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秀为何能以少胜多取得昆阳之战的大胜?

 思明居士 2018-06-21

文书能读书,折节如儒生;一战摧大敌,顿使河宇平。

这是明末顾炎武给刘秀昆阳之战写的诗,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莽汉战争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是刘秀简历中最为光辉的一笔,也为他后来拉来天使投资奠定了基础。

王莽末年,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两支最为突出,这就是威震山东的赤眉军和纵横中原的绿林军。在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王莽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受新莽政权压抑的原西汉王朝宗室刘玄、刘縯〔yǎn〕和刘秀兄弟等,也纷纷加入到绿林军的行列。

公元23年,绿林军接连击破了王莽的十几万荆州兵,又打败了王莽的大将严尤、陈茂率领的另一支部队。接着,绿林军首领王匡指挥汉军主力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王凤率领另一支部队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北)和郾城(今河南郾城),给新莽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

刘秀为何能以少胜多取得昆阳之战的大胜?

三月,王莽命令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集各地精兵42万人,号称百万,向宛城方面压过来。5月,王莽的大军在颍川(今河南省禹县)和严尤、陈茂的残部合兵一处,像潮水一般地向昆阳涌来。新军的将领们个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们以为把汉军歼灭在昆阳城下,只是弹指间的事了。

反观汉军,昆阳城中仅有8、9千人,且人心惶惶,士气不振。此后刘秀率13骑突围求援,所收郾、定陵等地兵马也不过数千人,换言之,昆阳之战,汉军总兵力也就是一万多,不足2万。只有莽军总兵力的20分之一不到。

汉军的御敌方案还没有决定,王邑已经率领新军先头部队逼近昆阳城北,后续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地开来,一眼望不到头。不久,昆阳就被新军包围了起来,军情非常紧急。

刘秀再一次对大家说:“一定要守住昆阳,因为这关系着义军的生死存亡。”经过反复研究,主帅王凤决定由他和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李轶等突围出去,到定陵、郾〔yǎn〕城去调集援兵,内外夹攻王莽军。

最终,刘秀带来的1000援军,加上合理突击,终究以汉军的完胜而告终,莽军全面崩溃,直接导致了新莽政权的覆灭。以昆阳之战的历史意义来看,也只有秦末巨鹿之战、东晋淝水之战可以与之相比。

刘秀为何能以少胜多取得昆阳之战的大胜?

为什么以莽军如此之盛,以汉军如此之弱,而成败异变呢?

孙子论兵,开宗明义即说“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在孙子看来,这五事是一切战争的根本,得五事者胜,失五事者败。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看昆阳之战就会发现,在这场战役中,莽军几乎五事皆失,虽然人数巨大,但败得理所当然。

首先说“道”,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无畏危。”

简而言之,孙子所谓“道”者,就是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个政治上失败的政权,如何可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新莽政权自建立以来,改革制度,变更法令,然而他的这些改革却鲜有切合实际的,只是造成社会动荡,《汉书·王莽传》他“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

不得民心若此,“道”这一事首先不得。

其次再看“天”,孙子曰“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昆阳之战,刘秀之所以能以不满两万人之众,大胜42万之敌,很关键一点就是有天时之助。当他率领数千援军从外攻击时,“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正好遇到狂风暴雨,结果造成滍水河猛涨,而王莽军中豢养的虎豹等猛兽受到雷鸣惊吓,更增加了莽军的混乱,使得溃军奔入滍水,造成了重大伤亡。

刘秀为何能以少胜多取得昆阳之战的大胜?

再看“地”,孙子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也就是地形的影响。

昆阳之战中地形最大的影响,在于昆阳是一座小城,莽军四十余万大军在这里根本无法展开,使得其数量上的优势无法发挥。而昆阳城“小而坚”的特点,却恰好适合城中8、9千人的汉军固守。因此在战斗中,就造成了莽军以己之短,抗敌之长的局面。

再看“将”,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双方将领在“仁、信、勇、严”方面有何差距暂且不提,单说在“智”方面的差距,实在是天差地远。

莽军主将为王邑,他受命统帅这42万大军,本应直捣汉军心腹的宛城,正如他部将严尤所说:“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可是王邑偏偏不,非要打昆阳,理由是“我上次打翟义,因为没有活捉而被责骂。这次率领百万大军,要是连小小的昆阳都打不下来,我成什么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赌气啊。战役进行到一半,刘秀突围求援,城中只剩王凤等人,被打得受不了了,打算投降,照说这样的好事,换谁都得高兴吧。可王邑不,他偏偏不受降,要坚持打到底,结果堵死了城中守军的最后退路,只得死战到底。

最后我们看“法”,孙子曰“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换言之,孙子所谓“法”,也就是军队的制度、编制和后勤。

昆阳之战,莽军兵力42万,号称百万,但莽军之败,也恰恰败在这个数量上。《汉书》称此战莽军规模,是“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也就是有史以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军队。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组织能力,根本无法对如此庞大的人群进行有效指挥。

更何况莽军这42万人,是“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也就是临时从各地集合来的地方守备部队,根本没有经过磨合,试问又如何能如臂使指地进行指挥?

结果中军万余人一败,42万大军马上“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历史上还有一次与此类似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苻坚率大军80余万,自信投鞭断江,结果在战场上,仅仅因为朱序一声“秦军败矣”就大溃。这都是典型的军队规模超出组织能力的例子。

光武昆阳日,谢玄淝水时;但见后人赞,焉知天意实?---大家怎么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