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切诗歌的韵律都是口语化的形式,包括平者,并不是诗歌必须按照平者进行,而是平者符合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 那么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呢? 其实一个是意境,一个是感情。 就意境而言,所谓感触之外境,也是你思想水平高低所致,大约是没有办法调整的;而感情却是可以调整的,所谓触景而发。 所以,你写诗歌词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来练习某个词牌,来勉强填个曲目,而是这些曲目自然而来,顺着你的感触和意境。 也就是说你的创作的内容先于你的创作而量子存在了。 当然,就诗歌词赋而言,上面两个内容其实还只是其韵律的一部分,真正的韵律还要口语化,所谓口语化其实是指你写完以后或者说还没有写就能够大声的读出来,这些朗读其实不但改变了平者甚至改变了很多字本身的发音。 就这点我按照我最近写的量子馄饨来举个栗子。 比如第一句 “一路青山尽逍遥” 其实这里面的“一”并不读YI的一声,而读2声,有点“疑”的感觉,所以真正的读音是: 疑(一)路青山尽逍遥 当然,这个不是铜价,其实古诗里面这样的栗子很多,并不是铜价,而是:口借 所谓口借就是指很多字发音的变化,比如现=见,“还”读“环” 所谓“推敲”二字也是这样,存在量子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推还是敲其实是一样的,推就等于了敲,敲也等于了推,平行宇宙们,这样这次读推下次咏成敲 另外,第一句的步韵是:疑路-青山-尽逍遥 所以不是:平者平平者平平,而是:平者-平平-者平平 所以你说了,有个屁区别,当然,有区别,就是说其实并不是每个字步韵的,而是每个词本身就步好韵的 两岸已是西湖桥 闲得舟停荷花坞 灵隐峰下美人娇 楼外楼上醋鱼香 绿岛馄饨紫菜少 但食数粒望穿眼 煮酒英雄仍需曹 所以,是不存在什么打油的,真正的诗歌都是打油的,而不是按照律诗书本写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