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境界——扇与棋

 憨痴呆 2018-06-21
 
 


扇子与中国京剧艺术的情缘颇深,在京剧、越剧等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上,扇子常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早已逾越了原始的实用功能,演化为儒雅的标志、风流的象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众多围棋棋士手中也多了一把扇子景。



棋界有一种说法:“不会把玩扇子,就不配做棋士。”脱胎于中国围棋的日本围棋很大程度地继承了中国的围棋文化。扇子何以同围棋联姻,实在无从知晓,大概多半是曾经酷爱围棋的文人墨客的遗风。现代棋士的扇子,大多书写着充满棋理与哲理的格言,如“流水不争先”、“和谐”、“天道”、“自然流”、“飘逸”、“冲天”、“超越自我”、“无心”、“平常心”等等。将它们汇集起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围棋既是一门竞技,也是一门艺术。



有人说棋士的扇子就是棋士的名片,折射出他们的个性、棋风、围棋观以至人生观。一个棋士棋风的变化,既反映在不同时期的对局谱中,也能从他所使用的不同棋扇略知一二。除了热天解热之外,棋手们的扇子还有另外的妙用,陈祖德在他的名作《超越自我》中有过详尽说明:扇子的重要作用并非解热,而是在手中摆弄,把扇子一张一合,随着这种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噼啪声。



要说棋扇在对局中有什么作用,也许职业棋手才有资格回答此问题。也可猜想它是一种心理调节器之类的器物,可借以驱除漫长对局过程中的烦躁与不安。在扇子的张合、摇曳中,棋士们寻找着棋的步调与感觉,寻找摆脱困境的一手或致敌于死地的一招。当然,也曾见过棋士玩火柴棍、手表,撕纸巾之类的,但给人美感的恐怕得数扇子。棋扇作为一种道具的存在,增添了围棋对局的戏剧性与艺术性效果。像许多业余围棋爱好者,当真有现场观赏职业高手对局的机会,能够真正看懂的恐怕也不多。那就不妨看一下他们如何把玩扇子吧,许多棋士熟练的技巧是绝不逊色于戏剧舞台上的才子佳人的。



日本棋史有“耳赤妙手”之典故,说的是一百多年前幻庵与秀策的一次对局,中盘时行家都说幻庵必胜。唯独一个粗通围棋的医生说幻庵必败无疑,依据是秀策黑第127手落下后,幻庵两耳俱赤,分明是信心动摇之症状。如果我们留心对局过程中,棋士把玩扇子的细节,说不准还真能看出棋局的优劣来呢。



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到了明清民国时代,商贾文人夏秋之际,人手一把折扇子,成了表明身份的道具,以制作精致为荣,以书画高雅为傲。今天,办公场、大商场、饭店、家庭中几乎都有空调,扇子在城市生活中用不大着了。但是,也有例外,就是说书说相声的演员和围棋选手。说唱演员把扇子做道具。围棋选手比赛时爱拿着一柄折扇,或打开搧两下,或合上敲一下脑袋。据说,这样有助于思考,能发现妙手。这些扇子上只有几个字,有棋手自己写的,有请别的国手写的,内容大多是棋手的格言警句,如“流水不争先”(吴清源)、“超越自我”(陈祖德)、“冲天”(聂卫平),等等。



围棋和折扇都带有鲜明的东方传统文化色彩,棋手们爱屋及乌并不稀奇。老一代国手中很多都有这样的“名士风度”,不少人可能都还记得聂卫平当年擂台赛挥扇大战日本超一流的风采。年轻一代的国手中,也有不少是扇子“发烧友”。世界冠军古力九段,还有王檄九段,从来都是扇不离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