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巡抚---崔纪,临猗角杯乡潘侯人

 崔季廊坊 2018-06-21

  大清巡抚---崔纪

【编者按:国子监是清代唯一的大学,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崔纪比乾隆皇帝大18岁,崔纪当大学校长时乾隆还在读书,崔纪为帝师8年。乾隆继位后崔纪出任多省巡抚并多次移官,可见师生感情深厚】

崔纪(1693-1750),原名珺,字南有,号虞村、定轩,清蒲州潘侯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崔纪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土,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四年(1726年)充福建乡试副官,第二年充会试同考官。雍正七年(1729年)充日讲起居注官,迁国子监词业,再迁祭酒。乾隆元年(1736年)提督顺天学政。不久,迁詹事府詹事,再迁仓场侍郎,署理甘肃巡抚。乾隆二年(1737年),崔纪以仓场侍郎署理陕西巡抚、他认为巡抚的职责主要是利农功、整文教、储军糈(注:粮食),而不能仅仅检点案牍,求无错误,应当多为地方办实事。崔纪的家乡永济县与陕西相接,因此,他对陕西的情况比较熟悉。他认为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与山西样,十年九早,干早是其主要的自然灾害。解决干旱问题只有两个办法,即开集引水和凿井取水。他一到任所就下令全省将旧日被泥沙壅塞、渠破渗漏、岁久冲坍的旧有渠道全部恢复,有条件的地方可开挖新集。在他的督导之下,不到一年全省就修旧渠开新渠70余条。尤其是将久已报废的龙洞渠疏浚修复。这座当时陕西较大的水利工程修复完毕投入使用后,大片农田资以灌溉,径阳等县当年就获得丰收。为了使该渠不致再遗湮度,崔纪特定专人管理。但是。陕西境内河流不多,开集引水只能缓解部分地区的旱情,早在赴陕途中崔纪就决定采用山西普遍使用的凿井灌田方法。为了解决贫民凿井资金问题和不使农民增加负担,崔纪上奏朝廷请将地丁耗羡银借给贫民作为凿井资金,井成之后田亩不按水田起科,乾隆对此举极表赞成。准备工作就绪后,崔纪就在陕西大张旗鼓地推行凿井。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他还下令各乡推举一位德高望重又熟知当地情况的人总理凿井事务。在短短的数月间,陕西凿井七万余口,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些水井在当年就使部分地区获得了好收成,乾隆六年(1741年)陕西发生干早时,有井之家收成如故,于是农民凿井者日益增多,凿井浇灌农田之法也日益推广开来。但是,正当崔纪集中精力考虑如何解决豁免新垦耕地钱粮、更名折征、旗标积贮等问题时,却被人弹劾办理凿井不善,而于乾隆三年被调离陕西,转任湖北巡抚。崔纪到湖北后访察民情,督导百姓修堤堰以防江河水涨溢,凿池塘以防天旱缺水,禁止溺女婴,并修育婴堂,抑制盐南克剥百姓。但是崔纪的这些举措又给他带来了麻烦。湖北盐政疏劾他具奏不实,湖广总督德沛参劾他驰私盐禁和包庇粮道崔乃镛(yong)动用公款。这些虽然都是诬蔑不实之辞,却使崔纪于乾隆五年1740年)被罢了官。

乾隆六年(1741年),崔纪再被起用为国子监祭酒,乾隆九年(1744年)夏,乾隆召见崔纪,得知他在读五子书时便命他作《太极图说》,崔纪随手拿笔,一挥而就。当年秋天,崔纪充顺天乡试副考官,提督江南学政,之后因父亲病故而回籍守制。乾隆十四年(1749年),崔纪起为山东布政使。当时山东连年遭灾,百姓借官谷累计达数百万石。崔纪奏准以部定每石六钱之价改收折色,以省百姓运送之费。乾隆十五年(1750年),崔纪受命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衔再次提督江苏学政。这时的崔纪已是疾病缠身,但他还是带病按试。结果病情加重,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官署,终年57岁。崔纪久在国子监,又多次充乡试、会试考官、提督各省学政,因而特别重视文教,“历官所至,以教养为先”。他在陕西时捐白银数千两扩建关中书院;又为临潼、扶风两书院置田水资膏火。在湖北时奏准刊印《御注孝经》、《资政要览》、《性理精义》、《古文渊鉴》等,于湖北书院,借诸生诵读。他主张用儒家经典来培养封建人才,但并不主张诸生死背字句,而应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他本人在国子监授课就是“皆能自道所见,不规为讲学家言”。崔纪虽一生历任多职,但能在公余之暇潜心学问,著有《周易讲义》12卷、《学庸讲义》二卷、《论语温知录》二卷、《读孟子札记》一卷,《读周子札记》一卷、《太极图》等。崔纪除著书立说外,也常写诗抒发情怀,他在《南行渡河》诗中写道:

“不断风帆自往还,江阴日月半山衔。经心万里昆仑水,曾过柴门到此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