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尘土是唯一的秘密|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朗读会讲稿

 汉青的马甲 2015-10-30


艾米莉·狄金森,十九世纪美国女诗人。一生留下诗作一千八百余首,而在生前只发表了十多首,其余的都在她死后才出版并为世人所知。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诗歌的先驱之一,在美国诗人中与惠特曼齐名。

9月份的时候,著名诗人、翻译家、摄影人徐淳刚老师在上海 JIC Bookstore 举办了一次讲座,为广大读者介绍了艾米莉·狄金森,以及由他担任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狄金森作品《尘土是唯一的秘密》。今天与大家分享这篇讲座实录,原发于公众号:徐淳刚(搜索ID:xu-chun-gang 可添加关注),感谢授权转发。


时 间:2015年9月12日

地 点:上海,JIC Bookstore

嘉 宾:徐淳刚(《尘土是唯一的秘密》译者)

主持人:何家炜(九久读书人出版编辑)

现 场:陈斌(华东师大出版社编辑),数十位读者

主 办:JIC书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久读书人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朗读会(讲稿)

徐淳刚(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谢谢大家。可能有些读者对狄金森还不是很熟悉,那我主要从狄金森的生平之谜、诗歌之谜、文学影响和艺术鉴赏四个角度,和大家聊聊狄金森。


生平之谜

狄金森的生平说起来很简单,她出生在阿默斯特这样一个小镇,终生未婚,25岁起闭门不出,创作了1800首诗和1000多封信,生前仅有8首诗经过编辑大幅度的修改才得以发表。那,这样的人生经历,往往让人感觉很奇怪:这位诗人好像没什么生活经验,怎么可能写出伟大的诗?事实上,有些人的写作需要走遍世界,有些人可以专注人类日常,向内寻求,这是思想、精神的伟大。举个同样的例子,大哲学家康德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镇,“一生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方圆40公里的范围”,但却思考了整个世界,引发了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狄金森同样,她的个人生活平淡无奇,但思想、内心足够伟大。


狄金森的生平资料到目前能知道的很少。就拿照片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读图时代,照片呢既让我们感觉到过去年代诗人的亲近,也可以形成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到目前我翻译过三位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布考斯基、狄金森。弗罗斯特有大量的生活照片和演讲照片,布考斯基的照片更多,就连上厕所 蹲在马桶上喝酒看杂志的照片都有。但狄金森,只有一张照片,就是诗集封面这张,非常珍贵。


狄金森只有这一张照片,后来又发现了第二张。狄金森的传记作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10年前写了狄金森传,10年后的2013年说:


“关于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尚未找到任何证据。至于把这张照片推测为艾米莉·狄金森的肖像照,也仍旧停留于以下结论: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推测。”


可以说,狄金森的生活事迹非常缺乏,目前虽然已有几本她的传记,但所有的传记都存在大量的空隙,带有作者的推测,想像。这就使得她的人生不止是我们知道的那样平淡,更显得神秘。


诗歌之谜

狄金森诗歌的明显特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她使用大量的“破折号”。这种写法,带来语气的停顿,使得事物或意象更加凸显,也使得诗歌的逻辑显有各种感觉:有断裂,有空白,有臆想,有暂斩钉截铁的力量,产生种种奇妙的反应。但她到底为什么这样搞,没有人知道。


其实,狄金森的破折号使用范围很广,甚至她做饭,菜谱上也会这么写,传记中说,狄金森抄写的椰汁蛋糕食谱也用到这种符号。但与我们经常见过的不同,她的破折号有长有短,有直的,有向上斜的,向下斜的,五花八门!


关于符号的使用,我们只能理解为是一种个人的嗜好,和“思想的提醒”。这就像海德格尔,他前期的哲学竭力区分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后期,他使用打叉的方法,在“存在”这个词上打叉,以此来将自己关于“存在”的思想区别于他人。狄金森也类似吧。


另外,狄金森的诗歌,也全部没有标题,这也很奇怪。为什么?不知道。她似乎只想写下她的所思所想,而毫不顾忌诗歌的形式。所以狄金森的诗集严格来说,根本没有“目录”,也没有标题,标题都是后人加的,按照惯例,用的第一行诗。


所有伟大的诗人都呈现出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狄金森也一样。她使用各种语言,口语,新英格兰方言,医学术语、法律术语、商业术语、音乐术语、航海术语、宗教术语,以及数学、地理、物理等科学术语……在十九世纪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她的这种语言是一种极大的创新。


狄金森的文学营养来源有很多,大致举例: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西方人绕不过去的文学巅峰,他的语言活灵活现,亦庄亦谐,我们看他写小丑,写贵族,都写得非常传神。狄金森同样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例如,狄金森的“挖出我的眼睛”,这样一个意象,一方面来自狄金森常年住在阁楼中,她的视力有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莎士比亚,例如《李尔王》,公爵被挖掉眼睛;


2.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工业时代的发展让人读人类社会本身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从而把目光转向自然。尤其狄金森早期的诗歌,我们能看到很多描写大自然的诗歌,抒写明快的自然;


3.玄学派诗歌,玄学派的诗歌带有神秘和怀疑的气息,最著名的是约翰·邓恩,海明威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就是邓恩的著名诗行。玄学派诗对狄金森的影响也很明显,尤其是她后期写得比较抽象、复杂的诗歌;


4.流行的哥特小说,哥特小说类似我们今天的玄幻小说,哥特小说中的受虐、死亡、恐怖等意象和主题,让狄金森写下了她那些最疯狂、最痛苦的诗歌。


我们说狄金森生前只发表了8首诗歌。狄金森其实也“出版”诗集,但只出版给自己看。她将自己的诗作,用针线缝制成小册子,足足40多本,但从不示人。可以说,都是手工书,限量,只1本。后来狄金森生病,还有800多首诗未来得及 “出版”给自己。


文学评价

狄金森的诗歌影响了20世纪的一大批大诗人: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史蒂文斯、弗罗斯特、哈特·克莱恩、T·S·艾略特。无论是庞德的“意象”,还是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无论是斯蒂文斯的“现实的虚构”,还是威廉斯的“事物”,还是弗罗斯特的“伟大的徘徊”,或是策兰的“词义燃尽的灰烬”,都带有浓烈的狄金森的影子。我记得《策兰传》中提到,策兰翻译过狄金森的诗。这些大诗人其实都是狄金森的专业读者,狄金森对他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狄金森是现代诗歌的伟大先驱。国外有很多权威的批评家、编辑家都给予狄金森很高的评价。


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她魅力的顶峰前我们遇到了最杰出的心灵,这是四百年来西方诗人中绝无仅有的。

——美国文学批评教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惠特曼和狄金森写起诗来,好像以前从没有人写过诗似的。

——编辑家,西奥朵拉·华德(Theodora Ward)


狄金森的作品乃是对世界文学意义非凡的补充,是任何世界文学的记载都不能忽略的。

——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狄金森是风格独到的天才诗人,她的诗歌对读者来说,好比连根拔起的植物,带着雨水、露珠和泥土的芬芳,给人无可传递的清新感。

——作家,希金森(Higginson)


这些评价呢,可以说总结了狄金森诗歌的三大特征:

思想的原创性;作品的世界性;永恒的清新感。我认为,对于今天的读者,对于能读这本诗集的读者,重点在于重新认识狄金森诗歌的卓越的思想力,她对生命、自我、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这些,需要我们好好解读。


诗歌艺术

我们重点来讲狄金森的诗歌艺术。要读懂狄金森的诗歌,有两本大部头的著作,两本书里的两篇重要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这里我结合这两书,大致谈谈狄金森诗歌的魅力、魔力。


第一本书:美国文学批评教父、恐龙式的大人物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第十二章,《艾米莉·狄金森:空白、欣喜、暗者》。布鲁姆从“影响的焦虑”这一概念出发,将狄金森和但丁、布莱克、华兹华斯等大诗人相提并论,并且指出了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征,当然也是不被大多数中文读者了解的特征:空白。过去我们能读出狄金森的欣喜、狂喜,能读出她的隐喻,但空白,这一点,非常关键,就像布鲁姆说的,“诗本质上是比喻性的语言,集中凝练故其形式兼具表现力和启示性”。那狄金森的“空白”到底是什么呢?


来看一首代表性的诗:《从空白到空白》。我们预设一个场景:孤独的狄金森在一眼望不边的雪地上行走,她在思考什么是路,脚下路。我来读一下:


从空白到空白

从空白到空白——

一条无迹可寻的路

我拖着机械的双脚——

停息——毁灭——或前进——

都同样冷漠——


即使我抵达了终点

而它终结在

所有被显露的不定之外——

我闭上双眼——四下摸索

做一个盲者——更轻快——


我们说,大多数中文读者熟悉的狄金森的诗大多是其优美的意象诗和前期多用感叹号的激情诗,事实上,《从空白到空白》这样的作品是狄金森最杰出的诗。试看弗罗斯特著名的《柴垛》:“阴天,我走在冰冻的沼泽中/停下脚步,心想:打这儿往回走吧;/ 不,我要再走远点儿,这样就看到了。 ”停下,往回走,走远点,三层意思,一个徘徊者的形象,狄金森比弗罗斯特更早,她写的是:“停息——毁灭——或前进”,何其相似!弗罗斯特的诗呈现的往往是各种矛盾,而狄金森是从空白到空白,这就是对人生的不同思索。“空白”让人想到中国的哲学概念“无”,“闭上双眼、做一个盲人”让人想到盲人摸象——人生不过如此。但诗歌不是哲学,诗歌的思想性更为复杂,“即使我抵达了终点/而它终结在/所有被显露的不(确)定之外”……回味一下这几行诗。从象征的意味来看,这是说,生命的终点,人生之路终结了,但却是终结在我们能够想像的不确定之外……没办法,只能闭眼乱走了,“做一个盲者/更轻快”……诗歌的逻辑是一种永远徘徊不定的逻辑。从这一方面可以说,诗歌是最复杂、最高的哲学。狄金森做到了。


再看一首诗:《通过怎样耐心的欣喜》。这是一首复杂的心理诗,没法预设场景,我们记住几个关键词:欣喜-耐心-麻木-荒凉-死亡。(朗读)


通过怎样耐心的欣喜

通过怎样耐心的欣喜

我得到了麻木的祝愿

呼吸没有你的空白

为我验证如此这般——


通过那样荒凉的欣喜

我赢得的近在眼前

你那死亡的恩典

为我减免如此这般——


欣喜、空白是狄金森诗歌最显著的两大思想特征。欣喜是生命,空白是死亡。这首诗的关键词是:欣喜——耐心——麻木——荒凉——死亡。请仔细品味这些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有最强烈的情感,也有最强大的诗性逻辑。按照哈罗德·布鲁姆的理解,这首诗至少讲到了四层如此这般(this and this)的意思:第一层,欣喜化作耐心,祝愿变得麻木;第二层,欣喜如此荒凉,人生如此荒芜;第三层,欣喜如此切近,现时遭遇死亡;第四层,欣喜减免,生命的残存,活着的死亡。诗中除了严峻的矛盾修辞,恰好用了四个this。那这样的诗,可以说中国诗人写不出来,这是西方人擅长的情感诗意,诗性逻辑。


第三首诗:《我无法获取的色彩最美》。我们来想像狄金森在寻找一种世界上最珍贵的色彩,她走过街市,她想像这种颜色可能是埃及艳后的侍女衣服的颜色,她在路上寻找,在季节中寻找,最终在坟墓中寻找——(朗读)


我无法获取的色彩最美

我无法获取的色彩——最美——

这种颜色微乎其微

我难以在街市上展示——

用它换来一个基尼——


如此精致——无法触及的行列——

光艳璀璨

像埃及艳后的侍女——

在天空——屡屡显现——


那些主宰的片刻

灵魂的偶遇

并且馈赠某种哀怨

太过精细——欲言又止——


热切的目光——望穿山水——

仿佛那里正好藏着

某种秘密——它们前进

像四轮马车——却在马甲中隐匿——


夏季的恳求——

冬雪的——又一种调笑——

以薄纱掩盖奥秘,

怕松鼠——知道——


它们无束的举止——嘲笑我们——

直到受骗的双眼

高傲地闭起——在坟墓中——

以另一种方式——观看——


基尼是英国旧金币,1633年发行,1816年取消。诗中用货币收藏品来烘托色彩的珍贵。


这是一首崇高之诗。崇高像色彩般光艳璀璨,却无法触及,始终隐秘。诗人一路寻找,直至在坟墓中依然以灵魂之眼观看。这就是西方人的理想国,对生活的信仰,和东方人极为不同。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坦言,这首诗代表了狄金森最高的诗歌成就,并且“似乎是美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第二本书.美国学者,女作家卡米拉·帕格利亚的《性面具》,最后一章《阿默斯特的德·萨德夫人:艾米莉·狄金森》。她从女性心理以及性心理入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孤独、尖锐、深刻、疯狂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丝毫不亚于哈罗德·布鲁姆告诉我们的狄金森。


来看一首诗:《静躺雪白光亮的石膏房》。这首诗,我们来想像,如何把冰冷僵硬的木乃伊,写得纯粹而又形而上——(朗读)


静躺雪白光亮的石膏房

静躺雪白光亮的石膏房——

没有清晨

没有午间——

温顺的复活者安眠——

缎子的椽——石头的檐!


光阴辉煌流逝——新月——伴其上——

世界轻舀弧光——

苍穹——一行——

王冠——坠落——总督——投降——

静如齑粉——在雪的圆盘——


石膏房,段子的椽,石头的檐,新月,孤光,王冠,齑粉,雪的圆盘,这些意象都极其纯粹。这是一个常年不出门,幽闭的诗人内心的想象,她的绝望和希望。


关于这首诗,卡米拉·帕格利亚的解读很精彩,她这样写道:


“石膏房是坟墓,也是尸体的大理石之躯,一个变成监牢的宫殿。棺材的缎被盖就像被绑架少女的薄面纱,一个将被撕裂的希望。石檐是永不打开的天空。温顺者已继承了土地。天空以巨大的数学弧形旋转着;历史开放速度,国王的王冠像雪花一样掉落。当音节飞溅而出变成无声,诗歌以舌头的微麻而结束。从诗人采用的视角看出去,人的生命就像宇宙中的一个小斑点。尤其精彩的是'首领’变成“雪花”的无声时刻,威尼斯所有的颜色——艺术、想象、世间的荣誉——消失在永恒之中。……这个僵硬、无神的宇宙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如华莱士·史蒂文斯的《雪人》。狄金森先于卡夫卡把虚无荒谬与暴君独裁结合起来。多么令人惊奇,这是一个孤独的,不受人注意的,从未出过远门的女性的作品。”


可以说,所有伟大的诗歌,只有深入阅读、研究才能发现它的魅力所在。狄金森也不例外。对于诗歌,有时候我们闲暇,翻一翻,但要真正读懂,得下一番功夫,查资料,读作者的传记等等,这本诗集我也做了大量的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完)

相关图书推荐


《尘土是唯一的秘密》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译者:徐淳刚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58月第1

丛书名:巴别塔诗典

包装:精装

页码:504

开本:32

价:54

狄金森经典诗歌300首全新翻译,见证诗艺魅力

亚马逊、当当、京东、天猫、全国各大书店发行

编辑推荐

经典诗歌,经典翻译!“巴别塔诗典”取义于修建巴别塔的世人被不同语言分散,而诗歌通过翻译又将人们重新联合起来,重建人类对终极理想的诗性追求。这套丛书的每位译者都是某位诗人专门的研究者和翻译家,使“巴别塔诗典”成为经典诗歌的经典译诗集。


图书简介

《尘土是唯一的秘密》主要根据1955 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托马斯·H. 约翰逊编辑的最具权威的《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收入1775 首诗)译成。本书的译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从语言的精确性、韵律的谐美性、情感的生动性以及思想的准确性等四个维度出发,较为完整地展现狄金森诗歌“刻骨铭心”的价值所在。同时,附录部分的《艾米莉·狄金森年表》也参考了多种中英文年表和狄金森生活传记,整理修订而成。


译者简介

徐淳刚,诗人、翻译家、摄影人。出版诗集《自行车王国》、《面具》、《南寨》,小说集《树叶全集》,译诗集《弗罗斯特诗精选》、《生来如此——布考斯基诗集》、《尘土是唯一的秘密——艾米莉·狄金森诗选》,策展并出版摄影集《2014全球电线摄影展》。



《狄金森全集》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译者:蒲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装帧:精装

定价:297元

本套狄金森全集乃译者蒲隆先生倾注二十载心血之结晶。蒲隆教授在1994-95年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哈佛大学和狄金森故乡专门从事过为期一年的狄金森研究工作,归国后继续潜心钻研多个狄金森诗集版本与国外学术资料,许多诗歌译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

本套全集完整编译了约翰逊主编与富兰克林主编的两个版本的狄金森诗全集,两版的差异之处都有注释说明,此外蒲先生还详尽考证了多首重要诗作的写作背景并附于对应的诗文之后。第四卷为约翰逊主编的狄金森书信选集译文,收录了女诗人整个创作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书信,蒲先生同样在多篇书信译文后附有背景考证。不论是对于诗歌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有意研究狄金森的学者来说,这套狄金森全集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