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讲经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五阅五使篇》谓:“舌者,心之官也”,即后世所谓“舌为心之苗”。 临证应用 【举验1】 张某,女,26岁,1976年诊。 患者突然发热,烦躁。 约半小时后,舌体肿大鲜红,露出口外,不能缩回,面赤。 发病一时许,邀为诊治,其脉弦数,烦躁不安。 据所知该患者多年境遇不佳,心情郁闷不得解,突然心肝之火暴发,而见上症。
乃急刺内关穴,用泻法; 并速取冰片少许点舌上。 施治15分钟后,患者表情略显轻松,口中流涎,40分钟后舌体缩回口腔,已能安卧。 复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之。 黄连10克 陈皮6克 清半夏10克 青皮6克 枳实10克 炒栀子10克 茯苓12克 竹茹8克 生甘草6克 1 剂,水煎置温,顿服之。 药后安卧,次日正常上班工作。 【举验2】 韩某,女,53岁,1987年4月29日诊。 主诉:舌体麻木发胀2年,自觉活动欠灵活。 睡眠不实,多梦,食欲欠佳,大便干。 望其舌色略暗、苔薄黄,听其语言尚属流畅,切其脉象略弦而滑数。
病在于舌,当属心经之病; 语言尚流畅,知其病位未深; 苔黄,脉数而滑,睡眠不安,是痰热内扰之象。 治法当用清痰热,开心窍,佐以活血通络。
青蒿8克 薄荷4克(后下) 丝瓜络8克 茯神12克 竹茹8克 清半夏10克 桂枝8克 炒枳壳10克 净地龙10克 石菖蒲12克 生甘草6克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温2次服之。 5月6日再诊:诸症悉减,舌体麻木感已十去其八。原方3剂,病愈。 【举验3】 刘某某,女,48岁。 2004年7月13日诊。 主诉舌体疼痛2月余。 曾服用某中医名家清泻心经火热药物无效。 现舌痛,睡眠不实,大便2日一行。 舌暗两侧瘀斑显著,苔薄腻,脉弦细节律欠调。 此乃心脉瘀阻,兼夹痰湿。 当以活血通脉,行气化痰之法。 茯苓12克 杏仁10克 生苡仁12克 炙甘草6克 茜草10克 红花10克 旋覆花10克 枳壳10克 丹参15克 浙贝12克 郁金10克 苏荷梗各10克 薤白10克 半夏12克 全栝楼12克 砂仁10克 当归15克 桃仁10克 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7月25日再诊。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已调。脉弦细尺虚。余同前。 上方加黄连6克,炒杜仲12克,菟丝子20克,去薤白,当归,桃仁。 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舌痛基本消失。 但脉象仍可见节律不调。 故于上二方基础上加味,为其配制丸药服用。 发挥 “心主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之所以主舌,前人或解为“心别是非,舌以言事”(王冰语), 今人或谓心主血脉,而舌上血管最为丰富。 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不过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经脉篇》所载:手少阴之“别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因此,心脏及其经脉有病,常在舌上有所反映; 而舌上之病,亦往往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及其经脉而治愈。 举验(2)韩姓患者,舌体麻木,但语言尚流畅,故通心经之络脉其病可愈。 若果系舌体动转不灵、舌謇难言, 则需重用豁痰开窍、活血通经之剂, 非薄荷、丝瓜络等清轻之药可治。
举验(1)患者乃心肝郁火暴发所致,故急刺手厥阴之“别络”内关穴,以泻其邪。 手厥阴心包有“代心用事”、“代心受邪”的功能, 说明心与心包关系之密切,故刺内关以泻心火; 又手厥阴与足厥阴同为“厥阴”, 二经在生理、病理方面亦密切相关,故刺手厥阴之穴亦可泻足厥阴肝经之热。 刺后继用前人经验,取清泻心肝二经火热的冰片点舌上, 该药气味芳香辛凉,其效甚速,因而舌体立缩。
最后用黄连温胆汤1剂,清心热兼疏泄少阳之气,而病瘥。 又温胆汤本为清泻胆经痰热之剂,何以用来泻肝经之火热? 正取《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意, 该病虽属肝脏,但可从其胆腑治之而愈。
举验(3)患者除了舌痛之外,舌质暗,有瘀斑,且脉象节律不调,明显是心血瘀阻之象,故通过养血活血,化痰通脉,其舌痛得以尽去。 但瘀血难以速除,因此以丸剂缓图之。 中医的经典中,对临床家的成才、学习、研究、应用,《伤寒论》尤其重要。 8.3-6日,华医世界·精品班李赛美教授专场, 三天的时间,李赛美教授手把手教学, 三天系统面授,更多医案讲解。 为你讲透《伤寒论三阴病精讲与体会》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