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大神一个问题,所有者权益会计处理中,为什么出现的差额要先冲减资本公积,然后是盈余公积,再然后是未分配利润? 比如股份有限公司回购本企业股票,注销库存股时当回购金额高于回购股票面值时需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股本(注销股票的面值总额)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先冲减) 盈余公积(股本溢价不足,再冲减)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股本溢价和盈余公积冲减仍不足部分) 贷:库存股(注销库存股的账面余额) 我的疑问是这个冲减的顺序代表了怎样的会计思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会计中很多处理都是先冲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的再冲留存收益。 比如: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付出对价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这个逻辑:此种交易是集团内的资源整合,也就是从左口袋到右口袋,所以不能产生损益,也不能确认公允价值增值,是权益性交易的方式处理。白话一点就是自己家和自己家玩,不能产生损益。否则你的会计信息不公允,失去真实性。 资本公积是啥啊:一般是投资者投入时候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或者后续经营存在不影响损益的调整项目转入的。那么其计入资本公积是因为是不能影响利润表项目,最终影响损益(留存收益)项目。 留存收益是啥啊:是企业以前累计经营累计下来的损益项目合计数据。 那么对你的问题一样啊,你这个股份有限公司回购本企业股票,所以所有者权益内部会计处理的交易。其先冲减资本公积后冲留存收益。也是基于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的区别,以及和我举例的同一控制下合并长投合并处理的背后思维。再说白话点就是,资本公积科目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大家关注度不会太大,但是看报表的人都会关注留存收益。也就是关注你企业以前赚钱的累计。也就是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不是太严格,说的不严谨点很多处理实在无法处理的就找资本公积来。比如合并报表,将个别报表项目按照合并层面调整到公允价值上,就调整资本公积。那么很多人说怎么调整资本公积。实话这个合并报表层面对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调整,真找不到对应科目。调收入?调收益?都说不过气。所以调整资本公积。而留存收益科目关注度比较高,所以存在有资本公积的前提下,先冲资本公积,然后调整留存收益。尽量让留存收益科目尽可能保证原来的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