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有趣儿(连载58) ——大宋三百年的沧桑和繁华 作者:月润江南 全文2372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01 【赵匡胤的邻居们】 身为孝子,母亲的去世,令赵匡胤不胜悲伤。 但,作为君王,李璟的死讯,又令赵匡胤喜不自胜。 建隆二年七月,杜太后崩逝一个月之后,饱受惊吓的南唐国主李璟也急匆匆地买了车票,奔往西方极乐世界了。 李璟的儿子李从嘉于金陵(今南京)继位,改名李煜,即史上有名的南唐后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的和风细雨催生了诗一般的境界,自然也就催生了南唐国主的诗一般的情怀。 作为南唐的老板,我们姑且不论李璟和李煜的治国之才,单说文学素养,这二位爷可真是名副其实的才子,可惜,江南的暖风在吹绿江南岸的同时,将这二位爷的腰也吹软了。 李璟对柴荣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李煜较之其老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登基伊始,为了孝敬赵老板,李煜马上派户部尚书冯延鲁(老熟人了)给赵匡胤送了一份厚礼:金两千两、银两万两、锦帛三万匹,并且低声下气地写了一封信,一再表达愿做大宋王朝忠臣孝子的决心和信心。 赵匡胤很满意。 他喜欢听话的人。 而李煜就是个很听话的人, 让他往东,绝不会往西。 但是,赵匡胤还不是完全满意,因为卧榻之侧,皆他人家也。 02 虽然自己是皇帝,可是拿起地图仔细一瞅,大宋王朝其实也就一亩三分地。 从首都开封往北,不到500里,就是北汉的院子,再往北,就能看见契丹人的帐篷了。 往南走,左拐,能碰到两个正在饮酒作诗、昏昏欲睡的南唐人; 右拐,一不留神,就能遇上一群打劫的,不用问,是南平那疙瘩的; 再往南,就能遇上两渔民,口音是长沙话,这是武平人; 继续往南走,没准会遇上两个读书人,声音细得像女人,先掬一把同情的泪:兄弟,您受苦了,这是南汉的读书人。 往西走,过秦岭,趋汉中,一过剑门,就会发现,满大街都在吹吹打打,家家户户都在嫁女成亲,这情形,一定是后蜀的老百姓。 与中原的宋朝相比,赵匡胤的这些邻居们似乎都在声色犬马中流连忘返,不是在搞选美,就是在开酒宴,与一不小心喝醉了都要开展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赵匡胤相比实在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儿。 于是,在杯酒释兵权,稳定了内部政权之后,雄心壮志不逊于柴荣的宋太祖,心里谋划着对外用兵了。 03 【雪夜定策】 开封城。 冬夜。 赵府。 家家户户都已经亮起了灯,纷纷扬扬的大雪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街头的行人寥寥无几,对面的酒肆也趁早打了烊,刚刚下班的赵普,抖了抖身上的积雪,快步迈入了家门。 自从赵匡胤登基以来,国家大事,事无巨细,还是喜欢和这位患难与共的掌书记共同探讨,有些时候,退了朝,赵匡胤没事还会来赵普家串门,顺便尝尝赵夫人做的烤肉。 所以,赵普下班之后,一般都不急着换朝服,依旧一身职业正装,正襟危坐地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的赵皇帝。 “今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皇上应该不会来了,快把衣服换了吧。”赵夫人捧着便服从内室出来了。 脱还是不脱?这是一个问题。 赵普略一沉吟,再抬头看看外面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嗯,换装吧,这个天气,估计皇上也回宫歇息了,夫人,暖一壶酒,咱们好好喝一盅。” “中!”(注:河南话在当时就是普通话) 赵普换上了一身便装,丫鬟将书房的灯点好了,赵普坐到书桌前,顺手翻起了案头上的《论语》,闲暇之余读读书,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看到入神之时,赵普不禁轻声读了起来,转念一想,“当今圣上,雄才大略,志在万方,得此有道明君,何愁天下不定,万民不安?” “咚咚咚……咚咚咚……” 一阵清脆的门环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 “这么晚了,会是谁呢?”赵夫人疑惑不解地往大门望去。 “咚咚咚……咚咚咚……” “赵六,快去开门。”赵普轻轻合上书本,吩咐道。 “是!老爷。” “吱呀……”大门打开了,只见门口站着一个雪人,连眉毛胡子都挂满了一层白霜,不过那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却在雪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炯炯有神。 “哎呀,微臣接驾来迟,万望陛下恕罪!”赵普诚惶诚恐地伏地磕头。 “哈哈哈,朕雪夜不请自来,只为讨爱卿一杯酒喝,不知可否啊。”赵匡胤抖了抖身上的积雪,大步迈了进来。 “微臣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哈哈哈,光义也来了,今日咱们君臣三人一醉方休啊!” 赵光义满脸堆笑,亦步亦趋地跟在赵匡胤后面,步入了厅堂。 “好久没有尝尝嫂夫人的手艺了,可馋死朕喽,哈哈哈。” “让陛下见笑了,臣妾这就去准备。” 不多时,热腾腾的炭火盆端了上来,整个厅堂一下就暖和了,君臣三人围炉而坐,赵夫人在一旁生火烤肉,做起了拿手好菜——开封料理,简称KFC(开封菜)。 顷刻之间,清香四溢,赵匡胤大喜,与光义和赵普就着烤肉开怀畅饮。 04 酒酣耳热之际,赵普轻声问道:“陛下,今日如此大雪,为何未在宫中歇息,却屈尊移驾寒舍呢?” 赵匡胤泛着红光的脸上突然掠过一丝愁云:“卧榻之侧,皆他人家!朕睡不着啊!所以特来找你聊聊。” 赵普肯定地点点头道:“微臣知陛下素有大志,意在天下一统,平定九州。” 赵匡胤独自喝了一杯酒,叹道:“这正是朕雪夜来访的原因。” 赵光义顺势插了一句:“天下分崩日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皇兄为此寝食难安、夙夜忧叹,赵书记腹有良谋,定能助皇兄一臂之力。” 赵普谦逊道:“光义过奖,普生逢乱世,亦感同身受,但我学识有限,实无良策可言。” 说完看着太祖,笑曰:“陛下恐已成竹在胸了吧。” 赵匡胤不假思索地说:“朕欲先取太原,爱卿以为如何?” 赵普一愣,随之沉默良久,厅堂里只剩下炭火的噼噼啪啪之声。 “陛下,臣以为不可。”赵普终于开腔了。 “说来听听。” “太原国力羸弱,且是我朝宿敌,表面上看先取太原并无不可。但是,太原北倚契丹,留太原则可为我朝之屏障,以绝契丹边患,若取之,则自毁藩篱,反引外患。以臣愚见,不若效前朝枢密使王朴《平边策》中所定之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待南方诸国皆平,则此弹丸之地,取之不晚。还望陛下三思。” 一口气说完之后,赵普仍是一脸严肃。 “哈哈哈,朕正是此意,刚才不过是聊以试探一下爱卿而已。”赵匡胤抚掌大笑。 赵普释然,忙举杯敬太祖道:“陛下神武,愚臣不及万一。” “哈哈哈……”君臣三人相视而笑。 夜,更深了。 雪,更大了。 在这个风雪飘摇的夜晚,一幕九州一统的宏大蓝图已经悄然确定,它注定要为这风雨飘摇的时代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