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

 为什么73 2018-06-22


金栋 大象医友会 今天


《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此句经文之理解,历代注家多是随文释义,认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是以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中风病证的轻重深浅程度。

如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也。”

一般而言,邪入脏腑,当是腑轻而脏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血气(注:邪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中风中脏多以神志障碍为主,但《金匮·中风病》邪入于腑的表现“即不识人”,却重于邪入于脏的表现“舌即难言,口吐涎”。

尽管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云:“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

皮袭休主编《古典医著选·金匮要略选读》(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注云:“其病邪深入于腑的,多是胃先受邪,以胃腑上通于心,风邪挟痰浊从胃上犯,蒙蔽清窍,神明失其所主,故不识人。病邪深入于脏的,则多是心脾先受邪气,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舌和口都失去脏气的上荣,功能异常,故出现不能言语,口中吐涎等症。”虽如此而释,但终觉牵强,不知为何腑病重于脏病?

实际上,《金匮》这句经文系用了一个修辞手法,即互文(备)修辞。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筋輭短,小筋驰长。”应理解为“大筋小筋輭短,或小筋大筋驰长。” 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应为“五脏有俞合,六腑亦有俞合。”

因此《金匮》这句话应理解为“邪入于腑,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即不识人”。即邪入脏腑,功能失调,可出现“不识人,舌难言,口吐涎”等严重症状,中风中脏腑的急性期皆应有神志障碍,如是则医理明确且更为完整。

而“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应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即重不胜;或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肌肤不仁”,即邪在经络,可出现“肌肤不仁,即重不胜”等表现。此即“经络受邪”若不解则“入脏腑”也,如后世将中风分为两大类即中经络、中脏腑,盖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