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 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 课文背诵的方法 1、线索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 2、串连法。 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 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3、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 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4、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 5、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 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 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本文转自文合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