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烛影斧声,兄终弟及的宫廷谜案

 天地史话 2019-12-24

作者:飞花逐月

揭幕

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风雪交加。宋太祖赵匡胤在寝殿与晋王赵光义单独饮酒。席间,外庭伺候的宫人突见晋王起身,好像在躲避什么,烛光摇曳,仿佛又像太祖皇帝手拿斧头往地上猛戳,声震耳鼓,口里念念有词似在说“好为之 好为之!”翌日晨四更天,也就是半夜两点左右,太祖驾崩,旋即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即位。这一天,是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

烛影斧声中,太祖死的突然,太宗即位蹊跷,中国的历史上,皇位基本上都是父传子,而这次兄终弟及的宫廷变故,却是个意外,一直是史学界与民间传说的话题,虽已历千百年,其中迷雾却一直没有揭开。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的揭开它那副羞答答的面纱吧。

章节目录

香孩儿啼哭圣诞,夹马营红光缭绕

少立志苦练内功,遇知人宏图初现

拒北汉深夜兵变,陈桥驿黄袍加身

建大宋定都东京,共举杯酒释兵权

立金匮太后预盟,营开封晋王尾大

欲迁都西巡洛阳,泄天机东归汴梁

怒乍起烛影斧声,急进宫兄终弟及

将百年高宗无后,心忏悔孝宗接位

一、香孩儿啼哭圣诞,夹马营红光缭绕

公元927年的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后唐天成二年,洛阳夹马营的一座军营里,将领赵弘殷的家中。不大的屋子里挤满了人,内室里接生婆和女眷们在忙碌着,其他人都在外室焦急的等待着,因为赵将军的夫人杜氏即将临盆了。

随着杜夫人一声紧似一声的叫喊声,赵弘殷的手攥的越来越紧,那种既期待又紧张的心情,每一个做过父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等待是漫长的,更是让人熬煎的,但更是给人期盼的。随着一声高亢的啼哭,室内红光大盛,一个通体金色缠绕、并伴有异香的男婴诞生了。霎时间,红光穿透房屋,远观如火光缭绕。邻人军士还以为是发生了火灾,急急忙忙的赶去救火,直到近前才发现这哪里是失火了,分明是一团红色的光芒笼罩着赵家的房子嘛。

惊叹声里,大家议论纷纷的离去,而初为人父的赵弘殷,则是更加的激动不已。听到婴儿的啼哭和接生婆的招呼,一个箭步跨入内室,但见在满室红光的笼罩下,那层淡金色光芒依然裹着婴儿的身体,那从未闻过的异香扑鼻而来。赵弘殷克制着内心的激动,望着婴儿的目光则越发慈祥起来。

看着夫君的表情,杜夫人轻声说道,夫君,先给孩子起个小名吧?就叫香孩儿吧,你看这孩子生下来就满体生香的,夫人觉得如何?就按夫君的意思,叫香孩儿吧,杜夫人笑着应到,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这条街被人称作“火烧街”,以示那天的异像。此后,杜夫人又在这里诞下了赵光义,后来因为兄弟二人先后做了皇帝,所以夹马营又叫做双龙街。

二、少立志苦练内功,遇知人宏图初现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虽然生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之中,大王旗城头变幻,战乱频仍中,人的生命是最不值钱的,但赵匡胤却如鱼得水。自小除了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学得一身武艺,那六大拳种之一的太祖长拳,创始人就是赵匡胤,当然,我们所熟知的双节棍,也来自赵匡胤原创的“大小盘龙棍”。除此之外,又随文人教习,酷爱读书,深得治国理政之道。所以说,赵匡胤不但自身武力值超群,又有着超凡的政治修养,这样的能力加持下,出人头地则是早晚的事情。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一点不假。文武兼备的赵匡胤,感到留着父亲的荫庇下,难以有大的作为,于是下决心出去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了。历经千辛万苦,几经周折,终于在一次的机会中,遇上了郭威,当时的后汉枢密使。郭威此时正在山西平叛,赵匡胤的加入,使郭威战力猛增,其在战斗中的神勇表现,让郭威大为满意,平叛很快就结束了。其后,赵匡胤一直跟着郭威鞍前马后,冲锋陷阵,付出的同时,也一路得到提拔重用。

自后周太祖郭威,直到周世宗柴荣,赵匡胤都是军事重臣,直到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卫军首领一职。这里抛开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不说,抛开赵匡胤在柴荣的信任下如何攻城略地不谈,单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去世,七岁幼主周恭帝柴宗训即位,由赵匡胤、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协助处理朝政。这时,历史已经在向一个新的转折点迈进途中。

三、拒北汉深夜兵变,陈桥驿黄袍加身

时间说长不长,转眼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当大家都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时,忽闻契丹与北汉军队联手来犯,宰相范质等人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在没有弄清楚敌情的情况下,匆忙派赵匡胤带兵出战迎敌。兵权在手,人精马壮,赵匡胤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陈桥驿,这个位于黄河北岸,与开封隔河相望的小地方,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话说赵匡胤率大军行至此处,已近天黑,便安营扎寨,休兵歇马,赵匡胤安排好一切,也就进帐歇息了。

此时,他不知道的是,在一处营帐里,十几位军官却并没有歇息,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他们讨论的内容,说出来可都是杀头的谋反大罪,因为现今的皇帝才七岁多 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这些军官认为,前去打仗,战场凶险,生死未卜,为这个人事不懂的小皇帝卖命,不值得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少国疑”,也怪不得将士们心里不踏实,因为不知道为谁而战啊!

大家一合计,意见一致,就急急忙忙赶往赵普的寝帐。赵普,赵匡胤的亲信,陈桥驿兵变和金匮预盟的主角之一,就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陈桥驿旧址

听了大家的意见,感觉正和自己的心意,赵普当机立断,就一面派人赶回开封,迅速保护好赵匡胤的家眷,因为一个不好,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得为赵匡胤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让人临时准备了一件黄色的袍子以备赵匡胤登基使用。

赵普知道,按照赵匡胤的性子,让他主动轻轻松松的接手皇帝之位,另开新朝,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赵匡胤对后周比较忠诚,和已经去世的柴荣感情很深,让他痛痛快快的废旧自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赵普把大家招近了一些,如此这般的叮嘱以后,一行人呼啦啦的就往赵匡胤的营帐赶去。

执勤的士兵见这么多军官在赵普带领下围住了主帅的营帐,惊的一身冷汗,待小声问明因由,也乐得其成,就立在旁边不事声张。

军官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全部涌进了赵匡胤的营帐里面,听到这么大的动静,赵匡胤也从沉睡中惊醒,见黑压压的一屋子人围住自己的床前,惊得一身冷汗,这是要干什么?难道要兵变不成!还没有等他缓过来劲,这时候已经有人点燃了油灯,屋里一下亮堂了起来。赵匡胤这才仔细观察,一看里面还有赵普,心里才安稳了下来,不是兵变!

待稳下心神,赵匡胤便开口问到,你们深夜闯我这里是有什么要紧事吗?只见一位军官开口道:点检大人,我们是请求您为我们做主的!

做主?做什么主?你们犯什么事了吗?

报点检大人,我们现在是六神无主,不知道为谁而战,不知道我们的前途在哪里啊!

我们不都是为少主而战吗?何来此说?

点检大人,大家出来跟着您,无非是为了一个好前途,现在少主年幼,国家的未来如何我们看不到,但跟着您,我们是可以看到前途的,所以,我们此来的目的,就是请您做我们的主,我们都随您的马首是瞻,您可以不相信我们的话,但请您听听外面将士们的呼声吧?

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阵搞似一阵的呼叫声:请点检做天子!请点检做天子!原来,赵普和这些军官如此这般的交代,就是鼓动士兵们一起,逼迫赵匡胤就范天子之位的!

这一下子就把赵匡胤吓的不轻!赶紧说到,你们这是干什么?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先主待我不薄,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不成不成,绝对不成!

这边赵普一看,该自己发声了,就急忙上前一步说到,点检大人,我已经得到密报,点检做天子的话,现在汴梁城里已经疯传开了,大家人心惶惶,亟待安定,若是您不答应将士们的请求,会再次引起天下大乱的,人心所向,还请您顺应天意啊!再说,我已派人连夜赶回开封,把您的亲眷秘密送往护国寺保护起来了,放心吧!

不成!不成!那我也做不来,你们不要逼我,否则我就自杀给你们看!说着,赵匡胤就要拔刀自刎。赵普一使眼色,军官们立马一拥而上,一边夺下了赵匡胤的佩刀,一边把早已准备好的帝王黄袍三下五除二的给赵匡胤套上了!注意用词,是套上的!因为那赵匡胤死活不穿,不配合啊!然后,大家一齐下跪:请陛下登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时候,外面也响起来了同样的声音,如山呼海啸般的震撼。

此时的赵匡胤本想再推辞,一听外面的声势,再看到已经有军官拔出了刀,事已至此,已无法改变了。这赵匡胤也不是一个扭扭捏捏的人,杀伐果断才是他真正的本色。他当即正色道:你们推我当天子,可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怎么办?众军官一听这话,就知道事成了,哪还不知道咋怎么回答!只见众人齐声叫到:悉听陛下号令!

好!现在我命令:立马开拔,返回开封城!但必须遵守军规,不得扰民、不得劫掠、善待周室和前朝官员,否则斩立决!大家都听到了吗?明白了!谨遵陛下号令!

出发!赵匡胤发出了进军开封的命令,从此,开启了320年赵宋王朝的历史进程。

四、建大宋定都东京,共举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带着兵马一路向开封城进军,到了城门,那守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军官,早早准备好了迎接大军回城。一见赵匡胤过来,立马打开了城门,大军一路长驱直入,直奔皇宫而去。

兵变部队进城后纪律严明,号令整齐,及到皇宫,几乎无人抵抗, 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来得及召集军队,就被待在身后的军校王彦升杀死,那王彦升也是赵匡胤的亲信。铲除了韩通,这下子就彻底无人反抗了。

这边赵匡胤控制了皇宫,待在皇宫里面的后周恭帝和一干皇室亲眷及官员们,则在惊慌失措中等待砍向脑袋的大刀挥下,谁不知道政变是要斩草除根的啊!这一帮子孤儿寡母和文臣们是抵挡不了的,只有引颈受死一条路了,一时间,哭泣叹息之声充斥着皇宫大殿。

随着马蹄声越来越快,脚步声越来越响,兵士们快速的占领了皇宫各个要地。只见赵匡胤在军官们的簇拥下,大步流星的走进了皇宫,而待在里面的人都在等着他的处置,命运如何都在赵匡胤的一念之下。

此时,只见一名军官走到周恭帝面前说到:我们已经尊点检大人为新的天子,你若想活命,就赶紧宣布禅让退位吧!话音没落,只见一片刀光剑影已经齐刷刷的指向了他们。那周恭帝年仅七岁,垂帘听政的符太后也只有20岁,那见过这等阵势,其他人也是吓得瑟瑟发抖,赶紧督促其声明退位。无奈之下,在大臣为其起草了退位诏书以后,只好黯然下课。

见周恭帝一干人如此识相,军官们一边收起了刀剑,一边请赵匡胤上位。赵匡胤不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一旦定下来的事情,意志是非常坚定的。只见他龙行虎步,充满自信的走向象征着皇权的龙庭宝座。坐定以后,赵匡胤居高临下,虎目炯炯,环视四方,大殿里面的人一下子都感觉到了很强的压迫感,也许这就是皇帝的威严吧。

现在,我宣布,我朝国号为宋(因赵匡胤的归德军节度使驻地为宋州,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故以封地为国号),开封城为京都,年号建隆。

声毕,大殿里的士兵们发出了山呼海啸版的呼喊声,以示庆贺,前朝的人则是默不作声。赵匡胤也不以为意,继续说道:封柴宗训为郑王,驻地为湖北的房州(也就是现在的十堰,相当于流放了)。处置好前朝的事情,赵匡胤开始加封自己的班底,任命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为节度使,赵普协助处理朝政。

赵匡胤不但是一个做大事的人,而且还有一颗宽仁之心,最不喜的就是无端杀戮,就算是对竞争对手,也是这样,加上周世宗柴荣对其有知遇之恩,他并没有杀掉幼主和皇室一般人,也没有对前朝官员大肆捕杀,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这也为宋朝以后基本的走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此,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驿兵变,以赵匡胤几乎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了皇朝的更替,无论史学界认为他是被迫的还是早已预谋好的兵变,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就已经在中国皇朝世代更替的血腥历史上,留下了人性灿烂的一笔。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作为出兵御敌借口的契丹与北汉入侵的事情,也在无声无息中不了了之,没有人会再去关心和追问了,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对赵匡胤来说,离好时节还差远着呢。大宋开国之初,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发展,外患逐渐排除,这方面已经不是赵匡胤重点考虑的对象。但内忧方面,在宋太祖强力出手,于公元961年,打掉了李筠与李重进两个节度使的叛乱活动之后,如何保持内部稳定,从根本上解决唐末以来的纷乱局面,也就成了赵匡胤亟待处理的头号问题。

一日,赵匡胤和赵普议事,突然说道,最近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以至于寝食难安啊。赵普回道,陛下指的是什么问题?赵匡胤道,你看,这近百年来,天下纷争四起,短短几十年,就经历了八姓十二君,国家乱,百姓苦,民不聊生,这样的局面可不能在我这里继续下去啊!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赵匡胤提出的这个问题,赵普作为一个资深的政治家,赵匡胤的心腹,对这个问题也早已有所考虑,以前乱世没办法实施,现在天下大定,国家稳定,皇权在握,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痼疾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赵普道,陛下,臣以为,之所以您有这个担心,主要原因还是地方诸侯权力太大了,他们有兵有权有钱,朝廷的控制力出现了问题!好了,你不用说了,赵普刚说道这里,赵匡胤就打断了他的话,宋太祖是何等人,岂能看不出来问题所在,之所以问赵普,只不过是再次验证一下心里的想法和坚定行动的决心而已。

身居庙堂有远虑,

久经乱世思生息;

昔日黄袍加身急,

今朝又恐一出戏;

借酒浇愁吐真心,

为官岂无明白人?

翌日纷纷弃兵权,

安得帝王一片心。

建隆二年,赵匡胤借故解除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一职,韩令坤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并将两人调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任节度使,不再设置都点检一职(实在是这个位置太危险了,五代十国一直有点检做天子的传统,同样由此起家的赵匡胤岂不害怕这一点),同时由石守信接替亲军指挥的职务。

暂时解决了一些迫在眉睫的心腹大患之后,赵匡胤似有所放松,对石守信等人所处的位置并不十分介意,因为这些人都是一直跟着他打天下的亲信班底,赵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日,君臣二人又一次聊起这个话题时,赵匡胤说,他们不会有二心的。赵普接道,陛下,臣也以为他们不会,但如果情况有变,他们的部下要是也逼迫他们而身不由己呢?赵匡胤一想,是啊,自己不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嘛!不得不防不得不防啊!这一下子冷汗就出来了,我的妈啊,自己咋没想到这一层呢?真是当局者迷啊!

做事拖泥带水不是太祖的风格。公元961年8月22日(也就是建隆二年七月九日)晚朝后,太祖宴请这些跟随他征战天下、现在手握重权的战将们一起皇宫饮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只见赵匡胤看似晃晃悠悠的站了起来,手里举着酒杯说到:各位贤弟,最近大家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啊?托陛下的福,我们过得很好啊!你们过得好,我很高兴啊。可是你们知道吗?我最近总是睡不着,经常半夜半夜的被噩梦惊醒啊!大家一听,知道有事了,赶紧问到,陛下所谓何事惊扰,以至于夜半惊醒呢?

你们想想啊,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也坐不到这个位置,世事多变,人心难测,这天下说不定那一天就没有了,所以说,我这个做皇帝的,其实还没有你们当个节度使自在呢,你们说,我能睡得着吗?

你说这武将们脑子就是有点简单,太祖话已至此,还有点拎不清楚,都急急忙忙的问到,难道还有人三心二意,敢惦记陛下的宝座吗?皇上放心,我们都是绝对忠于您的!

赵匡胤说到,对你们我那里能不相信呢?问题是,你们的手下也会这样忠于我吗?万一哪天他们贪图富贵,逼迫你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能怎么办呢?而且呢,我从你们的身上,也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这心里不踏实啊。再说了,这皇帝的位置,谁不喜欢?你们说呢?

太祖这一句话把大家惊的酒全醒了,这下子可不好了,大祸临头了啊!石守信一帮人赶紧跪倒在地,涕泪交加说到:臣等愚鲁,请陛下指给一条明路啊!

见此情景,赵匡胤说到,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就是百年,你们只需要将兵权交出来,去地方上做一个闲官,置田弄宅,快快活活的颐养天年,同时也能够给子孙后代打造财富,而且咱们还可以结为儿女亲家,亲上加亲,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不用猜忌,这样多好啊!

这一帮子老将一看皇帝已经为他们铺好了后路,自己只管服从安排即可,谁还没有这点眼力界的,赶紧说谢谢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出路,然后就忑忑忐忐的各自打道回府,准备交印去了。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这一帮子昨晚受到惊吓的将军们,一个个麻溜的赶到宫中,把手里的帅印交到了皇帝的手里。说陛下,你看我们这些年东奔西跑,南征北战的,把身体累的不轻,浑身都是病,现在天下太平,恳请陛下收回兵权,让我们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吧?太祖一看大家怪识相,就说,真难为各位将军了,你们为我大宋所做的贡献,朕是不会忘记的,你们放心吧!

收回了兵权,赵匡胤把他们统统安排到地方上任节度使,也信守诺言,把自己的几个皇妹公主嫁给这几个将军的家人,大家也都成了皇亲国戚,那更不是一般的富贵荣耀了。

此后,赵匡胤顺势对宋朝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确保了宋朝三百余年的统治期间没有发生内部的兵变夺权事件,但也造成了军事羸弱的不利局面。此后宋朝经历的几场战争,也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在这里并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重点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大大的加强了皇权的坚固性,确保了国内政治的基本稳定,这才是杯酒释兵权的意义所在。

同样,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少有了几个不杀功臣就夺取兵权的历史事件,而且君臣皆大欢喜,相比那些通过各种理由诛杀功臣的帝王来说,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这里面既有赵匡胤个人性格因素在里面,也有历史背景的因素于其中,更是帝王心术的绝佳展现,不得不让后人为之惊叹。

当然,这里面是不是还有其它非外人道的隐情,后人难以揣摩,但从这些武将失去兵权以后的所作所为和赵匡胤对待他们的态度来看,作为交换的一部分,赵匡胤是给了他们免死金牌的。

五、立金匮太后预盟,营开封晋王尾大

在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拿回大宋武装力量控制权后没多久,也就是公元961年9月,杜太后就病重临危了。此时,对母后病重心急火燎的赵匡胤并不知道的是,杜太后心里还有个小九九是需要在去世前盘算拨拉好的,而这个小算盘对赵匡胤一支来说并不是好事。

一日,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杜太后,召赵匡胤于病榻前,并让人唤来赵普记录,同时屏退左右说道:

我儿啊,你知道你这大宋江山是怎么得来的吗?

儿臣知道,这都是祖上的荫庇和太后您的积德啊!

不是这样的!太后道,你之所以能够拥有江山,不是我们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周世宗柴荣立了他那个年幼的儿子当皇帝的结果!如果他立了成年的皇帝,你说你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母后教诲的是!

所以,为了我大宋江山的稳固,前朝的故事不再重演,你百年之后,应当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咱们的国土这么大,要是能立一个年长的人当君王,国之大幸,民之大幸啊!

谨遵母后教诲!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泣不成声了,心里话,母后你这哪是为了大宋长治久安,根本就是要了我的命嘛!但这话他可不敢说出来,皇帝也有皇帝的无奈啊。

赵普,你且取来纸笔,把今天我的话好好记下来保存好,不得有误!

臣遵旨!于是,赵普伏在床前写下杜太后的遗言,并将其放入金子做的匣子里,交由可靠的宫人将其妥善保存。

遗嘱说完,放下心来的杜太后也于9月17日去世。

这杜太后为什么一定要立这样一个兄终弟及的遗嘱呢?除了前面说的理由,也可能和杜太后比较喜欢这个二儿子赵光义有点关系吧,因为等赵匡胤驾崩,他的儿子们早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当一面了,这也是后人对金匮预盟的真假和赵光义即位合法性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之一。

金匮预盟为赵光义即位铺好了路,此时对此并不知情的赵光义在干什么呢?这个时候赵光义,已经在其哥哥当了皇帝以后,把名字由赵匡义改为赵光义了,避讳。同时,也被皇兄逐步加封,如开封府尹、晋王等一干头衔和职务,地位可是在宰相之上,也就是相当于皇储名分了。

赵光义是否参与了其兄的陈桥驿兵变,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这里姑且认为其也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吧。这样以来,赵光义就不仅仅是御弟这么简单了,也有了一系列的军事与政治资历。加上其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低调而刻意的经营下,已经拥有了不同于其他皇子御弟的实际能力,为其日后接班奠定了人脉与政治基础。

赵匡胤何许人也?以他的智慧与洞察力,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个兄弟之野心,但这个时候赵匡胤已无法改变。一方面是杜太后留给他的遗嘱,另一方面,他本人也十分重视兄弟亲情,有意无意的把赵光义当做皇储培养。而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培养,却并没有大的动作,是对其子能力的不放心还是其它原因也是不得而知,但对赵光义势力的顾忌,却是实实在在的。

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了。

如何破局,已经是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重大问题。

六、欲迁都西巡洛阳,泄天机东归汴梁

其时,正当年富力强的赵匡胤,期间改元立新政,讨伐地方割据,统一天下等等文治武功也达到了历史高峰期,国家出现了少有康平时代。

而正值壮年的赵匡胤别并没有对赵光义的势力拓展进行钳制,总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去一步步的培养自己的儿子,以便时机成熟的时候,把他们推向前台时,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去抗衡自己的叔叔赵光义。话说,不想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皇帝,不是个好皇帝。

但他还是掉以轻心了,因为他的身体出了大问题,时间上已经不允许他按部就班的铲除赵光义的势力了。

继963年改元乾德后,赵匡胤再于968年改元开宝,这也是赵匡胤最后一次改元,这一年赵匡胤42岁。

公元975年,伐南唐,俘获后主李煜,南唐灭。

公元976年,也就是开宝九年,历史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赵匡胤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在这一年的三月,因为常年征战、长期饮酒和狂躁症的不断发作,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已经感觉无力摆脱赵光义势力的赵匡胤,决定西巡洛阳了。

一天,赵匡胤唤来赵普说,朕想出去走走了。皇上是不是准备去西边啊?你看这个赵普的脑瓜子就是靠谱,皇帝一开口就知道肚子里的画外音,怪不得深得赵匡胤喜欢。朕离开出生地太久了,那里有我的回忆,你准备一下,择日就去洛阳看看吧。

赵匡胤这个时候提出西巡洛阳,目的是什么呢?你以为真的就是怀旧那么单纯吗?自然不是,皇帝的一举一动,肯定不是过家家那么简单,对他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目前的京都开封,虽然交通便利,漕运方便,但因为处于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不得不集中了全国一半的精锐兵力把守,军费耗费严重。

2、晋王赵光义在开封任上默默耕耘,已经打下了很难撼动的政治基础,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欲在开封打开局面,需要下非常大的功夫,甚至会导致兄弟反目,国家内乱,这是赵匡胤不愿意看到的。而迁都洛阳,就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3、洛阳虽然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已经破败不堪,但这里是赵匡胤的出生地,自古就是京城,底蕴深厚,而且洛阳四周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易守难攻,可以解决开封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4、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宋太祖想去洛阳寻找一个神秘的人,这个人是谁,静待后文。

但迁都洛阳也不是没有困难,一方面要大兴基建,另一方面隋唐的运河已经几近荒废 需要重新开挖,才能解决南方过来的粮草的运输问题,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阻力,就是赵光义集团的强力狙击。

但无论如何,宋太祖西巡洛阳却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虽有大臣反对西巡,但赵匡胤不予采纳。不几日,准备停当,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来到了洛阳,连续下了十几天的雨,也赵匡胤一行抵达的时候来了个雨过天晴,对赵匡胤来说,真是个好兆头。

在夹马营的旧地,赵匡胤聊发少年狂,童心未泯,和大臣们讲自己小时候在这里发生的事情,讲到动情处,不断开怀大笑。赵匡胤甚至还土坷垃里找到了以前自己埋在那里的玩具石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时间,君臣相处甚欢,其乐融融来形容也不为过。

开心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这对普通人是这样,对帝王来说,同样如此。当大家都沉浸在轻松愉快之中的时候,赵匡胤突然提出,为了大宋的国家安全,想把京城迁往洛阳,以后再迁长安,而且这次他也就留在洛阳,不打算再回开封了!石破天惊!一下子把这帮子正在轻松惬意的大臣们惊了目瞪口呆!这陛下是要搞哪门子啊?

待短暂的震惊平复下来以后,嗡嗡声瞬间爆炸。赵匡胤侧耳细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反对之音,心里暗道不好,这群老家伙太固执了。虽有小声议论,但明面上却没有人当即提出反对,怕惹赵匡胤不高兴。

以后的几天里,不断有大臣到赵匡胤那里提出反对迁都,理由五花八门,但赵匡胤不为所动。甚至说到,你们如果继续反对,那我就住在洛阳,不走了!其后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君臣对耗,赵匡胤生气,群臣熬煎,实在是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御弟晋王赵光义出面了。一日,看看僵持不下的赵光义来见哥哥,说到,皇兄,迁都事体巨大,耗费无数,开封虽是四战之地,难以防守,但古人有云“在德不在险”啊!陛下以仁德修政,恩怀天下,四方来朝,何来忧虑呢?

御弟所言也有道理啊!我考虑考虑吧。大臣们的话赵匡胤可以不听,但这个御弟的话还是要仔细琢磨的,因为目前为止,他还是杜太后指定的皇位接班人。虽然迁都的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实际情况,但心里的话那是对谁也不能说的,就是那个能够猜透他心思的赵普,君臣二人在这方面也只是打哑谜,心照不宣而已。

心里憋气的赵匡胤,带着亲随外出散步了。不经意间,来到了一座小小的道观门前,恰巧此时一个道士推门而出,赵匡胤一看,这不正是自己要找那个神秘的道士嘛!看来真是巧啊!那道士抬头间,也已经认出了面前的皇帝就是自己当年的老熟人,急忙请赵匡胤入观坐定。

这道士是何方神圣,能让赵匡胤急于寻找呢?原来这个历史上没有留下道号的道士,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存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具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准确度非常高,赵匡胤对他的预测十分看重。西巡洛阳,其中的一个不为外人道的目的就是找他预测自己的生死。

赵匡胤屏退左右后道,老朋友,咱们不用避讳,你帮我看看,在这世上,我还有多少年好活?

只见道士伸出指头掐来掐去,摇头晃脑一阵子之后说道:皇上,今年的十二月二十夜,如果天气晴朗,陛下您还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天气不好,陛下,恕我直言,就请准备安排后事吧!言毕,那道士便不再说话,因为天机已经泄露,言多必失,在天道面前,道士要自保啊!见此情景,赵匡胤即告辞回宫。

想想自己可能还有12年的大好时光,赵匡胤的心情即舒坦又不安,因为这个实在是太玄虚了。但无论如何,洛阳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于是便对赵光义说道,既然你们都反对迁都,我也没办法,只好听你们的,但我担心,百年之后,我大宋的国力也会因此而耗尽的,起驾回开封吧。这时,赵匡胤一行已经在洛阳待了两个月。

至此,迁都之议搁浅,赵光义和大臣们也总算松了一口气,而赵匡胤的话在百年之后不幸而应验,北宋被金所灭,不过此已是后话,赵匡胤和赵光义已经看不到了。

七、怒乍起烛影斧声,急进宫兄终弟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忐忑不安而又期盼中,时间来到了开宝九年的十二月二十日,也就是那个神秘道士预言的日子。

这天,赵匡胤早早的起床了,因为睡不着啊,换做你是这个历史角色,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之时,也会睡不着的。只见赵匡胤走到窗前,亲自拉开窗帏,眼前一片晴朗之状,心情自是大好!看来老天爷待我不薄,照这天,夜里肯定也会是晴天吧,如果真的这样,那我还有大把的时光,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啊!想到这里,赵匡胤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容。

夜,终于在赵匡胤开心的期待下降临了。赵匡胤踌躇满志的登上了宫中的太清阁,极目远眺,深邃的天空里,一片星光灿烂!我又可以大干十二年了,那个牛鼻子,算你狠。

心情舒畅的赵匡胤,当即派人请自己的御弟晋王赵光义来到太清阁,兄弟俩要大喝一场了。

酒过三巡,此时已近深夜,只见有点醉意的赵匡胤说道,御弟,你看今天天气不错吧?是啊,皇兄,月光皎洁,星星点点,确实不错的。

来,咱们兄弟再干一杯!赵匡胤又举起了杯子,兄弟二人你来我往的又喝了起来。

正当酒酣耳热之时,只听外面的宫人说道,呀,下雪了。话音刚落,只见赵匡胤一下子站了起来,果然天气瞬间阴云密布,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强忍着心中的震惊与悲哀,赵匡胤忍不住仰天大笑起来,但这笑声里,却包含了多少的无奈与不甘,唯有自己知道了。

知道天意难违,恐怕自己是熬不过今晚了,赵匡胤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回到寝宫,继续以酒浇愁,不停的喝酒麻醉自己。顷刻,不胜酒力的赵匡胤便伏床而眠。赵光义一看,皇兄喝大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好,因为他并不知道今晚就是赵匡胤的忌日啊。

恰巧此时,赵匡胤宠幸的花蕊夫人走了进来。

赵光义看到了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也看到了赵光义,更看到了皇上已经呼呼大睡,好像是喝多了,所以只是和赵光义点了个头,就想去伺服一下赵匡胤。谁知道还没有走到龙床前,就被一双大手拦着抱了起来,你想那赵匡胤都喝多了,赵光义喝的酒也不会少,酒后人大胆,乱性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这赵光义也不是清心寡欲之徒。

花蕊夫人一看是赵光义,就急忙想挣脱,但她哪里是赵光义的对手,情急之下抬脚踢到了酒案,一下子把酣睡中的赵匡胤惊醒了,这个混蛋居然敢调戏自己的宠姬!这下子可不好了,赵光义一看哥哥醒了,一下子慌了神,而花蕊夫人也乘机挣脱跑了出去。只见赵匡胤挣扎着起来,抓着置于床边的玉斧,吃力的向赵光义砍去,一边挥舞一边说到,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

赵光义这时酒也完全醒了,知道自己惹了杀身大祸,只得一边躲一边急思对策,手忙脚乱争抢玉斧之时,身体虚弱的赵匡胤一下子跌倒了,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顺手给了这个哥哥几下子。眼看赵匡胤是活不了,赵光义急急忙忙的离开了皇宫,踏着深雪逃回了自己的王府。而在外面伺候的宫人们因为没有招呼,虽看见里面影影绰绰的似有什么举动,但也不敢擅自进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晋王离去。

待五更天,宋皇后来到寝宫,见太祖似没有了鼻息,急忙唤众人进来,一探,知太祖已驾崩。匆忙中,宋皇后就让太监王继恩去唤小儿子赵德芳进宫。

那王继恩出了宫,却并不往赵德芳府上行,反而往另一个方向急奔而去。到了一座王府门前,急扣门,直喊晋王快开门!不一会儿,只见那晋王赵光义急急忙忙的出来了。王继恩说道,王爷,快随我进宫,皇上驾崩了!

赵光义一听,做大吃一惊状,怎么会呢?皇上昨夜里不是还好好的吗?王继恩道,王爷,咱什么也别说了,赶紧进宫去看看吧!赵光义却说到,公公稍候,我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

王继恩见老半天赵光义还没有出来,这下子可真的着急了,直接闯进去拉着赵光义就往皇宫方向跑去,说王爷赶紧进宫,再晚了就来不及啦!看看,这赵光义多会演戏,那王继恩不去找赵德芳,反而来叫赵光义,这其中的猫腻也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了。

两人一路气喘吁吁的赶到皇宫,王继恩先进去给宋后报告。德芳呢?皇后问到,娘娘,晋王来了。说话间,赵光义已是推门而入 ,宋后一见,知道大势已去 ,自己的儿子是坐不了皇位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那是早一步,占尽先机,晚一步,江山易主。

只见宋后上前一步,对着赵光义一揖道,全凭官家做主!官家是啥意思?就是承认对方是皇帝的意思,官家是皇帝的代名词。那眼见皇位到手的赵光义也挺光棍,急忙回道,咱们共保富贵,不要担心啊!

后续得到消息赶来的王公大臣们,见事已至此,只得奉赵光义为新君,当然他的那些亲信们自是不用说的,当下就在赵匡胤的灵柩旁边宣示即位了。

至此,赵光义暗中策划期盼已久的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事件,在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因下,合上了帷幕。

八、将百年高宗无后,心忏悔孝宗接位

宋太宗即位后,离宋太祖开宝九年还差两个月,就急急忙忙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大大背离了以往皇帝去世一年后才改元的惯例。这样不惜打破旧例,不惜落人口实,宋太宗内心的煎熬可见一斑。

同时,赵光义亲自为《太祖实录》的编纂把关,反复删减修改,闹得几个史官因为不肯说假话,愤而罢官。

为了杜绝后患,不久就找借口把三弟赵廷美贬到外地,不久即抑郁而死,赵光义也怕兄终弟及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啊。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于979年随宋太宗北伐幽州,有一次夜间宋太宗找不到了,待到再次出现,就有人告赵德昭欲对太宗不利,宋太宗很是不高兴。

又因为战事不利,宋太宗就决定不搞论功行赏了。赵德昭知道后就去和自己的叔叔理论,却被训斥一顿:想赏赐?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当夜,赵德昭即自杀身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叔叔已经起了杀心,与其被杀,不如自行了断,免得受辱,这一年是太平兴国三年。

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那个差一点当上皇帝、可以“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赵德芳,也于981年死去,也就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时年23岁。

赵德芳死了,就彻底没有了后患。这一年,被罢了相位的赵普又被赵光义重新任命为宰相。因为他拿出了那个只有他和赵匡胤、杜太后才知道的金匮预盟之约,知情的三人中,两个人已经作古,其中的真假即使有人质疑,也无法对证了。

赵光义自然就把这个作为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公之于众了,看看你们还质疑我吗?这里有太后立的遗嘱呢。当然也有人质疑,既然有,为什么不早说呢?为什么到现在才拿出来?你们问我,我问谁啊?宋太宗对这些质疑却是置之不理。

当然,作为交换,那个老奸巨猾、人品极差的赵普,还是顺利的再次坐上了高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宋太宗也于59岁那年驾崩。而赵匡胤当年的预言也不幸兑现,强大的北宋王朝因为军事压力逐渐衰弱,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大都败北,最终与1127被金所灭,徽钦二帝亦被俘虏,也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开封失陷以后,南逃的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南京(商丘)即位,开始了南宋偏安时代。

冥冥之中好似自有天意,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赵旉,在经历了惊吓大病治愈以后,小小年纪就落下了心病,最终还是死于一次宫女的惊叫声里。原来宫女夜里不慎撞翻了金炉,一下子大喊大叫了起来,那赵旉居然因此受惊而亡,唉,你说这个宫女叫声属于狮子吼吗?

没了儿子,后宫有数不完的妃子,赵构大可以像宋徽宗一样大把造人啊,你看宋徽宗可是有八十多个皇子的,为什么宋高宗就这一个就卡壳了呢,难道是它不想要吗?然并卵,你以为赵构不想吗?想,还是非常想的!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就在他逃难到扬州后,一看暂时摆脱了金兵的追击,就想乘机和妃子鼓捣鼓捣。谁成想,正当赵构和妃子大白天的在行宫里面即将爆发出来时候,外面突然有宦官和士兵大喊,皇上快穿衣服跑了,金兵打过来了,快快快!

这个时候赵构内心深处一定十万个羊驼在奔腾!惊楞了几分钟以后,缓过来的赵构赶紧收拾衣物拉着妃子上马就逃。据说和他一起逃出来的只有五六个人,把扬州城的百姓和正在抵抗的几万军队抛到了脑后!

一行人狼狈的一路逃到江南,待稳定下来,终于不用再四处奔波逃难的时候,把生皇子当做最大任务的宋高宗却发现,自己像哪死去的儿子一样,也被吓出毛病了。只不过,一个是被吓死了,一个是被吓得不能人事,临幸不了妃子了,你说这对父子悲剧不悲剧?

没办法,自己不能生,这皇位又不能没有继承人,怎么办?宋高宗想起了自己祖上,想起了宋太宗。为什么呢?原来啊,宋太宗这一脉的后人们,也一直认为在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即位上,是有说不明道不出的问题的,自己现在无后,难道这是天意?

此时,良心发现的宋高宗赵构,把目光投向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心道是该给太祖一个交代了。就这样,宋高宗收了赵昚为养子,并于1162年立为皇太子,同年将皇位传于赵昚,是为宋孝宗。而宋高宗自己则做了太上皇,直到80岁去世。

自此,直到南宋灭亡,皇帝一直都是赵匡胤一脉,也算有始有终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