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有一天,你患上癌症……

 图书 馆员 2018-06-21
【假如有一天,你患上癌症……】提到“生离死别”,总会有人觉得,那只是新闻上的报道、影视剧里的桥段,或是隔壁病房里别人家的事。但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有一天,那些关乎生死的大病找到自己,你又该如何面对?特邀美国耶鲁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章冰南,她的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你答案↓↓ 

提到“生离死别”,总会有人觉得,那只是新闻上的报道、影视剧里的桥段,或是隔壁病房里别人家的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有一天,那些关乎生死的重大疾病找到自己,你又该如何面对?

所谓“重大疾病”,一定不是那些常见的、可痊愈或控制的疾病,比如感冒、骨折、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等;而是紧急的、对寿命或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的疾病,比如癌症、中风、器官衰竭等。

假如有一天你我得了癌,该如何科学、理性地生活与治疗?特邀美国耶鲁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章冰南,她的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你答案。

受访专家:

美国耶鲁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章冰南

癌症,可以说是人们最熟知的重大疾病,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科研和临床努力,癌症生存率已大大提高,但由于癌症的普遍性和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很多人还是会“谈癌色变”。

我们无法阻止癌症的发生,却可以通过以下4条建议培养积极的心态,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1.尽快冷静,接受现实

被诊断为癌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但是首先,希望你能“冷静,冷静,再冷静”,用理性的分析取代情绪化,来引导接下来的决定和行为。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应激反应是动物最原始的驱动力,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大脑中。

几万年前,当我们的祖先在草原上面对扑过来的老虎时,靠的全是那一秒战斗或逃跑的本能,这种本能在进化中被一代代遗传下来。虽然今天的我们不用再担心遇到老虎,但遇到重病或突发事件时,应激反应带来的情绪化还是会立刻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曾提出人们在面对创伤或灾难时的5个心理阶段

否认:“不会吧,不可能”。

愤怒:“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讨价还价:“老天爷,求你了,再给我几年生命吧”。

抑郁:“不想活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接受:“既然已无法改变事实,就好好面对吧”。

大多数人得到重病宣判时也会经历这5个阶段。如果理性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前4个阶段对所要面对的问题毫无帮助,甚至会起反作用。

我在医学院读书时,有一天一位老师在课上说:“咱们班里的50名女生,你们其中会有6人在此生中患上乳腺癌。”

老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女性乳腺癌发生率为13%。与其痛苦地纠结“为什么是我”,不如坦然接受,“算我倒霉好了”。

?2.多问几位医生,包括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病人对自己的病了解得越多,越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如果你的医生信誓旦旦地告诉你,他的治疗方案最正确、不可能出错,那么这位医生不是合格的医生。

事实上,越是水平高的医生,越是对病人咨询其他医生抱有开放和支持态度。很多资深专家甚至不等病人开口,就会主动推荐其他医生,因为他们深知医学有太多未知,而自己提供的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医学发展到现在,各科知识量都在急速增长。有人做过统计,全美平均每天有75篇临床试验文章和13篇综述文章发表,没有人能在医学全科方面时时保持知识更新,无论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因此一名医生再博学,也不如两位或多位医生的交流协作。

在美国大型教学医院,一位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通过讨论才能确定下来。

来自肿瘤科(又细分为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和肿瘤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坐在一起讨论一位病人的情况,争论和分歧是常有的事。在美国某顶尖肿瘤中心,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案要由上百位医生投票产生,并把投票结果以概率的形式告诉病人:有85%的可能方案A最佳,也有15%的可能方案B最佳。

总之,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更何况是关乎自身健康和生命的大事呢?!不要盲目信任专家,多咨询几位可信的医生,多了解自己的疾病,不会错。

当然,了解渠道也很重要,医生推荐的医生比“隔壁老王”推荐的医生可信度高,学术文献比网络搜索可信度高。

?3.去经验丰富的大医院

这一观点并不是歧视基层医院。事实上,遇到大病或疑难杂症时,在大医院获得最佳治疗的概率,要比在基层或社区医院的概率大很多。

打个比方,如果病人得了肺癌,大医院的肺癌专家可能一年看了1000名肺癌患者,其中很多还是在地方上治疗无效后转上来的;而基层医院的医生可能一年看了1000名病人,其中只有10例是肺癌。你更希望哪位医生给你看病呢?

很多病人在被告知没有太好的疗法时,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去尝试非常规疗法,比如偏方和不正规的实验疗法。

在中国,有魏则西事件和徐婷婷事件。在美国,也有很多癌症患者愿意尝试“打胡萝卜素治疗晚期胰腺癌”“打胰岛素试图饿死癌症”等荒谬的偏方。

如果不想让病人受苦,家人又承担很大经济压力的话,一定不要盲信各种偏方和尚未正式注册的临床试验。当医学实在束手无策时,临终关怀就是最好的治疗。

?4.做最坏的准备,又要保持积极心态

面对重大疾病、生死未卜时,我们要对最坏的情况有个心理准备,这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态度。同时,积极心态也很重要,因为心理暗示具有强大的力量。

我认识一名口碑很好的美国医生,她对每位病人都会说一句话:“这个病能不能治好,最重要的因素是你要相信它能治好。”

相信是一种强有力的能量,它并不是让病人抱有虚假的希望,而是勇敢、乐观地面对现实。作为医生和周围人,一定要给癌症病人积极的心理暗示。

即使遇到重大疾病,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即使我们无法阻止疾病的发生,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来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甚至给他人带来力量,比如写《滚蛋吧,肿瘤君》的熊顿和写《当生命变成呼吸》的保罗·卡拉尼什。

最后,送给大家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让我用从容的心,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让我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让我用智慧,去分清这两者。”

希望大家都健康,永远用不到上面的建议。▲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基础手册,一网打尽

在很多肿瘤相关文章中,常常出现一些读者问到基本概念和“似曾相识”的老问题。

肿标升高了不少,是不是耐药了呀?什么时候换药?

PET那么贵,是不是比CT好,要不要每次复查都做一个PET?

基因检测,这么多公司,这么多套餐,选哪个好?

贝伐单抗(或者索拉非尼/安罗替尼等)也是靶向药,是不是也要先做一个基因检测呀,测哪个基因?

基因检测没有组织了,用血液代替靠谱么?

今天,我们再来做个汇总,针对咚友常问的问题,来个关键词对应回复。建议收藏本文,方便需要时快速搜索关键信息。

一、肿瘤标志物: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

除了长在身体表面的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大多数癌症都看不见、普通病友也摸不着,那么怎么知道疾病的发展情况呢?总不能天天跑医院去做CT吧,而且CT还有辐射。

因此,几十年来,医学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代表肿瘤的东西),大多是血液里的蛋白质,比如CEA、CA125、CA199、AFP、CA153、SCC、NSE等。这些蛋白质,一般都是癌细胞分泌到血液里的,普通的细胞一般不分泌,因此可以通过血液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的高低,来判断肿瘤的大小和多少。

但是,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1: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会分泌这些蛋白质。因此,存在一部分患者肿瘤已经很大,很晚期了,但是肿瘤标志物一直都是正常的。甚至,有的肿瘤,比如肉瘤等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没有公认的合适的肿瘤标志物。

2:正常的细胞,并不是一定不分泌这些蛋白质。也就是说,正常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感染、炎症、剧烈运动等情形下,部分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这就造成了一大批健康人,体检的时候,发现一个肿瘤标志物,仅高出一点点(比如CEA正常值上限是5,某人是5.25之类),然后四处就医,反复检查的闹剧。

3:检测血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技术活。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不同的医院、仪器、方法,正常值范围可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地方,同一份标本,连续测两次,可能的误差也是很大的。言外之意,CEA正常值是5,你才5.25,很可能只是测量误差,紧张个锤子!

综上所述,对肿瘤标志物的建议是: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同时也要留意特殊情况。

健康人:体检发现单独一个肿瘤标志物升高,升高的幅度很小(比如在1-2倍以内),又没有什么症状——这种情况可以当做没看见,或者过一阵再复查。

举例说明:患者是多年的乙肝携带者,AFP升高了一点点(40多,正常值是25),查腹部B超没有发现问题;三个月后复查,AFP又升高了一点点(60多),B超、MRI没有问题;又过了三个月复查,AFP达到了90多,B超、MRI还是没有问题——最后,患者接受了一种有创的、略贵的检查:动脉造影!果然,在肝脏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5毫米左右的小结节,手术切除以后病理证实是非常早期的肝癌。

肺癌患者:其他癌症的指标升高,动态变化,有时候或许也有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

二、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过度医疗

常规的影像学,比如B超、CT、MRI等,只能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静态参数,但是不知道肿瘤到底是死是活,以及肿瘤的生长繁殖能力如何。这就会给一部分患者造成困扰,比如做了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的病友,2个月后复查,肿瘤几乎还是那么大,之前的治疗有没有疗效呢?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特别焦虑的患者,肺部发现了癌症,那么脑子里、肚子里、骨头上有没有病灶呢?

要想全身上下都查一查有没有肿瘤,同时还想知道肿瘤的战斗力、活性如何?光靠传统的影像学,是不够的。PET就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手段,通过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因为癌细胞要是活着,而且还在活蹦乱跳、生儿育女的话,它就一定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需要吃进去很多葡萄糖,从而会被标记上同位素。PET就是通过观察和计算,一定时间里身体某个部位摄取带有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的多少,来反应这个部位是不是癌变了,如果是的话,肿瘤的活性如何。

这么好的东西,那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是不是应该每个月都做一个?

且慢,PET的确是挺好,但有三个弊端:

1:贵。普通的CT/MRI,一般千把块钱就搞定了,PET动辄七八千,近万的人民币就花出去了。

2:有辐射。PET-CT的辐射,大约是CT的4-5倍;核辐射,是会致癌的。

3:有的肿瘤,PET看不见,也是会漏掉的。比如消化道的较小的肿瘤,PET有可能漏诊。

综上所述,建议结合病情需要,科学理性地选择影像学检查,必要的时候,再考虑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要过度医疗!

三、基因检测:为什么做,怎么做

基因检测的问题,其实之前的科普文章里已经反复提及,但是架不住需求大,所以我们再统一回答出现率最高的5个问题。

1: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基因检测,主要的作用有如下几个:

● 指导靶向药选择:EGFR突变的肺癌,用易瑞沙、特罗凯;HER2扩增的乳腺癌、胃癌,用赫赛汀;BRAF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用维莫非尼;KIT基因突变的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用格列卫等等。

● 提示化疗的敏感性

● TMB分析是否适合PD-1治疗:10万病例:深度解析TMB,PD1与长期生存

● 用于疾病的复发和耐药的监测: 提前几个月发现肿瘤复发、耐药:什么东西这么神?!

● 筛查遗传性癌症:比如部分肠癌、子宫内膜癌(林奇综合征);乳腺癌、卵巢癌等。

2:基因检测,测多少个基因合适?

一般情况下,只要做特定癌种指南推荐的若干个基因就行了,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各种肿瘤,到底需要测哪几个基因,各大指南都有详细的规定,咚咚肿瘤科APP上也准备了相应的套餐。

部分经济有余力的病友,想寻求更多跨癌种用药或者PD-1治疗,基于自愿的原则,一定要把人类已知的数百个癌症相关的基因都测一遍,做TMB分析,也是有道理的。

3:靶向药,是不是都要先做基因检测?

不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如贝伐单抗、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仑伐替尼、卡博替尼、安罗替尼、olaratumab等新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现在并不知道,哪个或者哪几个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改变,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

4:血液基因检测是否靠谱?

一言以蔽之:不同的技术手段,准确率不一样;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准确率大概在90%左右。因此,如果有一年内组织切片的病友,还是优先考虑组织切片;没有足够切片,或者肿瘤组织时间太长,或者怀疑原来的靶向药耐药、产生了新的突变、但又不愿意重复穿刺活检的病友,可以考虑用血液替代。

我们一般推荐的优劣顺序是:最近手术或活检新取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最新的血标本>2年以上的旧的组织标本。

5:为什么有的病友反反复复做基因检测?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专家都认可,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与基因突变的不断累积和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直接的因果联系。因此,动态地检测组织或者血液或者尿液里的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提前发现肿瘤复发、提前发现肿瘤耐药。

对于正在用EGFR一代靶向药的肺癌患者,目前欧美已经批准了血液基因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疾病的动态监测。目前咚咚肿瘤科APP也已经上线的类似的服务。

四、临床试验:机会更多,免费用药

很多咚友应该都知道,咚咚肿瘤科做招募挺久了,希望能帮助各位病友寻找最合适的临床试验

那么,到底什么是临床试验?这里面有哪些门道?病友到底如何才能顺利地参加临床试验?其实,咚咚肿瘤科APP里面有小青的免费语音详细展开,今天我们简单说下。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几乎全部的发达国家,所有的新药、新技术想要正式上市、卖给患者使用,那么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验,证实该药物或者该技术,相比于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案,具有某种优势(比如更有效、副作用更小、更便宜等)。这一系列的检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临床试验——找一帮你们宣称能治的病人来试一试,有效没效,一试就知道。

肿瘤药的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临床I期,临床II期,临床III期。

I期临床试验:一般招募的都是其他治疗已经失败的肿瘤病人,招募20-30个人,探索性地使用一款刚刚在动物上验证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崭新的药物。一种药物对老鼠兔子、猴子很安全、有一定疗效,那可不见得对人一定很安全,有没有效果更是未知数。所以,在国外,I期临床试验是经常出状况的,甚至每年都有不少病友为科学“英勇献身”。I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看看一个全新的药品,用于人体是否安全,以及应该按照多大剂量,以何种频率给药最合适。所以,一般I期临床试验,都会设计很多种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给药间隔,比如:2mg 每天1次,5mg 每天1次,10mg 每天1次;2mg 每周1次,5mg 每周1次,10mg每周1次,20mg 每周1次,50mg 每周一次……总之,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所有的全新的药品,必须经过这一关,能通过这一关的概率其实并不高。

II期临床试验:假如一个药品在I期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它的副作用的确是可控的,而且还对病友有效(哪怕只有极个别),那么药厂极可能会推动这个新药进入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一般会招募四五十个,乃至上百个病人;有可能是随机对照的,也有可能并不是随机的。II期临床试验的目标,就是初步看一看这个药物的疗效如何。言外之言,参加II期临床试验的病友,大概率可以保证的是,这个药物的安全性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有效性如何,并不能保证。

III期临床试验:假如一个药物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让医生和药厂的老板都激动的疗效。那么,有可能会被安排开始做III期临床试验。一个III期临床试验,大约需要招募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耗费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美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药厂可不会轻易开始一个III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绝大多数都是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 所谓随机,就是病友参加到这个试验中,是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这里面就是概率问题,患者无法主动要求,医生和药厂也无法人为干预;抛一枚硬币,如果不作弊,你怎能在硬币落地停稳之前就知道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呢。

● 所谓双盲,就是不仅是病友不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药,还是安慰剂,给你治疗的主管医生也不知道;只有最初负责分配的试验人员知道,他们把这个分配的方案,藏在了一个火星人才知道的地方,等到试验顺利结束,最终要揭盲的时候,才拿出来。

● 所谓对照,最好理解了,要证明新药A好,必须找一个参照物。这个对照组一般是是目前已有的标准治疗。比如,PD-1抗体想要冲击肝癌的一线治疗,但是目前肝癌的一线治疗用药是索拉非尼,那么PD-1抗体必须做一个和索拉非尼头对头的III期临床试验,如果结果显示PD-1抗体的确更好,这样才能上市。但是,如果PD-1抗体希望被批准用于多线治疗后的胃癌,因为这种病人目前已经不存在标准治疗方案了,PD-1抗体只要和安慰剂(多半是盐水或者糖水)做比较,得出阳性的结果,那么就可以批准这个适应症了。

说了这么多,如果同时有III期、II期和I期临床试验,可供选择,聪明的咚友,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至于如何参加临床试验,可以下载咚咚肿瘤科app,搜索文章了解:临床招募丨14种“救命”抗癌新药免费用,这几种癌症患者不容错过

五、疗效评价:CR/PR/SD/PD啥意思

大家经常听到下列这些词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的是疗效评价的问题。一个药物治疗癌症,到底有没有效果,看什么?

看病人症状?看肿瘤标志物?还是看基因检测结果?还是看病人能吃几碗饭,能走几步路?

都不对!目前最流行、最被广泛接受的办法,是看片子!CT、MRI片子,尤其被喜爱。

有效没效,拿尺子量一量,肿瘤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一目了然。

● 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就是肿瘤完全消失了,找不到了。

● 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就是肿瘤大小缩小30%以上,但是没有达到CR。

● 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就是肿瘤大小缩小不足30%,增大不足20%。

● 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就是肿瘤大小增加超过20%。

记住了,肿瘤大小缩小,未必就是PR,要缩小超过30%,才能算;肿瘤大小增加,也未必是PD,要增加20%才算。

所谓有效,就是CR+PR;所谓控制,就是CR+PR+SD。做一个小学一年级数学题:10个病人用了某药物,1个CR,2个PR,3个SD,4个PD。那么有效率就是(1+2)/10=30%,疾病控制率就是(1+2+3)/10=60%。

好了,要考一考聪明的咚友。新药A,用于肺癌,有效率是40%;新药B,用于同样一种肺癌,控制率是70%;A和B,哪个好?答对的,暂时没奖!

六、生存率:PFS/DFS/OS啥意思

搞肿瘤学研究的科学家和医生,除了经常把有效率、控制率挂在嘴边,还会经常提到另外两个词:生存期、生存率。

无进展生存期PFS、无复发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这TMD都是什么意思?

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顾名思义就好了。比如无进展生存期,那就是从吃药开始算,一直到疾病进展(包括死亡在内)的时间间隔;比如某病人2016年元旦开始吃药,2016年国庆节发现进展了,那么PFS就是10个月。同理,就可以理解总生存期,就是从吃药开始算,一直到病人死亡的时间间隔。

X年生存率,就是统计一定的人数(比如100个人),接受了某种治疗X年后,还有多少比例的人还活着(活的好不好,不管;还有一口气,都算)。比如,我们说晚期胰腺癌,1年生存率小于5%;言外之意,100个晚期胰腺癌病人,从确诊开始算,1年以后再去看,95个以上的人,都已经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人世间了,所以胰腺癌被誉为万癌之王。

当然,上述的概念,都是大数据统计出来的。即便是晚期胰腺癌,也有极少数人可以活过5年,甚至10年的。那就是说,这几个幸运儿,恰好属于那超级奇迹的“小于5%”。

但是,希望总还是要有的,万一,你就是那个幸运儿呢。

这里再重点讲一讲大家最关注的的新疗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七、靶向治疗:打蛇打七寸

在很多病友中间,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误区:靶向治疗,就是要做基因检测的那种治疗;或者,靶向治疗就是有基因突变就能用/才能用的那种治疗。

基于这样的认知,很多病友都一窝蜂地去做基因检测,而且一上来就要求做最全、最贵的基因检测!

基于这样的认知,很多病友拿到基因检测的报告以后,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突变,有突变就认为有救了,一定有靶向药可以用;没有突变,就垂头丧气,以为天要塌下来了。

基于这样的认知,很多病友反反复复测基因突变,来来回回研究那三五个英文字母以及偶尔还夹带着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神奇密码:EGFR,ALK,VEGFR,HER2,BRAF,NTRK1,MET,TP53,KRAS…

事实上,上述的认知,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靶向治疗的真正精髓是找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分子环节”,并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破坏、摧毁这个罪恶的“敌人司令部“;而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异常等仅仅只是这个核心环节的一个外在表象、一个符号而已。

比如,为什么有EGFR敏感突变的肺腺癌病人,可以服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药,而且的确很有效呢?原因是EGFR这个基因突变以后,产生的异常蛋白,会不停地促进癌细胞生长、繁殖,也就是EGFR这个基因一旦突变,癌细胞就不停的生儿育女,“造个不停“了,而上述靶向药就是对准了癌细胞的”命根子“,一举断了它的香火。那为什么一定是有EGFR敏感突变的病人才有效呢?那是因为在其他病人里,控制和推动癌细胞永不停歇地生长繁殖的司令部不是EGFR,可能是别人(比如ALK,比如ROS-1),也可能是人类暂时还未知的存在,因此吃上述的靶向药是无用的。

再比如,肺腺癌、肠癌病人,经常使用的贝伐单抗,肉瘤、肾癌、肝癌的病人经常使用各种XX替尼(卡博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这些药物,都是一类被称为“抗血管生成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干扰、破坏和阻断给癌细胞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管,也就是”饿死癌细胞“(这可不是鼓励病人自己不吃饭,饿死癌细胞;各种辟谷养生,统统都是骗人的,甚至是害人的;癌症患者不吃饭,估计癌细胞是没有饿死,病人自己先挂了;我们要饿死的是癌细胞,不是饿死正常细胞,更不能饿死病人)。这类药物就不需要做什么基因检测,没有哪个靶点的突变,哪个蛋白的异常表达,哪条染色体的易位,和药物的疗效有关;也就是说测了白测。那么,的确存在一部分病人用了贝伐效果很好,另外一部分病人用了完全无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坦率地说,这个问题,大家都不知道,而且全世界的科学家至今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再比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这个新药,非常厉害的,详见咚咚肿瘤科app内的文章:重磅靶向药Niraparib临床开启,显著延长癌症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等PARP抑制剂其作用的机制就是干扰癌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对那些存在着BRCA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修复能力特别差的肿瘤有效(咚咚文章:万癌之王的“完全治愈”:癌症基因的治愈钥匙)。

Napabucasin,什么,你居然没见过这个药,那你得好好补课了,详见咚咚文章:新药Napabucasin:精准狙击肿瘤干细胞,控制率93%!,就是通过干掉肿瘤组织里最顽固的肿瘤干细胞,从而控制了癌症,这个新药同样没有啥基因可以检测。

帕博西林这一类CDK4/6抑制剂(咚咚文章:乳腺癌CDK4/6靶点新药大盘点),主要是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而控制肿瘤,目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哪个基因可以测。

综上所述,靶向药的关键是阻断了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这个核心环节可以是癌细胞的生长、癌细胞的繁殖、癌细胞的代谢、癌细胞的血管供应等等。

靶向药都能说出一个具体的作用机制,一个具体的作用靶点,但是不一定都需要做基因检测,也不一定都有一个能提前预测疗效的指标。

至于,每一种肿瘤,到底是不是应该选择靶向药;到底是不是应该选择基因检测;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基因检测的套餐、选择哪一款靶向药。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欢迎大家来咚咚肿瘤科APP咨询。

八、免疫治疗:激活全身免疫系统,扶正祛邪

有咚友抱怨,说我们的平台推送的内容,60%左右的内容都是免疫治疗相关的,因此对这个话题,大家总应该比较清楚了……

免疫治疗不同于其他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这是一种思维上的重大突破,以前医学家的关注重点都是癌细胞:手术就是把癌细胞切了,放疗就是拿射线照射癌细胞,化疗就是拿毒药喂癌细胞,靶向治疗就是找准癌细胞的七寸一击必杀——免疫治疗,是“借刀杀人“,靠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让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而免疫治疗并不亲自杀敌。

由于咚咚已经连篇累牍地介绍了各种关于免疫治疗的新数据、新理念、新进展了,这里不再赘述,只说三句话:

1:免疫治疗不仅仅是PD-1/PD-L1抗体,还有治疗性肿瘤疫苗(至今没有特别成功的,唯一一个曾经获得批准上市的产品,因为实在卖不动,公司都被中国人收购了)、溶瘤病毒(这个迄今只有一个用于黑色素瘤的产品上市,有一个国产的产品上市,但是疗效xxx)、免疫细胞治疗(只有白血病的靠谱CAR-T上市了,用于实体瘤的细胞治疗至今没有特别靠谱的,让魏泽西同学饮恨九泉的DC-CIK现在已经包装成CAR-T/TIL继续在国内台湾日本等地推广),详情可看app咚咚肿瘤科内的文章:惊世突破 or 谋财害命:详解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必读!)

2:关于PD-1/PD-L1抗体的相关知识,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篇长文:(我们要彻底治愈癌症——专访肿瘤免疫治疗泰斗陈列平)

3:免疫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免疫治疗也是会耐药的,耐药并不等于束手就擒,推荐大家读这篇旧文:重磅:PD-1耐药了怎么破?(文末有彩蛋)。

九、耐药:生命不息,打怪不止

很多病友都有一个体会,化疗、靶向药、甚至PD-1抗体,一开始都是有效的,体感好了,肿瘤标志物下降了,影像学提示肿瘤缩小了,但是往往好景不长,“突然“地某一天,病魔再次卷土重来、青面獠牙、凶神恶煞——这就是耐药。

好端端的,为什么会耐药?!!!!!

淡定,其实终极的原因只有两个:肿瘤异质性、肿瘤进化。

所谓肿瘤异质性,就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肿瘤从最开始的少数几个细胞不断繁殖、生长,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生孩子的过程,虽然都是一个爹妈,但是几个兄弟姐妹能一模一样么,同卵双胞胎都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一个几毫米、几厘米大小的肿瘤中,大约有几十亿、几百亿个癌细胞,本质上讲也是各不相同的,就像一个人类社会,虽然大家都是人,还是有共性的地方的(比如都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两条腿等),但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

肿瘤异质性已经够复杂的了,肿瘤居然还会进化?!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各种治疗手段的采用,肿瘤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一开始肿瘤组织中有一定比例的癌细胞对某种治疗是敏感的,另外有一定比例的癌细胞对这种治疗是天然抵抗的,那么随着这种治疗的持续,敏感的那部分细胞都死了,而天然抵抗的那部分细胞不断繁殖、生长起来,自然过一段时间以后,肿瘤组织几乎全部都是抵抗的细胞了,耐药就发生了;还有一个因素,其实每时每刻,每个细胞都有可能在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细胞的分裂,说的直白一点,也就是癌细胞还在“传宗接代“,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差错率,那么即使你什么治疗措施都没有用,过一段时间肿瘤也会变成和原来不一样的肿瘤了,”每一天,都是新的自己“。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几乎任何治疗都会产生耐药的。这话说的好绝望,那岂不是一旦得癌就没救了,那也不是!

一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家和医生一直在努力,开发新药,升级打怪。

二来,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很给力的。如果有某种方式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同时将肿瘤的负荷尽可能地降低,那么残余的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尽管它也在变化,免疫系统有能力清除掉它们,从而让病人保持长久的稳定。PD-1抗体可以让20%左右的肺癌病人长期生存、CTLA-4抗体可以让20%左右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长期生存、PD-1抗体联合CTLA-4抗体甚至有希望让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5年生存率提高1倍以上。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让我们一起攻克癌症!虽然傻,但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十、随访:常回医院看看

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慢性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因此,定期回医院检查很重要。

这方面,有不少反面教材。某些明星、球员、商人、政客,之所以死于癌症,因为奔波于事业,没有定期复查和规律随访,是重要的原因。

每次回医院看医生的时候,不用送土特产、鲜花、锦旗之类的,只需要把看病的资料带齐,同时做一个遵医嘱的好病人。那么,患者应该带哪些资料呢?

1:上一次的出院小结/出院记录/病历本/病历摘要……总而言之,就是能反应病人得病以来诊治经过的详实、专业的记录。

2:近期检查:病理报告、PET-CT、CT、核磁、B超、骨扫描等。

3:近期的抽血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肿瘤标志物、凝血、电解质。

4:预备请教医生的问题,可以提前写在本子上。

5:如果资料很多,建议按照类别和时间线,整理好;做到医生提起某样东西,能很快找到。

如果能做到以上5点,那你一定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病友(家属),祝您立刻马上肿瘤消退、顽疾痊愈!!!????

4种癌症容易被误诊为小病!有这几种表现的赶快看医生

一个“病”字,足以让人神经绷紧。其实比生病更可怕的,是被误诊;比被误诊更可怕的,是患癌却被误诊。

?有些癌症发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表现,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容易被误诊的4种癌症,并教你科学预防。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 关小倩

最容易被误诊的肿瘤

1.直肠癌和痔疮

两者都以大便带血为主要症状,但痔疮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出现便血时,都会首先考虑痔疮的可能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痔疮病人的便血,血一般在大便表面,与粪便不相混合,血液颜色多为鲜红色,没有黏液。

直肠癌病人的血便一般是大便和血混在一起,血液颜色多为暗红或果酱色,还常带有黏液和浓液,并伴有里急后重(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或不成形等症状。

通过直肠指检、肠镜等可进一步确诊。

2.胃癌和胃溃疡

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尤其是溃疡型胃癌,都可表现为上腹痛、黑便

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上腹痛常与饮食相关,周期性发作,可迁延多年。

胃癌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如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一般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若过去有典型的胃溃疡症状,但目前疼痛的性质和规律发生改变时,也应考虑胃溃疡发生恶变的可能。一般通过做胃镜、活检可鉴别。

3.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

这两种病均可出现乳房内无痛性肿物

不同的是,纤维腺瘤好发于年轻女性,瘤体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无粘连,活动度好,肿块生长缓慢。

乳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质地硬,边界不规则,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肿块生长较迅速,可伴同侧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通常做乳腺超声或进一步穿刺活检可鉴别。

4.脑肿瘤和脑血管病

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与脑肿瘤很相似,都可有肢体偏瘫、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吞咽功能障碍或人格行为改变等。

脑血管病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多为突发起病。

脑肿瘤病人则多有颅内高压表现,即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呈缓慢进行性加重。一般可通过头部磁共振鉴别。

如果发现体表肿块、身体疼痛、任何部位出血、大便习惯改变、肢体无力,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发热等,一定要及早去医院做检查,明确原因,排查肿瘤,避免延误诊治。

18个防癌好习惯

2017年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人的报告指出,47%的男性和28%的女性癌症病例与生活恶习相关。

预防癌症,除了定期检查,还要学会从生活方式入手。尤长宣总结梳理出18条防癌好习惯,帮你有效防癌。

拥抱阳光

维生素D有助预防乳腺癌、肠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癌症。人体内的维生素D“蛰伏”于皮肤,需要充足的紫外线将其激活。

每天晒太阳10~15分钟就能获益。最好晒胳膊、后背,不要隔着玻璃晒。

需要提醒的是,晒太阳虽好,但不提倡过度暴晒。在紫外线过强时,尽量不晒,外出时建议做好防晒,如涂抹防晒霜,穿着防晒服,佩戴帽子、太阳镜等。

保持体重

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女性20%的癌症死亡病例与超重或肥胖相关,而男性的这一比例达14%。

减去多余的体重可以减少身体生成的雌性激素,对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起到预防作用。

每天运动30分钟

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5天,是最好的“防癌神器”。

任何运动都能优化性激素的水平,帮女性远离雌激素驱动的癌症,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某些类型的乳腺癌。

?加拿大研究发现,坚持运动可将卵巢癌风险降低30%。运动还可加速肠道蠕动、促进废物排出,预防结肠癌。

彻底戒烟

烟草烟雾抵达肺部前经过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喉咙、食道等都可能癌变。戒烟后15年内,肺癌的发生风险会下降到吸烟前的低水平。

不仅自己要戒烟,还要力劝身边人戒烟,因为二手烟也会导致肺癌,还会使宫颈癌的风险升高40%。

多做点家务劳动

白领女性或家庭主妇总抱怨自己太忙,没时间锻炼。

而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指出,女性的大部分运动量是通过家务劳动实现的,这能使绝经后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30%。

测测室内的氡气浓度

美国环保署指出,空气中的无色、放射性氡气是美国人罹患肺癌的第二大凶手。

氡污染主要来源于地下岩石和土壤,以及建筑和装修材料,往往楼层越低氡浓度越高。

建议大家常对室内氡气浓度进行检测。

装修时选择放射性低的装饰材料,少用或不用大理石、花岗石等。家中有地下室或住在低楼层的居民,每天开窗通风半个小时。

定期筛查

对付肿瘤,防大于治。多种肿瘤的早期筛查都能降低死亡率。

比如,肺癌是发病、死亡均为第一位的肿瘤。每年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能有效发现早期肺癌,并减少死亡。

重度吸烟,55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慢性肺部病史、放射线接触史的人群有必要做肺癌早期筛查。

?再比如,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定期做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筛查大肠癌。如果有肠癌家族史,则应在50岁前接受一次肠镜检查。

有个能“坦诚相对”的朋友

皮肤癌、乳腺癌等癌症都有相应的皮肤变化。以黑色素瘤为例,女性常出现在双腿,男性常长在躯干、头部、颈部。

有一个能互相检查的朋友,定期帮彼此察看肌肤,尤其留意后背、头皮上的各种痣、斑点、雀斑等的大小和颜色变化,有助早期发现病变。

自己也要经常检查手指甲和脚趾甲。

别忽视慢性疼痛

女性如果长期、反复出现骨盆疼痛、腹胀、尿意强烈等症状,要抓紧看医生,这或许是卵巢癌的信号。

如果能在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前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

建议高危人群做基因检测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可以做基因检测。比如,如果不接受预防性手术,几乎每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都会在40岁前罹患结肠癌。

基因检测还能为更加精细的筛查提供线索,比如,体内存在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接受乳房钼靶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这两项检查相结合,能发现94%的乳腺肿瘤;而单用的话,则只能分别发现40%和77%的肿瘤。

少吃精细主食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针对3.8万名女性的研究发现,大量吃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的女性,大肠癌的发生风险升高。

白面包、意大利面、甜点心等都会令血糖水平飙升,应尽量少吃。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少吃熏肉、香肠

一项针对19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吃熏肉、香肠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升高67%。

加工肉制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建议平时少吃。

学学猴子的饮食

一些猴子喜欢的水果有防癌功效。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对6.1万名女性研究发现,每周吃4~6根香蕉可降低54%的肾癌风险。

多吃根茎类蔬菜,比如胡萝卜,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常吃橙子能杀死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已被证实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常用西红柿做菜吃

西瓜、西红柿、红柚等红色果蔬富含番茄红素。多项研究证明,番茄红素有助预防癌症。

发挥大蒜的抗癌功效

大蒜中的大蒜素有一定的杀菌力和抗癌功效。

大蒜要生吃才能更好地发挥抗癌作用,建议每天或隔天吃一次,每次2~3瓣。

用于做凉拌菜的大蒜最好捣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碎末。可将蒜泥放10~15分钟,让蒜氨酸与蒜氨酸酶在空气中充分结合,产生大蒜素。

坚持补钙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发现,连续4年坚持每日补钙的受试者,在研究结束5年以后,新发结肠息肉的几率减少36%。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补钙不一定非得吃钙片,推荐通过牛奶、酸奶、奶酪等食物来补充。

?常喝低因咖啡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喝两杯以上低咖啡因咖啡,可将直肠癌发生率降低52%。

咖啡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代谢废物的速度,从而降低患癌风险。

聪明地吃烧烤

烧烤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但高温烤制的肉类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建议少吃。

如果一定要吃,也可采取措施回避风险:

烧烤时离火焰远一些,或者等木炭变成发热的余烬时再开始烤;

也可先把肉用微波炉烤到半熟,减少用木炭烤制的时间。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发现,烤肉时加富含抗氧化物的香料,比如迷迭香,可以减少杂环胺的含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