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都没有达到的人生理想,曾国藩却实现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GPF生活教育 2018-06-21

曾国藩因为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曾经是我们的反面教材,但是随着历史长河滚滚东逝,人们对于他的认识变得越来越理性。曾国藩是一个地道的儒家学者,立足于程朱理学,从未间断过”日省吾身“,和无数次的”人生蜕变“。他从小心翼翼地修身养心,发展到纵横万里地清理大地,终于实现了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孔子本人也没有达到。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的呢?

曾国藩几乎完整地把中国哲学的每一门派都熔铸在自己身上。他一方面信奉中庸经世、仁义的感召。在家庭教育上,他对儒家的仁、义、礼、志、信的信仰和践行十分的明显。他在晚晴可谓权重一时,手中可以掌控的财富可以说“富可敌国”,但是,当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得了重病竟无钱医治,最后还是左宗棠听说后解囊相助。让一直来与曾国藩作对的左宗棠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另一方面,他在治军理政上又不避严刑峻法、霹雳手段。他的练兵之法取法于明朝戚继光的用兵之法,纪律严明,善于“扎硬寨、打死仗”,据说,红军当年的军纪军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来自于曾国藩治军之策。你看,那么端正的“醇儒”曾国藩,在信仰上并不排他,兵家、法家,随意拿来为我所用,到了晚年,功成名就,则信奉道家,清静无为。

曾国藩在中华文明奄奄一息的十九世纪,凭一己之力,为中华文明翻了案。在十九世纪,当八国联军用洋枪大炮撕开中国大门,无情瓜分了中国的时候,长久以来“以老大自居”的中华文明便一蹶不振,人们对中华文明开始不屑一顾,视线转向西方,而曾国藩却利用中华文明“修齐治平”取得卓越成就——在死寂的中国大地上,突然燃起了一星“燎原之火”,让当时的中国文人学者看到了一丝希望。对中国历史最具宏观眼光的梁启超,曾以罕见的激情这样赞颂过曾国藩:“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梁启超还说:谁想澄清天下,应该天天阅读《曾文正集》。

曾国藩以谨严的“修行”实现其天性之“纯厚”。从年轻时起,他对儒学就非常地崇敬。但是中国很多的儒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他们会说很多的道德言论,却如空气泡沫,一无可信,也就是“囿于知而乏于行,矜于知而虚于行”,知行不能合一,缺少实干的精神。曾国藩则不然,他把儒家的礼仪原则都变成自己的一举一动,日日夜夜修行步履,每一步都是细步,一步也不会疏忽。我们看到,别人请他吃饭,他只吃眼前的那一道菜,从小事克制自己的“贪欲”;要求自己每天习字二张,几十年不辍,直到他去世的当天;他的女儿出门见人,就没有像样的裤子穿......曾国藩就是这样,通过“清心寡欲”、“诚意正心”的一举一动地谨严修行,来实现其天性的“纯粹至善”。

曾国藩用修身养心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格高度和人生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