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钟 两周一本书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进入爸妈搜图书商城 来源丨凯叔讲故事 ID丨kaishujianggushi 前几天刷微博时,被猝不及防地塞了一把狗粮。
孙俪发布微博:
字里行间,一副岁月静好的甜蜜,完全没有老夫老妻七年之痒的油腻。
不少网友惊呼,「真是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若说是他们生来幸运,从未有过「脸红耳赤」,任谁也不信。可他们从相识到现在历经多年,但却依然经营的新鲜而精彩。 在一次采访中,邓超透露:其中的秘诀就是「仪式感」。
可有人却说,过日子而已,要那么多「幺蛾子」做什么?
孰不知,无论是对爱人、还是孩子:
这些所谓的「幺蛾子」,反而才是生活中的精心时刻。 这些特意创作的「仪式」,最终构成了生命的意义。
-1- 仪式感的背后,是「我爱你」
有人说,仪式感是婚姻里行走的春药。简直不能更认同。
同事小丹,结婚多年,和老公却像恋人一样甜蜜。
她和老公有一个约定:每个月的第一天都要给家里买一束花。 每次看见这束鲜花,她就觉得,生活像被刷新了一样。
而老公有时,还会调皮地逗她:
正当她要懊恼的时候,老公却突然从包里掏出一束鲜花,逗她开心。
因为「一束花」的仪式,她们的感情,变得新鲜而生动。 在仪式感的背后,隐藏的是:我愿意为你花时间,我真的很在乎你。 很多人不屑地撇嘴:
其实,仪式感才不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做给别人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仪式感,更多地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
之前,网上流传一句「毒鸡汤」:结婚后,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也比懒得走过场要强的多。 若婚姻里的两个人,关系已经到了只能走形式主义的时候,那么往往会呈现这样的状态:
这样薄如纸的婚姻,时刻都可能被一个微小的导火索引爆。 真正的仪式感,动的是真情,走的是真心。
我曾和老公约定,吵架决不过夜。
只是后来,气越生越大,也越来越不轻易原谅他。
前阵子,我和老公又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 我又气又急,哭着冲他喊:
晚上,儿子递给我一封信:
接过信,曾经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
在那些异地恋的日子里,全靠着书信,才熬过了一天天的思念。如今能够在一起了,怎么就不能多点理解和接纳?
儿子也哭了,
那一刻,我抱着儿子,哭得稀里哗啦。
于是,吵架不过夜,又重新成为我们的约定。而那封信,也成为我心里最温暖的慰藉。
它让我明白,老公依然爱我如初。
仪式感的背后饱含着我们强烈的愿望,而走心的仪式感,才会让对方感到,被爱和被珍惜。 我们多么希望,生活里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难以忘怀的真心和感动。
-2- 仪式感,带来信念和归属感 之前有一期的《奇葩说》的议题是:婚礼真的有必要吗? 那时黄磊提到:
我很赞成他的说法,因为我觉得,一段幸福的婚姻感情里,一定不能少了“仪式感”。 《小王子》里小狐狸对小王子说: 如果你说你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 但你如果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某一时刻与其他不同。 《奇葩说》里胡渐彪说:
在某一天某一刻有人为你准备惊喜,或者自己为自己做一件喜欢的事时,你会发自内心的开心。 而后一切重归原点,你会继续开始艰难费力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你会对未来仍有所期待,你会充满了斗志和幸福。 当走入婚礼的礼堂就像沉浸在迪士尼的梦幻里一样,你知道自己婚礼结束一切就会回到现实,你会脱下婚纱,穿上便装,投入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投入工作的忙碌和奋斗。 但你会永远记得那份仪式感,就像当你走到人生终点的那一刻,你告诉自己,此生无悔,因为活过。 仪式感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信念和归属感。
或许到最后才发现,形式感,不是“奢侈品”,昂贵高价,能省则省,而是刚需,是必须! 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你可以说形式主义不怎么棒,但总比那些连过场都懒得走要好。 -3- 仪式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对于孩子而言,仪式感满足了她们对生活的积极期待。
就像《小王子》中小狐狸说,你最好是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出现,那么在你到来之前,因为充满了期待,我就会变得很快乐。 仪式感是孩子们生命里的一束光,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更自信。 ![]() 比如,参加孩子的特殊日子 前不久,我看到一条扎心的视频:
在一次学校的「家长开放日」上,学校希望所有的家长能来给孩子系红领巾,作为孩子的「升学仪式」。
随着《少年先锋队》的音乐响起,近千名家长都开始给自己的孩子系红领巾,而孩子脸上,也充满着骄傲和开心。 一位妈妈说,这是女儿最重要的时刻,要和女儿一起见证。
但却唯独有一个小女孩,身边没有家长,只能自己给自己系红领巾。
孩子的眼里,有说不出的落寞,身体突然小小地颤抖了几下。
她哭了。 有位网友说,自己就是那个独自系红领巾的孩子。 从小到大,父母几乎从未陪过她过生日。她觉得自己,就像被抛弃了一样,伤心透了。 父母重视仪式感,孩子有多么幸福。
对于孩子而言,纪念日绝不只是单纯的一天。
那一天的仪式,意味着,她可以获得父母的陪伴、关注和宠爱。 这些,都会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美好回忆。 ![]() 比如,设立家庭日和家庭会议 网友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在女儿只有几岁的时候,她就设立了家庭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在会上,父母和女儿是完全平等的个体,三人互提优缺点和意见,以便改进。
后来,家庭会议变成了全家最重要的一项仪式,也成了女儿最开心和最自由的时刻。 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才不会缺爱。
我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好羡慕那些有「家庭日」的孩子。
因为在那一天,父母不属于手机,不属于工作,只属于孩子。
想起小时候的一首歌,
当忙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父母敷衍子女的最多的话是「没时间」,于是「陪陪我」成了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
家庭日的设立,便是亲子陪伴的仪式,也是父母对孩子更深层次的尊重。 -4- 仪式感是我们给孩子的传承。
朋友说,他老公之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 有一天,爸爸听见大宝跟二宝说,
他一下子僵住了,思考了很久。
后来,老公想了一个「仪式」:每天回家进两次家门。
第一次敲门后,大宝会来开门,得到一次爸爸的拥抱。
然后爸爸退出,第二次敲门。而这一次就是二宝来开门,爸爸要再度拥抱二宝。 孩子们开心极了。 有一次带两个孩子在公园玩,她看见,两个孩子和其他小伙伴,竟也玩起了这个「二进」家门的游戏。
两个孩子都骄傲地说,这可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了。
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拥抱,却带给孩子超出我们想象的温暖。
仪式的背后,就是爱的传承。
父亲把爱传递给我,而我也会把爱传递给孩子。 闺蜜说,小时候,她母亲每天睡前都会认真地跟她说:
她曾经一度不解,有了孩子之后,她才明白,这几句话的含义:
妈妈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希望孩子,开心、快乐,为自己而活。希望她这一天有再多疲惫,也会被这一句治愈。
懂得之后,她心里充满了温暖。 如今已为人母,她也将这份临睡前的「仪式感」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
仪式感,是一种力量,是我们为家人用心经营出来的力量。
村上春树说:
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仪式感,生活就没有这些难忘的时刻。
而没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回忆,我们和孩子们或许就没有这么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