园林,苏州大大超过扬州。而且至道光中叶,兴盛一时的扬州园林即趋萧条。苏州则因其经济文化发达,自然环境清嘉,造园社会基础坚实,故园林艺术历久不衰。就府城和近郊而言,清代新建园林有一百多处,历代所建保存到清代的约五十处。至于那些遍布大街小巷,凿一池,架一山,筑一二小亭的庭园,则不可胜计。诚如康熙进士沈朝初在《忆江南》词中所言:“苏州好,城里半园亭”。

府城之内有名的园林多不胜举,如史家巷顾予咸之雅园,水木渟泓,翛然绝俗;闾邱坊南顾嗣协之依园,枫林萧瑟,红桥碧沼,极有幽致;乘鲤坊顾嗣立之秀野园,极水木亭台之胜;滚绣坊尤侗之亦园,占地十亩,池有其半,无楼阁廊榭,层峦怪石,有一亭一轩,为园中胜处;钮家巷顾汧之凤池园,园极大,池亦广;金狮巷石韫玉之五柳园,绿荫如幄,池水常绿;尚书里顾文彬之怡园,由任阜长等花卉画家参与规划,博采他园之长,自成一格;他如塔影园、可园、曲园、鹤园、听枫园等亦各具特色。其中不少是文人所构,如汪琬、吴嘉洤、薛雪、袁学澜、段玉裁皆有私园。就园林规模而言,乾隆之前,一般较大;晚清时,除怡园外,多较小,且庭园颇多。吴县乡村园林在清代早期、中期,数量和水平几可和府城相轩轾,如光福的云壑藏舟、逸园、六浮阁,东山的依绿园、桃源山庄、曲溪,西山的芥舟园、春熙堂、爱日堂,尧峰山的尧峰山庄、石坞山房,灵岩山的遂初园、灵岩山馆,横山的南宅草堂、己畦等,其中不少为府城中达官贵人在乡村山水之间的别墅。吴江园林可称道的有二十多处,如折芦庵、端本园、月湖丙舍、哑羊园、退思园等。昆山名园如从吾馆、秋水轩、三益园、小神仙馆。常熟名园如景园、剑浦草堂、燕园、壶隐园、梅皋别墅、澄碧山庄。入清之后太仓园林较明代大为衰退,仅藏秋坞、逸园、百花庄等屈指可数的几处。

明清之际的苏州园林,虽以私家园林独步城乡,然有几处寺庙园林,特色亦颇显著。阊门外的斗坛,花木清幽,奇石当窗,老梅绕屋,虽近闹市而有山林意趣,为北濠一清凉胜地。灵岩山南麓的采香庵,浚池叠石,治蔬圃,葺寮房,花木竹树,四时艺灌,游其地,如领旃檀香风,怡然自适。昆山许墓塘北的胜莲庵,堂楼弘敞,界以荷池,“曲池危峰幽胜足”。此外,雍正年间建于洞庭东山的太湖厅治,实为一处官署园林,有堂、馆、轩、居、楼、阁多处。楼后为小圃,四时花木不衰。圃东山石障水,淙淙作响;圃西为一斋,中有一亭,遍植梅花。于此治事,足尽雅趣。


民国时期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依然长期处于国弱民穷的境况之中。此时苏州私园的兴建日渐衰微,偶有所建,其规模和盛况远逊于昔。较有名气的仅城内和近郊的天香小筑、朴园、紫罗兰小筑、渔庄和东山的启园、春在楼等。而且由于战乱频仍,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名园也遭到极大破坏。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园应运而生,这在园林建造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我国最早的近代公园当推1868年上海所建的外滩公园,继之,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亦出现了建造公园的新风。苏州地区的公园,昆山的亭林公园最早,建于清末。其他公园皆辛亥革命之后所建。太仓的游息山庄(今太仓人民公园),民国初年建于海宁寺旧址,园中植花木,辟草坪,拓幽径,叠山石,筑亭台。又有王锡爵、董其昌、钱大昕等人所书碑刻,宋朝进士郏亶墓亦在园中,这是一处文物古迹和风光景物相结合的游憩胜地。吴江公园围绕松陵八景之一的七阳山,始建于1923年,后十多年陆续建成,园广二十八亩,有假山走廊,喷泉花木。苏州城内的皇废基公园(今苏州公园)占地六十四亩,始建于1927年,由法国园艺家设计,有花台、水池、曲桥、假山、亭阁、花木、草地,还有图书馆、电影院,又立美国肖特义士纪念碑,抗战胜利后又建叶楚伧纪念坊等。虞山公园由常熟著名教育家蒋凤梧发起,1931年始建。此园依傍虞山构筑,景观随地形起伏,建筑物错落层叠,间以林木泉石,使自然风景与人工点缀融为一体。建于1933年的昆山巴城公园和建于1936年的吴江震泽公园,都是较早的乡镇公园。

这一时期,苏州一些私家园林也纷纷向社会开放。位于文庙之左的植园,民国初年也辟为公众游憩之所,花木掩映,裙屐往来,极一时之盛。至此,公私园林开放,供群众游赏,渐成社会风尚。

 

建国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家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抛弃了中国几千年的私有制度,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建国迄今四十多年,中国已初步实现了繁荣昌盛。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在苏州园林事业上,总的趋势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私家园林大部分重修一新;公园,尤其是近几年农村公园有了较大发展。

建国以来四十多年的历史时有曲折,苏州的园林事业也与国家形势息息相关。建国初期,全面实行土地改革,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工农当家作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私有制时代那种财富归少数人私有的情况不复存在,私人造园已没有物质基础,因而建国后私家园林几乎没有新建。而另一方面,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为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珍贵文物,人民政府陆续拨款,对古典名园进行整修。五十年代即整修了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怡园、西园、网师园等名园和虎丘、天平山、灵岩山等名山胜迹,苏州园林重放光彩,享誉海内外。但是,苏州园林也受过到建设性破坏和极左思潮的损伤。1958年“大跃进”前后,片面强调把苏州从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一些中小园林和具有园林特色的宅院,或被用作工厂,或被拆除改建。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对园林肆意占用、改建、拆除,一批中小园林惨遭破坏。从“大跃进”到“文革”的将近二十年间,除已整修开放的园林保存较好外,中小园林被破坏约50处,庭园被破坏60多处,这在苏州的园林史上是一个极为惨重的教训。“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恢复了正确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苏州园林又重新得到整修保护。特别是1982年苏州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列为风景旅游城市,1986年国务院批复了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区”为总方针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园林事业的发展。十多年来,首先是把部分占用园林且使用不当的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迁出,然后加以修复。整修经费逐步增长,已整修了园林和文物胜迹40多处,新开放或重新开放了耦园、艺圃、天平山庄、曲园、北寺塔、双塔、唐寅墓、五人墓、文庙、寒山寺、渔庄、范成大祠、椤伽寺塔院、石佛寺等,和吴县、吴江、常熟、昆山、太仓的一些园林名胜。还有一批园林一时难以开放,但也得到了较好地维修保护和恰当使用,如听枫园、鹤园、可园、北半园、柴园、天香小筑等。其次是市区新建了几处公园,如三香园、万景山庄、东园和尚在建设中的运河公园等。在农村乡镇,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绝大多数都建造了文化中心,其中不少是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曲桥洞门,繁花绿树,颇具园林之胜。有的即称之为园,如常熟梅李的聚沙园、碧溪的碧波园、琴南的琴湖园等。另外,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不少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都叠山凿池、莳花植树,环境清幽,充满了园林气息。当然,诸多园林中的佼佼者还数留园、拙政国、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环秀山庄、怡园、艺圃、耦园、退思园等古典园林和虎丘、天平山等风景名胜,以及寒山寺、西园戒幢寺、灵岩山寺、兴福寺等寺庙园林。尤其是众多的古典园林,以其精巧典雅的风姿,向世人展示着苏州园林之美,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以一睹苏州园林为快。

苏州园林自八十年代起,又开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自1981年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设计建造的中国古典庭园“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后,十年来又有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请我国设计建造了多处苏州式仿古园林。

苏州园林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精华,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是各个时代苏州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二千多年来,它随着时代产生、发展,有盛有衰,而至明清走向成熟,开始在国内外独享盛誉,保留至今的仍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认真总结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研究其构筑艺术,对于推动今日园林工作的发展,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必将大有裨益。

1991年冬于歌风楼灯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