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米莉·狄金森《我为美而死》及诗歌中死亡意象

 user580 2018-06-21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美国女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从25岁起弃绝社交,女尼似的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30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留下诗稿1775首,生前只发表过7首,其余的都是在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狄更生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I Died for Beauty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
In the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 failed?”
“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
We Brethren,are,”He said--
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our names--

我为美而死去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几乎,还不适应
一个殉真理的烈士
就成了我的近邻——
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 “为了美”——
他说: “我为真理,真与美——
是一体,我们是兄弟”——
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
我们,隔着房间谈心——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
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我为美而死》是女诗人对美与真理关系进行探讨的一首诗。该诗行文短小,描述性强,利用了对话的方式,将内心的想法即追求真理通过诗中的人物的嘴吐露出来  ,且质朴清新,很少雕饰,有一种“粗糙美”,只言片语中却能读出其中的意味,这体现了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近乎于“婉约”。在这首诗中,诗人透露出生存的秘密:为美而生,为真而在。只有为美为真的人,才能在死后得以安息,并得到永生。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死亡是人生无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将继续下去.而这种认识被作家或是诗人以各种文学形式记载下来,构成了人类死亡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狄金森年轻的时候。先后经历了家人和恋人的辞世,诗人对死亡带来的痛苦感受至深.在心灵中亥4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诗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有三分之一是描述死亡的。诗人运用了死神、死者、葬礼等死亡意象刻画了死亡的多个侧面,探讨了死亡以及生命的真谛。狄金森像许多西方人一样.认为死亡与永生相连.死亡导向永生。因此,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引导人走向死亡世界的死神也不再是面目狰狞,相反,它更像个绅士、朋友、甚至爱人。《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点。在这首诗中,我们发现,死神是一位亲切的车夫,他停住等“我”上去,车里还坐着“永生”。“我”被死神的和蔼和礼貌所打动,决定放弃劳作和休息,_起踏上了死亡的路程。在《放下门闩,啊死神》一诗中,诗人乞求死神打开门闩,让疲惫的人们进去休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停止寻找,停止奔波。在这里,诗人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而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能得以永生。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

狄金森所刻画的死者形象也不是恐怖骇人的,而是在“安睡”,“面容胜柔嫩花枝”,呈现出一种超凡之美,没有抑郁、腐臭的死亡气息,诗歌的基调变得轻快起来。诗人采取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因在于诗人对于死亡本质的理解,即死亡是快乐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特权。

葬礼作为生与死的分水岭,往往是令人心碎的、哀伤的。如在《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一诗中,诗人作为一个死者来感受死神的降临,暗示只有在濒死的时候,人才能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但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我”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但是仍然未能摆脱地狱之门,这也表明了狄金森对死亡的恐怖与绝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