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讯|且饮墨——金丹书法小品展即将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开幕!

 百科艺术 2018-06-22


主办单位

上海祗德书画院

上海橙娱传媒

协办单位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学术支持

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

友情鸣谢

上海琴书和韵

南京沃克梅迪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开幕时间

2018.6.28上午10时

展览时间

2018.6.28-7.6

观展时间

上午09:30至11:00

下午13:00至16: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5号)

艺术家简介

金  丹

1966年5月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院长。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全国书学讨论会评委。

198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首届书法专业,1998年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导师黄惇教授。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入选和获奖。书法创作之外,致力于书法史论研究,论著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一等奖、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文联授予“江苏省艺术成果奖”等。先后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2006年起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主讲《走近书法》栏目。《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等专题介绍。

沉默是金

——我眼中的金丹先生

蔡向君

诗人陆游有诗云:“半池墨渖临章草,一碗松肪读隐书。”古人作诗为文、著书立说,均离不开墨,读书求知识,好似饮墨,书读得越多,胸中的墨渖就越多,学问越多。有言道“胸无墨渖,焉知故事?”艺术家何尝不是如此。

金丹, 何许人也?温润儒雅、谦谦君子?没错,是他。“三位一体”的书法家、教授、学者?没错,也是他。当今社会不乏文人墨客,博通史学与文学、理论与创作兼修的书法家,实属难能可贵。在书法与篆刻的世界,众人皆识金丹先生,因其灵动飘逸、清俊通脱的书风,亦得益于其书学论著。而我眼中的金丹,则是一位博学而时尚的书法家,长发、棒球帽、潮牌衬衫、英伦风皮鞋……金丹先生,真是颠覆了我对传统书法家的刻板印象。在多元化又快节奏的上海,你脑子里会浮想出很多种符合他外表的职业。是的,用时下一句流行语形容他:既有高大上的学识,又有接地气的性情,这使得金丹先生的粉丝群既有艺术家、学者,又有草根百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弱冠青年。他为人谦和,心胸豁达,低调不善言谈,促膝切磋倾辩,互通有无之余,鲜有与人争之时,正所谓器识胸襟,沉默是金。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皆因作品而留名青史,作品又书写着人物本身,字如其人。金丹先生的每幅创作,用静态的形式表达了书法艺术内在的动态之美,手札小品也好, 雄奇巨作也罢,无不见其独特的情怀与逸趣,这种深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他的书法创作。黄惇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徒:“激越时散锋破毫皆成佳构,沉静时长篇千字精气贯一。”从欣赏其流畅通脱的行草书开始,“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时见于他的五体佳作,深识其人又领略其书,与众不同的禀赋,金丹先生则是,欲新而不故作新,欲变而不强作变,他演绎并还原了书法艺术的真实与意趣,求心而忘笔,才能书达其情,正如王冕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件好的艺术作品, 应历千年审美跌变而不被磨洗,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 在于其理法的客观存在,书法之所以扣动人心,在于其见性见情。金丹先生全面而立体地传播着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他在理论研究上深耕细作,于书法创作中脚踏实地,用作品默默表达着他的艺术智慧、活力与灵魂。

走进金丹先生的江声草堂,满架诗书,书香、墨香萦绕其间。我有幸目睹先生创作的过程,也聆听过先生传授技法,这对于学书者是很宝贵的,也是很享受的。一位非专业人士评价道:“要想了解中国书法史,请到南艺排队听金丹教授的课吧!”无论甲骨金文、南帖北碑、各派书风,他均研学其理,并深谙其道,对于中国书法史包括清代书学的批判式研究,为当今书坛增益博彩。金丹先生的书法造诣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传道、授业、解惑。

庄子有言:“道在瓦甓”,大道无处不在,即便在身边最不起眼的平常之物也有道存焉,一片瓦甓,一块残砖,都是朴素本真的存在。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先生曾有篆印作品诠释,金丹先生也追求并沿袭了这种质朴的艺术品格,追求自然而真实的表达,不做作,他善于发现每一位学书者的天赋特点,不以理法约束,循循善诱,使他们并不茫然,在他的点拨下各守其宜,融会贯通,使其自成书风,尽在复归自然,让书者都能体会到大道质朴、醇厚自然的艺术表达。好的书法,并非追求形式的浮夸。好的书家,也并非写字匠,而是醇厚自然,以情御法,情致于书。书法艺术给予人们的是修养和气质的水到渠成。与金丹先生同行,书之雅俗,格之高低,豁然有会,他所传播的书法理念,必将使我受益终身。

戊戌端午于申城祗德斋

作品先赏

且饮墨渖一升 篆书条幅  洒金笺  93cm×34cm  2018年

缶庐诗钞行草册页 粉笺  46cm×34cm  2018年

缶庐诗钞2  行草册页  粉笺  46cm×34cm  2018年

翰墨烟云联  行草对联  蜡笺  57cm×18cm×2  2018年

新霁来山中  草书横幅  熟宣  35cm×64cm  2018年

意临石鼓  篆书条幅  仿古纸  50cm×36cm  2018年

兰亭序  行书横幅  仿古纸  34cm×46cm  2018年

细草微风岸  草书扇面  仿古纸  29cm×60cm  2018年

内史书兰亭  小楷册页  熟宣  35cm×47.5cm  2018年

几棐炉香联  行书对联  蜡笺  70cm×13cm×2  2018年

写在后面

金 丹

去岁曾以“欲换凡骨”为题,办了一场大型个展,作品尺寸大、数量多,创作时激情洋溢,心动过速,时而伏地疾书,时而张壁一挥,时而咔咔奏刀,展览后方觉得费精耗神,仿佛排兵布阵战斗了一番,难怪卫夫人有《笔阵图》。今春忽血管堵塞,入院十六天方得康复,看来要喝点墨汁了,通通血管。

大字费神但过瘾,小字轻松且怡情。今年入夏以来感慨颇多,遵医嘱养心,于是,沏一杯不浓的茶,读一本发黄的书,听一曲靡靡之音,裁点旧纸,磨点淡墨,写点小字,始觉苏子美所言极是:“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适逢海上有友欲在缶庐旧居为我办展,就以今夏所作小品二十五幅应之,以不负雅意。即使不是班门弄斧,那也是缶门弄墨了。诚然,去岁、今夏之书,都是心迹,即用毛笔、墨汁徒手所画的“心电图”。

比起古人来,我辈真是胸无点墨,只能写几个字没有什么了不起,看到吴缶老曾刻一印:“且饮墨渖一升”,真是豪情满怀,既然如此,不能饮酒且饮墨吧。

戊戌之夏于金陵江声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