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

 bhh5505 2018-06-23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

元青花瓷主要装饰方法是釉下青花绘画,是在瓷胎上用钴蓝料描绘纹饰后施透明釉(有影青、青白、乳浊轴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已知有白地青花、青地白花、青地留白刻(印)花、釉上白地青花、孔雀绿釉青花、孔雀蓝釉青花等。元青花纹饰丰富,取材广泛,色泽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用笔在瓷胎上作画,是受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鉴定176203,56036汉代彩陶的影响、以及受唐代邢窑青花、长沙窑褐彩、四川邛窑黄褐彩、唐代河南巩县唐三彩,宋代河北定窑(剔釉、写意画)、磁州(白地黑花)窑、宋代广东潮州(褐彩、青花瓷)窑,宋代江西吉州窑等的传承和发扬,元青花集显构图严谨、笔法流畅、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

一、元青花彩料来源

元青花的彩料,即是钴蓝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Soleiani伊朗音“苏莱麻尼”)低锰高铁钴料,烧成后呈色浓黑深蓝,黑铁斑、锡光斑块明显;有江西、浙江、甘肃等国产高锰低铁钴料,烧成后呈色蓝中带灰,色泽偏暗或稍淡,如以南城为代表的国产钴料延祐型青花瓷,发色蓝中带灰,色泽偏暗稍淡,小笔触描彩,画工较为规整,笔法流畅,遗憾的是胎红斑较多,釉面较薄缺亮、白化度稍差!艺师们经过长期(在延祐型的基础上再经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出进口钴料、国产钴料的优、缺点,大胆将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进行混合使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烧出釉面靓白肥润呈色鲜艳青翠、(靛青带紫、)色泽明亮、略带黑斑和锡光斑、没有、稍有浑散或炸散的多类型混合钴料青花瓷(有的称为至正型青花瓷);同时,也因进口(伊朗Soleiani)钴料与一种或多种国产钴料混合配比的增、减,使元青花在陶瓷上出现深浅不一的色阶,这给元青花蜜集的纹饰增强了层次感、优美感、生动感和立体感,减少千编一色、平淡无奇、孤燥单调的缺点。且将国画的写实、写意技法,娴熟地运用到瓷器装饰上,从而使元青花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和全世界人民热衷追捧的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将中国陶瓷生产推进又一个高峰。

二、元青花瓷的纹饰来源

元代画家们总结了前代工整妍丽的写实经验,渗透当时文人绘画风尚,元代的绘画逐渐以笔墨简约的写意出现,这种水墨写意技法对元青花瓷绘画影响很大,可以说元代的画家们将这种技法搬在未烧的瓷胎作画是当时的新颖领先技法;当然,那时应有部分画技高超的画家、部分宫廷或宫廷传承的画师参与为青花瓷设计或作画,如南京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英国收藏的《鬼谷子出山》大罐、日本博物馆收藏的《昭君出塞》大罐等等,这些器物的画工精美,笔法流畅,人物表情细腻。又如元青花瓷上大量出现的垂云纹、如意云头纹等等较为规整的纹饰,应是宫庭画师设计或直接参与作画的产物(而后又为民间所沿用。)另外,还有部分由伊朗(伊朗首都博物馆藏有成套的元青花陶瓷器物纹饰图纸档案)等外地的画师设计纹样后,送来按图加工、制作烧造。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

三、元青花纹饰特点

元青花瓷纹饰有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之分,在装饰上担任主次不同的角色,这也是元青花瓷的一个传承、发扬、创新,主题纹饰一般呈于器物视角中心,辅助纹饰显于器物口沿、底足边缘或主题纹饰的两侧、上下或周围。器物有多层、多面等纹饰。一般分为:

1、层次型:由辅助纹饰间隔主题纹饰间隔,从上而下分为多层次纹饰,一般二至六层不等,大型器物多达七至十一层等,也有的以留白代替辅助纹饰、以间隔、衬托、突出主题纹饰,主要器型有瓶,罐、玉壶春瓶、梅瓶、器垫等。

2、棱面型:主要器型有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罐等,一般有八个棱面、多的可达二十四个棱面,纹饰大体按各个棱面的形状绘制,面与面之间饰以辅助纹饰,各个棱面一般绘制主题纹饰,也有绘制辅助纹饰。

3、满地型,一般以大盘、大碗、大洗者居多,同样是以辅助纹饰衬托主题纹饰,从里及外,排列有序,有的器物在画好一些纹饰后,留白处或纹饰线条外框剔去胎骨约一毫米厚,再在剔去的地方涂上青花料,以突出纹饰线条的立体观感,且在填色染彩时区分浓淡色调,使整个画面显得深浅别致、清新优雅、繁而不俗、满而不乱的感觉。

4、开光型,每个开光型器物都有多个开光画面,每个画面饰以主题纹饰,而周围即饰以辅助纹饰,主要器型有梅瓶、瓶、罐等。

四、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元青花的主题纹饰有历史人物故事情节、龙凤、麒麟,以及花鸟虫鱼、文字等为题材的纹饰,这些纹饰作为主题纹饰多呈现于盘、碗、洗的内壁,瓶、罐、壶、炉、玉壶春瓶等的腹部等位置,辅助纹饰以卷草,锦地、金钱、蕉叶、回字、海涛(或海水)、缠枝莲、莲瓣、如意云头(肩)、杂宝等,一般绘于口沿、底足边缘,主题纹饰的两侧、周围。

主题纹饰(下面列举部分主题纹饰)

1、人物:多以历史故事情节为题材,手法写意、但人物的五官、体态、衣履、服饰,小笔触如实描线彩绘,人物五官多用较为浅色的少见混散的线条描绘,眉目传情、同一画面出现多人物时,情感相互呼应、动作生动、栩栩如生,人物造型多为宋朝等装束,形象生动,衣履多为飘逸闲致,生活气息盎然,也有部分人物系战将装束等。

2、龙纹:头凶小、颈细长、体壮实、身修长,嘴长张口(多见猪唇长嘴)、角多似(梅花)鹿角,龙头颈部多有飘逸向上斜向后的鬃毛,背鳍如锐利的锯齿,龙鳞有斜方格状、鱼鳞状,龙爪画得强劲有力、细长弯曲、爪尖锋利、状如镰刀,一般有三爪、四爪、五爪较为少见(有五爪龙纹的应是御用之物,元代朝廷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图案),龙尾一般似蛇尾、虽加有背鳍、却不见俊美有力,另有一些带火焰的尾巴,显得大方飘逸,元青花龙纹是唐、宋艺术品中龙纹的继承和发扬。

3、凤纹:鸡头、鹰嘴、鱼鳞躯,鹤翅、鹤脚、尾羽一般一至五条、二至三条者居多,尾部倒卷曲如螺旋状,有的似火焰纹,有的象鱿鱼(八爪鱼)须状,简单而美丽。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

4、麒麟纹:鹿头、鹿角、羊须、龙鬃毛发、鱼鳞身、马尾、马腿、牛蹄、麒麟与龙凤一样虽是传说神物,没有具体形态,但经画师们的妙笔点染,使其活灵活现跃进于火焰、祥云、靓花、丽草、碧波之间,生动、活泼、可爱。

5、马纹:一般勾廊留白,马体四周饰以鳞状波涛、有的奔跑、站立、有的前肩上方饰火焰纹,此类马一般画于如意云头里面,另外也见一些马体基本填满色,如远处的马只一样,少见细部特征;主题纹饰的马较为写实,马膘体壮,比例恰当,尾毛丝丝,尾巴飘逸,多与(三国)人物战将为伴……

6、兔纹:白兔纹是元代民间禁用图案,所以兔纹在一般的元青花瓷中都是画轮廊后满身填色,耳大、脚无爪、如看远兔一般、虽轮廊明朗、未见细部特征,但也神态优雅,惹人喜爱。

7、雁纹:一般有街芦苇飞雁、穿花飞雁、祥云飞雁等图案,飞雁多以俯飞纹饰较为多见,元青花中雁纹图案,应是从唐代金银器图案、宋代定窑图案等传承而来的。

8、孔雀纹:长喙、高冠、鹤翅、鹤脚、鳞身,尾羽排列如一朵斜放的葡萄形状,尾花都有放射状花翎、多立或飞翔于盛开的牡丹等花丛之中。

鸳鸯纹:元代鸳鸯纹有的雌雄成对,有的两雄成双,雄的翅毛上翘,雌的象是水鸭,写意为主,写实为辅,游弋于盛开花的莲池之中,神态呼应、亲昵、传情。

10、鱼纹:多以鳜鱼、青鱼、锂鱼、鲶鱼等出现,一般体态比例准确、动感十足、体形近似写生,大多游于画法夸张的水草之中,从而更显得鱼的灵活生动以突出主题。

11、昆虫纹饰:有螳螂、蟋蟀、甲虫、蝉等等,画法写实、个体夸张、动作生动、爪脚有力、触角神似,形神具佳,细细看来每只昆虫静中显动,螳脚捕蝉,蟋蟀震翅鸣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12、牡丹:是元青花用以代表富贵的纹饰,花朵多硕大盛开,花朵画面方向一般是正面、背面、侧面居多,花瓣边缘排列齿状纹饰,花瓣填满色,齿状留白或填上较浅的色调,有含苞待放的花蕊,接花和蕊的枝茎较小,多以缠枝呈现。

13、莲花:多似成熟开放的松果、象塔状一样绽放,一般为侧面画法,花瓣由双弧勾出轮廊后填色,有的在花瓣线条边留出一(或二)道小白纹,有的花瓣下部留白、上部填满色显得很有主体感、莲叶画成变型葫芦状并连出缠枝,似有抽象之感,同时也出现写意莲叶的池塘,如鸳鸯戏莲池的图案。

14、菊花:以折枝、缠枝出现居多,花朵大都显示正面,花瓣头圆润,先勾出轮廊后填色,多有一边小留白以增强花的主体感,菊叶一般围绕花朵四周。

15、梅花:花多勾边填色、梅枝曲直别致、枝身呈苍老弯曲、新枝嫩小稍直、线条流畅、运笔一气呵成、笔触点染有力畅快,器物上梅纹,有的加饰新月成为月影梅香图,有的与松竹合成岁寒三友图。

16、栀子花:花朵只勾边、少填色,线条流畅、叶自然展开,饰以折枝或缠枝,落笔有力,行笔畅快。

17、竹纹,元代竹叶基本是以倒“人”和倒“个”纹呈现,枝细、叶大小不匀,尾二、三叶一般较为饱满肥润。

18、松纹:松杆略弯、粗大、枝弯柔弱,杆饰鳞片状树皮,松叶象针,围点或半圆或四之三圆呈放射光芒,笔法流畅,线条有力。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

辅助纹饰(下面列举部份辅助纹饰)。

1、卷草纹,以柔顺的似波浪的线条卷花,加有小螺旋,头尾相接连绵不断,一般在器物之口部,脚部或隔开主题纹饰,卷草纹饰在唐代金银器、玉器等均可见到。

2、莲瓣(多为变体)纹:小尖头、方平肩稍化圆润、直边稍粗、一般外线宽粗线内沿线边加一平行小线条,也有勾双线,瓣与瓣之间留有白隙,大体不封底线、瓣内一般饰有卷草、覆莲花、仰如意头、杂宝等;勾出双线的莲瓣;一般画于瓶、罐、碗、觚等的颈、肩、胫和盘、洗等的外壁。

3、如意云头纹,有鳞状海水为地留白纹饰,一般以留白马、白凤、白鹤、白莲花、麒麟等为多见,也有白地青花纹饰,一般内饰折枝莲花,牡丹、菊花等,如意云头纹从秦代(目前国内的考古资料显示)便开始出现,元青花如意云头纹饰应是从那时传承而来,多画于瓶、罐、壶的肩部,也有画于腹部,是元青花主要辅助纹饰,同时也有少数作为主题纹饰。

4、蕉叶纹:叶片细长,平铺、边稍宽有齿形纹边,细叶脉分两边呈上斜状,叶脉中线稍粗,蕉叶排列有单层、双层,双层较多,元代蕉叶作为辅纹应是商代青铜器蕉叶纹演化而来。

5、海涛纹(或叫俯视山水纹):一般先画上一段较粗较深色的不规则曲线条,然后再用密集的较浅色的细条沿粗线画多线平行弧、旋涡、曲线,而使其象浪花,浪花上边有留白,很象嫩嫩的姜牙,也称姜牙海浪。(或叫俯视山水纹,某地元、明窑址附近的一段山水小河流俯视图。)

6、杂宝纹:一般为双象牙、双犀角、火焰、火珠、海螺、珊瑚、灵芝、双鱼、宝伞、宝瓶、银锭、盘长结等,多为单独排列出现,也有单个重复出现。

7、锦纹:有十字锦纹,菱形锦纹、龟背锦纹、金钱锦纹等,一般画于罐、瓶等器物的口沿或肩部,盘、洗的折沿等。

8、回纹,在商朝青铜器上已是很常见,作为元青花辅助纹饰,算是对古代纹饰的传承和发展,是用短横、短竖线段相连接,似方形绕成“回”字形纹,以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或连续不断的形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