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者人之根本也

 两仪之道 2018-06-20

气之生成,其源大体可归为三途:

(1)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灵枢·天年》云:“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按:“基”,是基础;“楯”本为栏干,这里作捍卫、卫外讲。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就是以母亲的血作为基础,以父亲的精为之捍卫)父母之精血亦即为先天精气。《灵枢·决气》就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没有先天精气,便不可能产生人的生命。所谓先天精气是先于生命就存在的,是来源于父母而藏于肾中的生殖之精气。

(2)来源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亦叫谷气。《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就是指人在摄入饮食物之后,经脾胃的吸收运化,将其精微转输到全身各部作为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饮食物是在机体生成的后天摄入,所以又叫“后天之精”。

(3)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人一出生,离开母体,即行呼吸,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亦是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即如孙一奎《医旨绪余》中所说:“人一离母体时,便有此呼吸,不待于谷气而后有之……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绝而死之速也。”

人体之气的生成,主要是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摄纳饮食物化生的后天水谷之气及呼吸自然界之清气。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与体内各脏腑功能的是否健全和协调,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调,都会影响到气的生成和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气是运动着的、无形而有机的物质,功能作用是极其广泛的。其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气的推动作用。气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动力很强的物质。人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营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敷布及代谢,无不依赖于气的推动才能得以实现。就因为气有能运行津液输布流通的推动作用而有“气为血之帅”之论,即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说:“夫气,阳也;血,阴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阳滞则阴凝,气弱则血死。”一旦气有之不足,就会出现对阴精血液的推动无能,其表现为机体功能的虚衰,就会产生营血津液生化的不足。如心气虚则生血、行血无能,而发生心血心阴虚亏之证,或营血凝滞而瘀阻;脾气虚则运化不行,营卫气血生化乏源,或津液不布而痰湿内生,或气滞不行而胀满,或水湿壅滞而泻利……

气的温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言“气主煦之”,《难经·三十七难》亦谓“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灵枢·本脏》指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温分肉,就是指卫气有温养肌肉的作用,讲的就是气的温养、温煦作用。气的这种温煦作用来自于自身的不断运动,以及对脏腑经络功能的激发,动则阳生,阳者温热之性也。如果气的这种温煦作用失常,或温煦不足,表现为脏腑功能减弱之畏寒肢冷、便溏溲清等虚寒证,即古人“气不足便是寒”之谓。反之温煦作用过盛,又会表现为脏腑功能亢进而产生多种火热之证,亦即古人“气有余便是火”之谓。

气的防御作用。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机体对这些损害的防御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其间气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其主要表现就是抗御邪气侵害,维护机体健康。所以《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指出了气的防御作用。气旺则邪不能害,气虚不足常会遭受邪气的侵害。临床上见抗病力低下、过敏性体质及常易感冒者,首先就当责之于气虚不足,无力抗御邪气侵害,尤以脾肺气虚最为多见。

气的固摄作用。指的是气有调控、统摄的作用。机体内的一切液态物质的正常分泌、运行、敷布、排泄,不致散乱无拘、任意流失,全赖于气的调节、控制、固摄。诸凡血液、唾液、胃液、肠液、汗、尿、涕、泪等等,都是在气的调节统摄之下而有序进行,维持液体物质的正常循行及新陈代谢是气的固摄作用的重要功能体现,故有“气能摄血”“气能摄津”之说。临床上所采用的补气摄血、益气敛汗、补肾缩尿、补肾固精、补脾止泻等治法,皆是以气有固摄作用为理论依据的实践运用。另外,体内诸脏器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亦是凭借气的统摄作用。这种作用一有减弱,就会发生“气机下陷”的病变,而出现如胃、肾下垂,子宫、肛门脱出等脏器位置下移,眼袋、乳房、睾丸下垂等脏器位置出现变异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诸多肌无力症等)。

气的营养作用。气的生成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水谷后天之精及呼吸自然界之清气,其本体就是一种营养性很强的精微物质,张景岳《类经》就有“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之说。气之与精,本为一体,此气运行输布于全身,供给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即是气的营养作用的体现。《素问·痹论》说:“营气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而《灵枢·脉度》亦谓:“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就是对气的营养作用给予的全面肯定。

气的气化作用。气化,是指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在气的直接作用和参与之下,举凡人体形态、功能及表现形式等各种变化,都是气的气化作用的结果。诸如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代谢及相对转化,都是气的气化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内经》这段经文像绕口令一样佶屈聱牙,但其终结一句话:就是讲的气化。我们只要明了这里所提到的人及自然的一系列运动变化都是气的气化作用的结果就可以了。《内经》对人体的气化作用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肯定。《内经》是以升降出入作为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气的这种气化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行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因为有了气的这种气化作用,才有万物的化生形成;气的气化作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整个生命活动,都是气的气化作用,没有气的气化也就没有了生命。

人体之气的功能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以上几点。但各种功能作用之间绝不是孤立地独自表现,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人体之气,虽各有差异,各有侧重,各有偏长,但却是共同协作,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归结到一点,人的生命之所以得以正常维持,正是由于气的这种很强的不断运动,故《难经》乃有“气者,人之根本也”之论。

气之于人,重要如斯,不可或缺,然气亦有病时,故《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其物质基础的。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致使人罹病的,只有在过分突然、过分剧烈、过分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可能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而发生疾病。张景岳《类经》释之谓:“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故百病皆生于气。”《景岳全书》亦谓:“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