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治好膝盖痛 【认知篇(二)】 膝盖痛是最常见的病,大家似乎对这个病也很了解了,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症、骨质增生,看起来一切都搞明白了,但治疗结果呢,完全不如人意,什么原因呢?认识有误区,今天我们就从一个病例说起。 如果膝盖痛不是膝关节的原因,或者说不完全是膝关节的原因,那它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就要从原发点医学原理说起(由于篇幅,只能介绍一部分)。局部筋膜损伤后,会释放炎性物质,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慢性刺激信息使周围神经敏化,对微小刺激也比较敏感。这种感觉信息不断地传递至脊髓,使该节段脊髓产生易化现象,节段易化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传入神经的易化,一是传出神经的易化。如图,示意了骶丛节段的易化,当脊神经后支(A)支配区域损伤,炎性介质刺激神经,刺激信息超过阈值时便产生疼痛或感觉异常,无论刺激信息超未超过阈值,中枢都会做出应答,中枢的调制信息会反应在该节段的传出神经上,神经支配的肌筋膜出现相应的运动、痉挛等变化,如图中ABCD各处,这种病理机制长期得不到缓解或解除的话,B、C、D各处可能形成继发的病灶,同样的原理可以发生在B、C、D各处。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习惯不一样,最初的原发病灶也是不一样的,慢性疼痛的原发病灶往往发生在人体结构最易劳损的部位,如图的A、B处,急性损伤后遗的疼痛患者的原发病灶往往在创伤部位。 根据脊神经反馈的原理,便可以确定症状所应治疗的部位,例如膝关节痛、膝前痛与腰丛节段有关,腘窝痛与骶丛节段有关,有时甚至要更具体一些,症状所在部位是哪支神经支配,也就是说,一对脊神经平面可以看作一个节段,一组神经丛也可以看作一个节段,但脊神经在出椎管后多以神经丛的形式支配肢体,所以以神经丛对应的脊髓平面来划分节段,能更合理地解释临床症状,指导治疗。 依据此原理,膝关节局部损伤可以引起疼痛,凡是支配膝关节的神经的其它支配区域损伤,也可以反馈性地引起疼痛。膝关节的神经支配如下:膝前侧和内侧由股神经支配,膝内侧和后内侧由闭孔神经支配,膝后侧和外侧由坐骨神经支配。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来自腰丛,由L1~3脊神经前支,时有T12和L4加入组成,坐骨神经属骶丛,由L4、5S1~3脊神经前支组成。当腰丛支配的股四头肌、内收肌肌筋膜损伤,便会引起膝前、内侧痛,当骶丛支配的臀部肌筋膜损伤,便会引起膝后、外侧痛,L1~4脊神经后支所支配的腰部损伤和臀上部浅筋膜损伤可以引起膝前、内侧痛,L4、5S1~3脊神经后支所支配的腰骶部损伤,可以引起膝后、外侧痛。 根据病人症状,大体上就可以判断出我们要选定的治疗区域,在此区域内选择要治疗的点,也就是原发点。原发点的实质是神经的穿筋膜点。脊神经发出后,要经过一系列骨纤维孔、肌纤维管结构,走行于肌间隔,发出分支穿过肌筋膜(此处称入肌点)进入肌纤维,来支配肌肉,这些部位的肌筋膜痉挛,就会卡压刺激神经,造成神经缺血。卡压严重或日久,神经出现华勒氏变性,神经损伤后会发出损伤信息向中枢传递,引起疼痛。缺血的神经,待筋膜痉挛解除后即可很快恢复。变性的神经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修复。哪些部位的筋膜最容易损伤呢?急性损伤后遗是外伤部位,慢性劳损有一定的规律,是人体活动频繁、受力较大的部位。腰、骶、臀、膝是常见部位,根据临床分析,将这些部位的筋膜痉挛解除,即可彻底治愈膝盖痛。 至此,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病人休息或简单治疗就会好呢?因为经过休息以后,炎症和肌痉挛缓解,对神经的刺激减轻,所以不治“自愈”;为什么手术也不好呢?因为腰臀部仍然存在问题,会反馈性地引起膝痛;刘阿姨主要问题在腰臀,膝关节只有小问题,虽然看起来关节变形严重,所以我们以腰臀为主,才彻底解决了她的病痛。 根据以上认知,我们就可以对膝盖痛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在治疗上就不会犯哪疼治哪的低级错误。那么,膝盖痛要选哪些点呢?我们在治疗篇中讲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