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MAY的学习簿 2018-06-2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74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174-夏-落款常识(一)(浅谈书法作品文字内容出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74

每日一题:浅谈书法作品文字内容出处

    一般应该注明文字内容的出处,一,便于查阅;二,便于引起人的重视的注意。到底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是名人写的还是普通人写的,有的还是自己写的。这很重要。有的时候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出处。如“书法何人见墨精,右军池上竹风清,兴来得意行兼草,满纸云烟笔下生。”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有的人不知出处或出处代考(有杨慎作一说,有人有异议)书作注明出处时便写成“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再比如,清代有诗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有人说是左宗棠自己写的,有人说是诗人杨昌浚写的,查尚未果,有俟将来。因此不知出处,千万不要贸然下笔。

        對聯一般不寫出處。對聯出處常不詳。或為保持對聯完整性,簡約。

每日一字

   学写“夏”字。第一横要横要平,接下来的一撇要短,左竖要挡住撇,横折要咬住撇,与左竖距离不要太窄。里面的两横是虚起笔,自字下面的一横要放出来,接下来的一撇要从自的当中起笔。第二撇稍稍拐个一点弯,拐弯的地方正好在自的右竖上,捺笔稍稍在第一撇上探出点虚尖来。这个字当中的自字不要写长了,要不这个整字就太长了。

 


  

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臼,兩手;夊,兩足也。 ——《說文》

夏,中原之国的人。字形采用“夂、页、臼”会意。臼,表示两手;夊,表示两足。——《象形字典》

夏,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夊。页( xié),人头。臼( jù),两手,夊(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古文字夏字,像一个挺胸叉腰、四肢健壮、高大威武的人形,其本义指高大威武之人,引申为物之壮大者。古代汉族自称为“夏”,又称“华夏”。我国第一个朝代称为夏朝,而现在的夏字多作为姓氏使用。此外,夏又用作季节名,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第二季。

   夏令:夏季的节令。

   夏历:即农历,也称阴历。其制始于夏代。夏正建寅,以正月为岁首,故名。

另:

   【构造】会意兼象形字。夏,当是上列甲骨文的省形,本像一个手持斧钺、高大威武的武士形。金文讹断;成了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高大人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夏。

   【本义】《说文·夊部》:“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高大的武士形。

   【演变】夏,本是个高大的武士形。最初作为中原古族的图腾,遂成为①中原古部族名称,与四周少数部族相对,也叫华夏、诸夏,相沿遂用以称中国人,或泛指中国:蛮夷猾(侵乱)~;晋主~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又指夏部落的头领大禹的儿子启所建立的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也。也用以表示③大:~屋广大,沙堂秀只(语气词)。又指④大屋;曾不知~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此义后写作“厦”。夏部落在当时文明程度最高,所以“夏”又表示⑤雅正:于先王之书,《大~》之道之然。由大又引申为盛,遂用以称⑥夏季,夏天:日永星火,以正仲~旧月之行,则有冬有~。又用作⑦姓。

   【组字】夏,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夂部。凡从夏取义的字皆与奘大等义有关。以夏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厦。以夏作声符的字有:嗄。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xià 表意,甲骨文、金文1从日从頁,表示烈日炎热烤人;金文2和小篆字形有讹变,隶定为“夏”。本义表示夏天。(一说金文2象头部硕大的人形,上为脸部,中为双手,下为两脚;小篆字形有简省,本义为古代民族名。)假借为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姓、朝代名、大等。

   【辨析】①以“夏”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xià:厦∣shà:厦、嗄∣á:嗄。②夏/厦  “夏”有大义,引申有大屋义,后加意符广作“廈”,又改为“厦”,读音也发生变化。这两个字是同源字。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这个“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从金文①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小篆②的形体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③的形体是从小篆演变而来,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 

  “夏”字的本义是“人”。《说文》讲的有道理:“夏,中国之人也。”所谓“中国”,即指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问题,这与“夏”字的本义无关,如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除草),秋获,冬藏。”在《楚辞·九章·哀郢》中有“曾不知夏之为丘兮”的话,这个“夏”是什么意思呢?是“夏季”?是“华夏”?都讲不通。其实这个“夏”字在这里是代替了“厦”字,“丘”即为“废墟”。这句原话的大意是:何曾料到郢都的大厦都变成了废墟。这是屈原对楚国统治集团误国废邦的痛恨之词。

 ——(左民安《细说汉字》)

伟大的人——“夏”字趣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我们中国人古代自称“夏”或“华夏”。我们的民族何以称“夏”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古文“夏”的意思是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因此,先人借用这个美好的字眼作为民族的用字。 

  “夏”字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夏”字是一个发、首、躯、手、足、五官完全无缺的侧视人形,这个形体比起甲骨文中其他表现人的各种形态的字来说,所描绘的人“确也一表堂堂”(康殷《古文字形发微》第2~3页)。因此,可以初步确定,甲骨文的“夏”字所表现的就是史学家们所说的威武雄壮的夏族人。 

  “夏”字的金文继承了甲骨文“夏”字的形体,不过在结构上变得更复杂了。小篆的“夏”字基本上保持了金文的形体,只是在笔画上作了些省减,写作“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说文解字·夊部》:“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而“页”同“首”,就是人的头。可见小篆的“夏”同样是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所谓“中国之人”就是古代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人。  

   从小篆看,有的学者认为,“夏”字实在是指一个暴露着面、手和脚的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这就是说,“夏”字所表现的是夏天一个赤足露背的人的形象。这是拿人们夏天的形象来表现夏天。这也是表示人的“夏”引申为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夏”的原因。 

  现代的“夏”字在金文的基础上去掉了“臼”,即双手,仍然保留了头(页)和脚(夊),还可以从字的结构上看出“夏”字的初始意思是一个人。 

  据叶玉森说,甲骨文的“夏”字形像一只蝉。“蝉”是一种季节性的昆虫。当夏日骄阳似火的时候,夏蝉常鸣、蛙声聒耳是这个季节最常见的景色。因此,古人用鸣蝉象征这个特定的季节。

   由于“夏”本指人,并且是堂堂正正的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尔雅·释诂上》:“夏,大也。”《方言》卷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者谓之夏。”“夏”有“大”的意思,大概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因为战国以后,封建大一统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便日益相合。禹所开创的“夏朝”自然是大一统王朝的楷模。 

  今天的山西、陕西一带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那里的人现在仍然称“夏”为“大”,也就是说“夏”有“伟大”的意思。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所以“华夏”自然就有“繁荣”、“伟大”、“完美”的意思。 

  “夏”由“大”又引申出“华彩”之意。《周礼·天官·染人》中有“秋染夏”之说,唐贾公彦解释说:“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尚书·孔氏传》中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疏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大抵“华夏”自古以来便是我们汉民族先民的庄严自称,后来更成为整个中华各民族的合称。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陈政《字源谈趣》)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174-夏-落款常识(一)】

【174-夏-落款常识(一)】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7/09/11/001942441.shtml (北方网)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