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受到空前的重视,各种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方法也层出不穷。可是,我们在给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做培训的时候发现,有不少学员干了不少年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也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职业)资格,不过,对于能够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安全管理基本规律、真正把握安全管理正确方法的一些理论问题,却并不十分清楚。他们的思路和认识还是保持在“就事论事”的水平上,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安全管理的要求、模型和方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处于被动适应和接受的状态。 安全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人们通过大量的企业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企业安全管理内在的本质规律和科学道理,反过来,又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践过程。 这些安全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属于安全管理上的“道”——就是道理的那个“道”,而具体的管理模型、方法、手段等,则属于安全管理上的“术”——技术的“术”,或者“法”——方法的那个“法”。一般来说,“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术”是在规律指导下的程序和方法。“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是主干,“术”是分支。如果我们只盯住那些工具性的“术”,而没有把握住反映事物内在规律的“道”,则“术”的应用会偏离方向或者难以奏效。我国古人在这方面就有很深刻的见解。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泰族训》中就说到:“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法”不用多,只要按“道”行事,虽然少,但足以解决问题;而偏离了“道”的“法”,再多也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会“添乱”。在《中庸·第一章》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就是:任何时候解决任何问题,绝对离不开“道”的指导,而能放弃不用的,肯定就不是“道”。不是“道”是什么?显然只是“术”或“法”。古人的这些话都充分说明了“道”在解决问题上的重要性。 因此,给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补一补安全管理学基础理论的知识,让大家能够真正掌握安全管理的科学之“道”,从而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大大提高自己从事安全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我准备分模块给大家来讲解安全管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安全管理基本原理与原则。 (2)经典管理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典型事故致因理论。 (4)安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必然使安全管理学引用了很多经典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但是,这种引用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紧密结合安全管理的客观实际,从安全管理的共性规律出发,对其给予正确的解读或适当的改造。当然,安全管理也有一些与其他管理活动不相同的特殊规律,因此,安全管理学也一定要有一些自己的专门理论。关于这一点,大家在学习安全管理学知识时要有清醒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