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孟子日课》第26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6》) 薛国也是泗上十二诸侯之一,与滕国相邻,如唇齿之相依。后来齐国吞并了薛国,将其封给自己的弟弟,他这个弟弟的儿子,也就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继承了薛城。当然这是后话。 齐国刚吞并薛国不久,就加固城墙,其志恐怕在縢国。滕文公很害怕,问计于向孟子。 敌国外患,从古有之。孟子给滕文公举了周之太王的故事: 太王,即公亶父。从前他居于邠地,位于如今的陕西旬邑县西。狄人来侵犯,太王抵挡不住,就离开邠地,迁到岐山之下。这时候是仓皇迁徙,迁到岐山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孟子这是让滕文公效法周之太王,以图自我保全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太王出于一时之急而避难于岐山,而周也是由此而兴起。 不是。 其重点是: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意思是说:如果人君能够实行仁政,他的子孙必定会有成就王业的。有德者创立功业,传之子孙,正是为了使子孙能够一代代地继承下去。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要上天的安排了。 縢国的命运是可以预知的。但哪怕世事再多艰,滕文公还是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处,多行仁政,保一方百姓之平安,护民之周全。这也算是积德行善吧。尽人事,由天命。滕文公能做的只有如此而已。 仁政要以国家之实力为后盾,否则难抵强敌。仁政是国安之基础,却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温故知新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