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

 wupin 2018-06-23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第一部分、深刻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的嬗变: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二、核心素养研制思路历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挖掘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进行调研时,一线英语教师高度认同英语学科应该培养学生以下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沟通素养,含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读写素养,含阅读与写作能力、文本分析与处理能力

思维素养,含归纳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文化素养,含多元文化意识、全球意识

情感素养,含人文精神,审美能力

态度素养,含情感态度、学习态度、成长意愿

策略素养,含合作能力、学习策略、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充分讨论,采取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确定了外语学科课程的育人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外语学科的育人目标涵盖了情怀(passion)、视野(vision)和能力(action)。在此基础上,课标修订组凝练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四大要素,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英语学科的这四大核心素养不是标签,他们有着丰富的育人内涵和表现指标

语言能力,含“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等要求

文化品格,含“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认同与传播”、“感悟与鉴别”等要求

思维品质,含“辨别与分类”、“概括与建构”、“分析与推断”、“批判与创新”等要求

学习能力,含“主动与进取”、“监控与调控”、“选择与获取”、“合作与探究”等要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整合为语言能力,增加了思维品质素养。在文化品格中突出了家国情怀、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要素在学科育人中的渗透性。将原课标中的学习策略修改为更凸显育人意义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内涵。与此同时,充分肯定了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认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不是二元对比,而是融合统一,即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表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共同服务于课程总目标。这四大核心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综合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的育人指引,也是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英语学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评价标准的研制,从教学环境的创设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从教学形态的确定到教学模式的转变,所有环节都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行成和提升而展开。

 

明确了英语学科应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还应该回答如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我们首先确立了英语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

1)明确课程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强调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同发展,满足个性需求的理念

3)树立改变教学模式,优化学习方式,强化学习能力发展的学科活动观;

4)建立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学业质量观和评价体系;

5)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手段对英语课程实施的支持与服务功能,而后设计了多元发展的课程结构与多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三、挖掘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综述:

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科育人价值: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修订中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英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结合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新背景,回顾国内对基础英语学科育人价值方面的主要研究并结合对英语课程的价值性质及学科育人观的思考,尝试探讨了英语学科在德育、智育及美育方面的运行功能。

为了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从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育人模式转变,新课程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英语学科育人价值与功能

外语教育要树立促进“全人”发展的理念,把德、智、体、美、劳、心统一在外语教学活动之中,“教单科(外语),育全人”。

英语学科多年来一直都是学校教学的基础科目之一,数学、语文、外语并称为三大主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都是具有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作用。

 

1. 英语学科德育价值

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英语和语文学科一样具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先天优势,英语学科汇集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西学关系密切,承载了其他学科较难提供的独特育人价值。英语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包含的话题十分丰富,如日常生活、健康与安全、自然与环境、科学与技术、历史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等,这些话题蕴含着无穷的可用于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资源,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意志品格教育、情感教育等,比如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同时培养学生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实现英语课程的社会文化目标。

再如,母语和外语在语言体系中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学习外语本身就是一个磨练学习能力和意志品格的过程,学习一门外语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同时要克服学习过程中带来的诸多如害羞、焦虑、挫折感等负面心理和困难。从德育的角度讲,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坚强精神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要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教育潜力,捕捉学科德育的契机,实现学科教学和学科德育的有机融合。

2. 英语学科智育价值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程晓堂教授结合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过程,总结归纳出通过英语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十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比较与分析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概念建构能力

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

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时空判断能力

严密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这对我们认识到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培养哪些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3. 英语学科美育价值

一般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目前对于学科美育在语文学科已经有系统的探索。英语教学的美育研究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兴趣,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实际上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同母语一样,在进行美育方面有着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

从语言形式上讲,英语自身的语言结构特点本身就是美育的丰富资源。英语有着优美的语音语调,富有极强的节奏韵律感。英语有着周密严谨的句法系统,让我们发现语言的逻辑之美。英语的段落和篇章布局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句际之间层层相扣,衔接流畅;段际之间紧凑连贯,上下呼应,是形式和意义的完美结合。从教学内容上讲,由于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目的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鉴赏、品味和体验语言形式之美的基础上,也要以学习内容为载体,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之美,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之美。

 

第二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一、如何评价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果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跨文化情景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基于不同的情景,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和听说读写看等技能主动获得文化知识,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善于比较文化异同,通过分析概括、整合推断、批判评价各种问题或思想观点,吸收文化精华,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理解与交流的过程中有效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这样的表现可以说明学生已具有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落实素养目标,落实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活动观

基础英语教学法的变化:讲授式    交际法  任务型教学法    综合活动观

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常态化的活动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英语教师整合学习内容、重组教学要素、激发学习热情、实施深度教学的重要保证。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情景化,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是变革学习方式,提升英语学与教的效果的重要举措。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观的引领下,英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组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改革内容的呈现形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设计结构化、情景化、过程化的活动,创设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目标。

英语学科的活动型课程要求学生基于语篇所提供的主题情景,对语篇意义进行解读、评判和阐释,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形成英语语用能力;感知和理解文化异同,获得积极价值观;学会处理和加工信息,发展思维能力;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提升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架起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在活动中落实课程的内容,通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总目标。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活动观体现了外语学习的特点,信息获取、梳理加工、整合内化、表达交流、创新迁移等活动明确指向并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与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与语篇特点,辨识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同时思维品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以及跨文化意识。

 

三、转变英语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目的,做好两个转变:

变碎片化教学为整合式教学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英语语言及其运用的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多数英语课堂依然是碎片化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应在词汇语法阅读,听说写作复习和讲评等课型中引导教师

没有学会学习这种能力,其他素养的培养很难进行

 

1. 变碎片化教学为整合式教学

如何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转变教学方式十分重要。针对英语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和为考试而教等突出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落实和实验好英语课程需要按照目标整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实现目标、内容、方法的融合统一。具体而言,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2.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在听课中我们还发现注入式教学的现象在各类学校普遍存在。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容器,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我们所观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注入式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语言规则或学习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记忆规则或方法,然后套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点拨或启发,让学生观察语言现象,自己发现语言规律(规则)或学习方法,然后用语规律(规则)或方法去实践。这种方法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能力培养的精神。

 

3. 加强课堂英语思维品质培养的力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英语教育一线实际课堂的思维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教师依然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层面实施教学,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只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工具属性,忽视了语言的认知、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

一线课堂能从学生能力角度设计的课堂教学还是太少,课堂上文本的解读、问题的设计、任务的组织,甚至作业的布置都浮于表面,充斥着学生大量的体力劳动和低层次的认知活动,学生的认知得不到挑战,高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严重弱化了英语课程的运行效率。

 

四、利用语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综述: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基础教育阶段的首要目标。课堂上利用语篇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目前的语篇教学在五个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基础与能力的概念和关系、阅读能力的组成结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关系。消除认识误区,实施科学的语篇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篇教学认识误区,科学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英语教育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语篇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平台。但是目前语篇教学中一些错误认识对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有很大负面影响,要想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纠正错误认识,完善教学实践。

1、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内涵,提高“夯实基础”效率

英语语篇教学中语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专门运用?桓隹问苯萄Т嬖谟谟锲械挠镆簟⒋史ā⒂锓ā⒕湫偷扔镅缘阋丫晌壳爸醒в⒂锝萄导幸恢衷级ㄋ壮傻慕萄Х椒āVС耪庵肿龇ǖ娜鲜妒?ldquo;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要先夯实基础,然后再提高能力。这一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对基础这一概念的误读,这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基础的主体局限在语法和词汇上,实际上误读了基础的概念,窄化了基础的内涵,并不能真正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笔者认为基础应当是指那些静态的、有形的、可以通过告知、记忆或机械训练能够掌握的东西,它包括知识、技能、策略等内容,而不仅仅是指语言点,更不仅是词汇和语法。在知识层面,除了语音、语法、词汇方面以外,还包括所教语篇谈及的话题及背景知识、所属题材的背景知识、所属体裁的结构知识,以及隐藏在语篇中的跨文化知识等方面。

在篇章层面,包括体现比较、假设、因果、转折等承上启下关系的话语标志(discourse marker)和作者z在形式和思维上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语篇知识(cohesion in form and coherence in thought),以及如何进行预测(predicting)、猜测(guessing)、分析(analyzing)、推理(inferring)、判断(judging)等与文本互动过程中的语用知识。在技能方面包括如何准确高效读懂语篇的基本阅读套路和技巧,以及基于中英文表达方式差异性的文本结构知识。

在策略方面,包括如何通过自我计划,执行、监督与调整而优化阅读过程的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devices)。以上所述内容都有一定的基本形式,可以通过告知、记忆和机械训练存贮在学生的基础储备之中,作为进行正确、高效阅读的武器库都应当成为基础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语篇教学安排时,如果将主要时间放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点上,学生的基础将会出现严重结构性缺失的现象,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方面将无法全面达成。因此,要想培养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基础内涵并将其全部纳入教学目标及范围之内,作为被“夯实的对象”。当然,并非每一次语篇教学活动都要全面涵盖上述基础内容。一方面不同的语篇凸显的基础内容不同,另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语篇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在体现基础丰富性的前提下,每次有针对性地突出几个方面,这样使得基础培养过程中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确理解基础与能力的关系落实“提高能力”效果

影响核心素养培养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基础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理解有误,特别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路径方面。许多教师往往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反复讲述基础知识上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记下了很多词法和语法知识,以为只要教师们反复强调,学生听懂并记录,课后他们自己花时间记忆和操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能自然形成,但事实上学生并不能因此而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

首先他们当中大多数并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消化在课堂上记录的那么多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各学科繁重的课业压力很难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其次,由于教师们在课堂上忙于传授基础知识给学生,并没有多少精力帮助学生形成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意识,即便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花课余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他们也缺乏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语篇教学时,需要根据能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形成路径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加以改变,才能有助于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能力是指有运用基础知识的意识,以及将基础知识正确运用于新情景和新任务的潜力(awareness and initiative)。能力和基础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础是“静态”的,而能力是“动态的。能力是在不同的新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能力不能靠记忆和传输获得。只能在不同的新语境中反复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培养语言能力,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景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运用基础知识才是唯一的渠道,如果教师将课堂的大多数时间用在基础知识的传输上,而不是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能力就无法形成,素养也无法形成。

3.厘清目标体系,提高能力培养针对性

随着上一轮新课程的推进,培养能力的意识得到了加强。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把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写在在教学目标中,但因为对语言能力的内涵了解不清,了解不准,语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有名无实,片面理解和看待语言能力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多的教师认为衡量外语能力的标准,应当是考查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想通过语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们深入了解语言能力的组成结构,然后根据语篇本身的具体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能力现状,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安排等环节进行科学安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阅读能力可细分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梳理与分类能力、隐含信息推理能力和信息主旨归纳能力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蕴含若干具体的微技能。

 

阅读能力结构表

 

能力

微技能

信息获取能力

语言知识辨别能力;解读图表信息能力;

理解文段结构能力;定位检索信息能力;

猜测新词汇能力;理解指代关系能力;

预测上下文能力;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的能力;

辨识思路发展能力

信息处理与分类能力

区分事实、证据与观点的能力

分辨重要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

分辨重要与非重要信息推理能力

隐含信息推断能力

对于文段中人物关系进行推断;

根据文段提供的事实和依据和证据得出结论;

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推断;

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推断;

推断语段的言外之意

信息主旨归纳能力

 

理解文段的主旨大意;

理解文段作者的意图;

理解文段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段作者的观点。

 

能力结构中的每一个微技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对于教学者来说,每一次的语言目标制定要细化到这些微技能层面,并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将培养语言能力的目标定位落实到位,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由下列教学问题来呈现,当然教学问题,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培养这些微技能的活动,还有多种:

1. 信息获取阶段

  1)解读图表信息能力What in the chat (picture, pie, etc) catches your eyes first?

  2)理解文段结构能力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3)定位检索信息能力What help you locate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4)猜测词汇能力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most probably mean?

  5)理解指代关系能力What does “it”(this, that, them, etc) refer to?

6)预测上下文能力 What will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talk about after the last paragraph?

  7)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的能力What is the correct order of the following events?

8) 辨识思路发展能力How does the author develop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by time order, by giving example,  by reasoning, by generalizing, etc)

2. 信息梳理与分类阶段

  区分事实证据与观点能力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fact (proof)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分析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能力

Rest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with no more than 30 words.

3. 隐含信息推理阶段

  理解各类关系的能力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根据文段提供的事实和论据得出结论 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对文段的逻辑进行推断What does the third paragraph function as?

   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推断 Where does the story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Where can we find this passage?

   推测语段的言外之意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3rd paragraph?

4.信息主旨归纳阶段

理解文段的主旨大意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passage (the fourth paragraph) mainly about?

理解文段作者的意图 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e passage?

理解文段作者态度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topic?

理解文段作者的观点 What’s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on the topic talked in the passage?

 

同样并非每次的语篇教学都必须要涵盖上述所有微技能,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几点作为教学目标,并设置教学活动来达成目标。选择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四点因素;

然后综合而定

一是所教学生的能力结构现状选择的微技能,应当是其中较为薄弱的微技能

二是语篇本身的特点,不同的语篇,可利用的价值点不一样

三是微技能点尽量覆盖四个层面,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最后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做到有计划的整体安排,在这一段时间内要涵盖所有微技能点,以免学生的语言能力出现结构性缺陷。

4. 执行语篇深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做好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工作以外,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1.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它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信息的感觉、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方面,更体现在对文本信息及文本本身的评价和运用层面,以及进行有价值互动的创新性方面。

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增强培养思维品质的效果。

首先,老师要执行以主体意义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情景化、问题化和活动化的教学安排

为学生提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平台,在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次,要提出一些评价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评价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问,一是关于文本本身的。

它的来源是哪里?可靠吗

它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读此文本?

 

第二是关于作者的

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意图是什么,

这样的背景和意图会对我们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想呈现的主体是什么,

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了吗,

作者表达的观点成立吗,有价值吗,

第三,从读者本身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如果要进行一次输出性的语言活动,我能从所读文本中借鉴是什么?

如果由我来对文本话题表达观点,我会在表达什么?是赞成作者观点还是反对作者观点?我会如何论证?

 

当然具体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文本体裁特点来定。科技类的说明文,往往要关注其呈现方法的科学性。故事类的记叙文要多关注其写作手法和隐含意义,而观点类的议论文和可以关注更多从方法到背景再到意图都可以加以反思和评判。总之,要让学生形成基于评断基于判断和评价的阅读习惯,而不是被动的毫无评判地进行阅读。

2.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养,人文素养和行为取向。这里所说的文化品格不仅仅是指前文基础储备中谈到的文化知识,还是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暨要正确理解外国文化,也要有面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在进行语篇教学设计时,教师们除了能够将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呈现给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设置活动,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

为了形成正确的文化品格,教师们也可以设置一些反思性和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比如文本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的背景是什么,文化现象的性质是如何?从这样的文化现象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借鉴?在我国或者是自己生活的区域是否也存在相同的文化现象?两种文化现象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宣传自己的本土文化?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当然,除非是专门以文化为主题的文本教学,教学语篇时并没有必要将上述所有问题放入教学步骤中,因为还有其他语篇教学任务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教师在进行语篇教学时要有挖掘其中文化元素的眼光并用文本养成学生文化品格的意识和能力,恰当的合理的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化核心素养。

 

5、授之以渔,而非授之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语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但阅读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获得了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课余时间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学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他步入社会,没有老师在旁指导和帮助的时候,他们也能继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前文提及的扩大基础储备,精准化提升语言能力,以及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理解能力的教学安排,都是保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但是,为了提升语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贡献,在语篇教学过程中还需做到以下两点安排:第一要提醒学生观察教师平时进行语篇教学的目标、资源、方法和流程,以便在课后自主学习时能加以借鉴。

二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安排自我评估或同伴评估环节,提醒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和反思,发现自己不足的同时培养元认知意识和策略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篇阅读教学时,老师们需要在基础与能力的概念及关系、能力教学针对性、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形成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科学设计,既有宽度又有厚度,帮助学生通过语篇阅读形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