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蚂蚁家园 2018-06-21

  广州是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初地。三国孙亮五凤二年(255),西域人支疆梁接到广州译出《法华三昧经》,这是佛教传入广州的最早史籍记载。

  从西晋到隋朝,广州佛教的传播以建立佛寺和翻译佛经为主。西晋太康二年(281),西竺(今印度)僧迦摩罗到广州建三皈、仁王两寺,是广州建佛寺的开始。此后,由海道到广州的外国僧侣络绎不断。他们到广州译经、建寺,或稍事停留即转往内陆传教。梁大通元年(527),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到广州,后转往嵩山传播禅学主张和修行方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后人在达摩来广州的登岸处建庵纪念,叫西来庵(现华林禅寺),该处亦叫西来初地。

  广州佛教的鼎盛期出现在唐代。这时中外交往频繁,梵僧继续来穗译经传法,信徒空前众多,佛寺规模扩大,中国佛教宗派中的律宗、禅宗等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禅宗,广州实为佛教禅宗南派的发源地。宋、元两朝,广州佛教寺庵有所增加,佛教思想文化影响深入民间,常有社会名流到寺院与僧人交往,琴棋书画,兴文沾墨。宋、元时代的“羊城八景”中,佛教的“光孝菩提”、“大通烟雨”、“浦涧濂泉”、“景泰归僧”等成为其中的几处胜景。

  民国元年(191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僧官制度。同年,广东省佛教总会在六榕寺成立。北伐前,广州市政厅为筹集北伐军阀和市政建设经费,先后将大佛寺、华林寺、西禅寺、浮邱寺、无着庵等全市寺庵列为公产拍卖,各寺庵僧尼大都设法筹款赎回寺庵产业的全部或部分,有些无力赎回的寺庵房地则被富商买下改建为商店或民房。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僧尼居士的信仰和宗教礼仪,号召佛教徒爱国守法,有劳动能力和条件的僧尼应组织生产劳动,自食其力,改变过去多数以做功德法事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状态。

  1978年,中央重申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79年,市佛教协会组织人力,为开放寺庵、收回佛教房产、安置僧尼居住、解决僧尼经济生活等问题进行大量艰巨的工作。1980年9月起,市佛协先后收回了“文革”期间由政府房管部门代管的全市佛教出租房产,逐步解决了僧尼居住和生活问题。1982年8月,市佛教协会首先收回六榕寺,并即恢复宗教活动。

  目前,我市有僧尼约300多人,佛教信众约12万人。有登记开放的佛教寺庵(含固定处所)22处,分别为六榕寺、华林禅寺、大佛寺、海幢寺、华严寺、倚岩寺、莲花禅寺、华峰寺、隆华寺、圆通寺、万寿寺、无着庵、陶轮学社、福胜庵、宁隐庵、法雨寺、正果寺、佛世山庄、东方寺、天龙寺、金刚禅寺、佛协道场,皆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六榕寺、大佛寺、华林禅寺、海幢寺皆为千年古刹,浓聚了广州千年的历史文化,并有一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文化、商贸、旅游相融相契,和谐一体,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文化碰撞在一起,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佛教界与社会各界一同为亚运服务,为广州争光添彩。广州佛教界现今又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建设幸福广州”的行列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