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美』中医的病因说:火之病

 总总第二 2018-06-22

中医之美系列讲座(25)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燃烧的火有炎热、升腾向上、色红、蒸发水液、加快空气的流动等特性。


热之盛火之渐,故“火热”常并称。


人们在形容冬天穿衣少而仍手足温暖的人为“火力壮”。其实,在古人看来,人的生命是由一团火来维系的(习称“生命之火”)。

这种生命之火,中医称为“少火”,认为“少火生气”,即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是由少火产生的。

这团“火”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体内太多的火,即为“火邪”

“火邪”可以从外感受也可以自内产生。如流感流行时,患者会突然发高烧,面红目赤,这是外感火邪所致;大量进食辣椒、大蒜、花椒、葱、生姜、鱼虾、羊肉、桂圆干等,会有目赤多眵、口唇生“火泡疮”等“上火”的现象;生活、工作长期不顺利,经常会“火冒三丈”等,这是内生火邪。


无论是外感、还是内生火邪,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中医将其概括为“炎上、红肿、伤阴、动血、动风”五点。


● 炎上● 


火为阳之征兆,其性炎上,故致病有热而上升、多侵犯头面等身体上部器官的特性。如发热面赤,烦躁易怒,失眠,头痛头胀,头汗出,耳鸣,面部起粉刺痤疮,目赤肿痛,口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舌尖灼痛,牙龈肿痛出血等,民间习称为“上火”。

上炎的火以心火、肝火、胃火最多。虽然同为火邪,由于病位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

如大家熟悉的“莲子心”(莲子中的青嫩胚芽)、淡竹叶、灯芯草等,能清心火。所以适用于心火上炎的烦躁、失眠、舌尖痛、小便赤涩(心移热于小肠)等。


有这些症状时,可用莲子心,每次1~3克,泡茶饮;或用淡竹叶15~30克,煎汤代茶饮;若小儿心火偏旺,半夜哭闹不安,可用灯芯草3克,加冰糖适量煎水饮。


苦丁茶、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能清肝火。适用于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目眵多而粘,头胀痛,头汗多,耳鸣等。具体应用时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如目赤多眵,伴口中粘腻者,用苦丁茶少量,泡茶饮;

目赤伴头胀痛,头汗多,或鼻塞多粘涕者,用桑叶(也能清肺火)、菊花各15克,症状重者可再加夏枯草10克,水煎服;

目赤多眵伴大便干结者,用炒决明子15~30克泡茶饮等。

古代还有用菊花、荞麦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等各适量,制成枕芯,以清肝明目,认为可“至老目明”。


黄连、蒲公英能清胃火。


适用于胃火炽盛的口臭,牙龈肿痛,呕吐酸水等,可用黄连1~3克,开水泡饮(也能清心火);或用蒲公英30克,水煎服。若同时伴有大便干结者,可选择中成药“黄连上清丸”或“一清胶囊”等。


● 易致肿疡● 


古代医家发现:“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火热之邪如果蕴结不散,会灼伤局部的肌肤血脉,形成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症的疖、痈、疔疮等。

这些病相当于西医外科的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如毛囊炎、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甲沟炎、急性乳腺炎等,化脓性扁桃腺炎也属此类病证。

中医认为均由“火邪”所致,常称为“火毒”,或“热毒”。可选择清热解毒之品治疗。

治疗外科热毒疮疡肿毒的中药很多,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等,中成药有六神丸、牛黄消炎丸等。可以内服,也可外用,具体的用法有:


甲沟炎,手指红肿疼痛,可用蒲公英50克,煎水,浸泡患处。

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等,可用蒲公英30克,野菊花每次9~15克,鲜品30~60克,水酒各半煎服。

急性皮肤红肿刺痒(如荨麻疹、日光性皮炎等),可用金银花50克,煎水熏洗患处,退红肿止痒效果较佳;此方也可用于眼科的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

牙龈、咽喉肿痛,可用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水煎服;或用六神丸或牛黄消炎丸,每次10粒。每日2~3次口服。


● 易伤阴动血● 


热邪易耗伤阴液。

尤如水加热后会蒸发一样,人体感受火热之邪后会出现口渴喜饮,咽干唇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之症。

这些症状常在温热病(如流感、急性肺炎、乙脑、流脑等)的后期见到,在护理这些患者时,可以多给一些有养阴生津作用的食品,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等。


清代有一首名方叫“五汁饮”,就是用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各适量和匀制成,凉服,不喜凉者,可炖温服。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低热不退,面赤,口渴,吐白沫,粘滞不畅,不欲食的一首有效方剂。


“血得热则行”,火热之邪能加快血行,使血不循常道而外溢,中医称“热盛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症。

肝火炽盛,可致目睛出血;肺火旺盛,则致咳血、鼻出血;胃火炽盛,则呕血、牙龈出血;大肠火盛,则大便出血;心火旺盛,则小便出血等。


中医治疗一切火盛出血的名方有:“三黄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水煎服)等;

治疗目睛出血,可用桑叶30克,水煎服;

大便出血,可用槐花(槐树的花朵或花蕾,又称槐米),每次30克,水煎服。


● 易动风● 


自然界火的燃烧会使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风火相煽),从而形成风。

同理,古人发现在人体热盛时往往会产生“动摇”(参见“风之病”)的症状。

如小儿高热时往往会出现目睛上翻,四肢抽搐等,称为“热盛动风”;血压过高会出现头晕目眩,面红头胀痛,甚则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中医认为多是“肝阳(火)上亢,肝风内动”之象。

这些病证,也要从火论治。

现代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食物极大丰富,人们过多进食高热量“助火”食品(如各种肉类);加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压力的增大,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火热之症日渐增多。

如果不懂调理,日久常常引起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等疾病。而运用中医中药方法,早期治疗,将“火”抑制在萌芽状态,对预防这些疾病的确有一定帮助。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