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自己活成一家公司,你就不迷茫了

 汕头能率 2018-06-23


作 者:顽童00

来 源:HackYourself (ID:ixd_00)


个人成长中的大部分问题,很难通过个人的视角去想清楚。


而公司跟个人其实很像:


需要找到存在价值,找到安身立命之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嵌入在社会大环境中。


为什么有的公司成功,百年不倒,很多公司则熬不过一年?


为什么有的人笃定踏实,有的人风风火火,到头来有的人收获智慧和幸福,有的人终生跟自己和全世界都过不去?


把一个人比作一个公司,你可能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01

做生意和过生活的本质


这半年的创业经历,让我意识到,做生意和过生活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八个字:价值生产,资源配置。


公司只要在这八个字上,哪怕出现小到小数点后四位的问题,都会面临危机。作为个人,我们又是如何对待这八个字的呢?


大部分人都会把钱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它直接影响生存和生活质量。我们用工作获得报酬,我们会去理财,学习资产配置。


等一等,这里好像有一个坑:钱到底是资源,还是消耗?


这就是最常见的金钱误区:


你是用钱来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取更大的回报呢,还是只用它来购买和消费?用完就用完了,无法增值,这跟一次性筷子没有区别啊。


如果目的仅仅是挣钱来花,来应付生活开销,那么钱根本不是资源,更别说做好资源配置了。


真正高价值的资源配置,往往被忽视:


时间如何利用?注意力放在哪里?精力怎么分配?最高阶的能量——爱,何处安放?我们可能不是资源配置的好手,那么价值生产呢?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容易被工作折磨成为一个厌恶价值生产的人,因而也容易忽视自己的价值生产能力。


因为已经形成 “工作 = 疲累”的习惯性绝望:


因为要花钱,要买房买车娶老婆,不得不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地好好工作。这真是一个黑得不见边际的坑啊!


让我们重新来看看,花钱和挣钱这两件事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比如,你每个月花四分之一的工资在美妆上面。这件事可以有几种做法:


抹完就抹完了,没有任何感受;

抹完以后整个人都好了,因为自我感觉良好,每天的状态都不错;

抹完以后换了一个人(脸),找了配一脸的男/女票,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抹完以后写出超专业的产品测评,成为时尚博主,每天无暇回复粉丝提问,干脆自己卖;

抹完以后不但对所有产品如数家珍,而且非常了解其他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而且跟不少品牌有合作,于是开了一个美妆社区,然后开了一个公司……


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基本上说清楚了消费和投资的区别。


它们的区别,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小:任何的消费,都可以转变为生产的行为。


买了一个无人机,不用的时候租出去;看了一场剧,写一篇剧评;去一次旅行,写出优质的游记或者组团代购……这些都是把纯消费变为具有生产属性的例子。



02

价值观驱动价值生产


怎样能够生产更多?这是每个公司会问的问题。


有一个技巧:回答关于 How 的问题,就是去问问 Why。


一个人怎样可以更有钱?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挣钱,而是让他对财富有灼人的欲望。


如果马云把公司使命定义为“最好的电商平台”,而不是神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创造新的财富文明”,那阿里巴巴一定不会这么有钱。


为什么人会迷茫?为什么公司会发展不起来?


首要原因还是发动机软得像棉花糖——价值观不清晰,底层动机缺失。


如果你是一个把冒险看得比优雅重要的人,就不会去做一些温吞精致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觉得乐趣优于成就的人,就不一定会在看似已经有成就的平台获得成就。


好了,如果我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怎么办?没关系,大部分人都不明确,价值观需要长时间的打磨。


好消息是,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有意识的想法,其实都在帮助我们塑造价值观,去留意它们,让自己的意识和肉身都参与其中。


慢慢地,你会知道哪些信息会天然地吸引你,哪些书看着不累,哪些人很想结交,哪些事情做起来就是开心。


比如说,我相信规律比规则重要,美比规律重要,好玩比美重要,而好玩造就了多样性。相信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总是抓不住重点,可能没法被主流认可,可能需要面对最终一事无成的尴尬……


但没办法,我就是(让自己越来越)信啊。


想过好日子,更多精力还是要放在价值生产上面。


我们继续以公司视角来琢磨琢磨。



03

不能把出厂设置

当成商业模式


什么是出厂设置?


就是那些下意识的观念和行为,未经检验的想法。


最大的厂,是家庭和学校;


最经典的出厂设置,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工作结婚养小孩。


什么是商业模式?


就是公司和个人在价值观驱动下持续生产价值的运作方式。


打卡上班是最常见的个人工作模式,它的本质是用时间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但是,时间难道不是最宝贵的资源?机会成本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是不是合算?


工作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换取资源后,我们都做了什么?无视它,消费它,还是用在刀刃上?


个人成长和公司扩张也非常相像。


为什么有的人成长快?


先想想为什么有的公司成长快:


在风口上,顺势而为;使命驱动,目标聚焦;模式正确,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正向商业循环,是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双循环);执行力。


那么个人:


与时俱进,身处趋势产业和平台焦点;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不重要;资源配置合理,正向积累;行动力。


说到底,商业比拼,拼的还是商业模式。个体的难题,难在探索个性化的模式。


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填一填商业模式画布吧:




04

扮演好生态角色


在所有信息、物品、人、公司、国家、星球都在密切连接的今天,必需拥有网络和生态的视角。


作为一个公司,在产业链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跟其他公司建立联系,怎样合作。作为个人,在家庭中、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扮演什么角色,怎样发挥价值,怎样合作和交换。


在一切跟一切连接的时代,公司和个人的危机,可能来自所处圈层单一,而且角色边缘化。


如果仅仅是角色边缘化其实还好,只要圈层多样,边缘反而可能意味着成为社群之间的桥梁,做到跨界,形成结构洞。



05

先想后做还是先做后想


总结一下,从公司角度审视个人成长,有几个要点:


打磨价值观;建立能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价值生产,资源配置;扮演好生态角色。


然后,你开始去打磨价值观,去规划个人的模式,去获取资源,投入生产…… 抱歉,事情不是这样运作的。


我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发问而达不到解答,一次一次受困于完美规划无法实行,也来自这种错误的“因果顺序迷思”。


价值观和模式都无法凭空设计。


人的起点,只能是也必需是直观的感受和行动:


先去做能做的事情 → 获得肯定和资源 → 调整为做更贴近价值观的事情 → 获取更多反馈和资源 → 投入再生产 —— 没错,就是资本主义的路子。



不是先规划后生产,而是先生产再调整。


不是先爱后做,而是先做后爱。


说了这么多废话,而关于迷茫的答案只有一个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