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梦 ——品读温尼科特之《做梦、幻想与生活》 接着来读: “或许我们可以用病人的两场梦,来说明她的处境。”
这位生活在幻想中的女士,她真实的生活处境是什么呢?温尼科特用她的两场梦来加以描述。这也呈现出梦的奇妙之处,它极为隐秘地诉说着关于生活的真相。这也是一个跟幻想之间的对比,因为幻想则没有这样的隐意。
“她跟许多人聚在一间房间里,她晓得自己已经订婚,即将嫁给一个不修边幅、举止粗鲁的笨蛋。她说起这个男人,说她其实并不喜欢这一型的男人。她转身告诉邻居:‘那个男人是我孩子的父亲。’” 这是第一场梦的内容,这场梦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我的协助下,她在分析后期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她有一个小孩,而且还能够说出这名小孩大约十岁左右。其实,她并没有小孩,但她又能够从这场梦看出来,她有个小孩已经好多年,而且这个小孩现在正在长大。”
“在我的协助下”,这说明她自己一个人很难做到,她无法一个人来接近一些真相,因为那太可怕,所以被完全压抑掉了。只有在分析师的协助下,才能够去触碰这些东西。
这些可怕的东西是什么呢?“她有一个小孩,大概十岁左右,现在正在长大”。这又是很奇怪的内容,因为现实中她并没有孩子。我猜测这个孩子其实就是她自己。
这个孩子一直都在,但她并不“知道”她的存在,这个孩子也一直没有长大。这是内心更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被封存了。现在,在咨询过程中,这个孩子开始现身,开始长大。
“顺便提一句,这一点解释了她稍早在这节分析中问我的一句话:“告诉我,我已经是个中年人,这么穿是不是太孩子气了?”换句话说,她已经快要承认,她必须替这个小孩以及中年的自己,做适当的穿著打扮。她还能告诉我,这个小孩是个女孩。”
这句话表明,在意识层面,她也已经有所意识。她会穿一些孩子气的衣服,某种意义上象征着那个内在小孩在表达自己,但她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现在,她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是问题了。她自己已经到了认识的边缘。 “稍早,在前一周的晤谈中,她聊起了一场梦,梦里她对母亲感到强烈的怨恨(其实她很爱母亲)。因为在梦里,她的母亲抢走自己女儿——也就是她——的小孩。”
这是第二个梦的内容。这个梦里透露出了一些真实的,同时也是可怕的情感——对母亲的怨恨。这种情感与现实的情感是矛盾的,她很爱自己的母亲。有些不被允许的情感(内化的道德)被过滤掉了,不能表达出来,只有在“梦里”才显露出来一点点。梦里的情感是真实的,这也是温尼科特认为梦与生活一样的原因。
梦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梦常常是一个隐喻,具体的涵义可能有很多。母亲抢走了她的小孩,我猜测其中的一个意思可能是说母亲没有让她成为她自己,在她还是孩子的阶段,就迫使她离开了自己的发展。
“她觉得做这种梦好奇怪。她说:’ 好笑的是,在梦里我好像很想要一个小孩。然而清醒时,我晓得我的看法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根本不该把他们生出来。’她补充:’ 我心底似乎隐约觉得,有些人认为活着还真不赖.’”
梦的意义一开始对自己也是难以理解的。意识层面,她觉得根本就不应该把小孩生出来,而梦中她好像很想要一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正是因为冲突,有些东西才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
我猜测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孩子就是她自己内心中那个没有得到发展的自己,她相要一个孩子,是想为自己内心的孩子争取一席之地。最后一句话又显示出她开始对生活产生一点信心了。
而能够做梦本身,也表示她有了一些变化,逐渐从幻想状态中解脱出来了。这样才能做梦。有些被压抑的情感也通过梦展现出来。对妈妈的压抑的情感,在梦中展现出来。潜意识开始与意识进行交流。
“就像其他案例一样,我引述这个案例时,自然也省略许多跟梦有关的细节,因为它对我所研究的特定问题未必有帮助。” “病人梦见那个男人是她孩子的父亲这场梦,说得毫无说服力,跟感情也没有半点关联。在这节分析进行一个半钟头后,病人才开始有感觉。到两个钟头结束时,就在她离开前,她体验到她母亲的一股恨意,那是带有一种新性质的恨意。这种性质更接近恨死),而不只是厌恶。她也觉得,这股恨意比过去更具体。”
这里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她从前并未体验到母亲的恨意,然而直到在现在,直到在这个分析小节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才体验到母亲的恨。也就是说,她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去体验妈妈对她的恨意,这对她来说太可怕,无法接受,所以这种感觉就压抑掉了。在意识层面,她反而会认为自己和妈妈特别好,借此压制否定真实的感受。
解离,也可以理解为她跟自己的感受处于一种疏离状态。这个梦呈现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一开始说得毫无色彩,因为其中毫无情感。并不是没有感受,而只是感受被压抑了、疏离了。在分析中,她才变得慢慢能够有感觉。
“她现在终于想通,这个笨蛋——她孩子的父亲——之所以被伪装成一个笨蛋,完全是为了隐瞒母亲,她孩子的爹其实是她自己的父亲,也就是母亲的丈夫。这表示,她很接近被母亲恨死/杀死的感觉。我们在这里处理的真的是梦与人生,我们并没有陷入幻想的泥淖之中。”
梦的意义终于显现出来。开始的那种无意义,毫无说服力,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难言的东西。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母女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她很接近感受到被母亲杀死的感觉。这是一种被压抑的真实感受,至少是在她的感觉中是如此。
“我把这两场梦拿出来讨论,是为了证明,先前固定只在幻想中出现的材料,如今也可以释出给梦与生活来用——这两个现象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如此一来,病人就逐渐明白,白日梦与做梦(也就是生活)之间的差别,因此也就渐渐有办法向分析师分清楚了。”
前面被锁在固化的幻想中的材料如今释放出来了。梦与生活,这两个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她终于可以梦出自己的梦了,不再被锁住。
由此她也终于慢慢意识到了白日梦与梦的不同,她也慢慢能够向分析师表明这种区别。分析师也许早就明白了,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病人自己慢慢深刻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看得出来,有创造力的做游戏跟做梦与生活性质相同,但是跟幻想不同。因此,上述这两组现象的重大差异,理论上可以分得出来,但是谈到个案时,还是很难判定或诊断。”
有创造力的游戏是属于梦与生活的,但不属于幻想。白日梦与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理论上我们可以分得很清楚。但对于一个具体案例,区分起来仍然十分困难。因为其中的区别真是非常微妙。那是一种内在状态,外人很难说清楚。需要病人自己醒悟才行。
“病人向我提出下面这个难题:‘当我在那片粉红色的云端漫步时,究竟是我的想象力丰富了人生?还是,这就是你所谓的幻想,在我无所事事的时候发生,让我觉得我并不存在?’”
病人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这场分析最大的成就。提出问题比提供答案更重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之前嵌入在幻想中而不自觉相比,她变得开始能够审视自己的生活。
“对我来说,这次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的成果。它让我明白,幻想固然会干扰真实或外在世界的行动与生活,但它更干扰梦和私人的或内在的心理现实,也就是个人人格的生存核心。”
她无法梦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无法梦出自己的梦。幻想不仅禁锢了她的现实生活,也锁着了她的梦。而梦或内在心理现实,是一个人的生存核心。 ~~~ 注: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huangyong_rick@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