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的!”说这话的,一定不是亲妈吧?

 昵称413468 2018-06-24

不久前网络一直在热议:孩子哭时,应不应该马上抱?主张不抱的人认为,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必须不哭才抱。赞成抱的理由则是,满足合理的需求不会宠坏孩子。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主张不抱是根据上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的理论。这派学者是做动物实验起家的,他们只注重刺激和反应,不管中间的大脑在干什么。因为做实验的动物都是先饿了24小时才进实验室的,因此,老鼠或鸽子会很努力地去学某种行为,来换取食物或糖水的报酬,让自己能生存下去。这些实验都显示出奖励使行为出现,惩罚使行为消失的现象。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的!”说这话的,一定不是亲妈吧?

大脑会因环境而改变

但是人有七情六欲,有个性,更有偏好,正所谓“我的美食也许是你的毒药”,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会得到不同的反应。金钱固然能使鬼推磨,但是依然也有人能不为钱所动。刺激——反映这个简单的模式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行为主义便逐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

80年代脑造影的仪器出现后,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有可塑性,它一直不停依外界环境的需求而改变神经连接。童年的不幸经历会在大脑中留下烙印,例如罗马亚盘后,很多孤儿被欧美人士收养,这些在没有爱的环境长大的孩子,即使在正常的家庭中生活了10年,仍然是孤僻不合群,甚至有反社会行为。底特律儿童医院的柴嘉尼医(H.Chugani)用正子断层扫描发现,这些孩子的大脑结构改变了。科学家又发现激乳素(Oxytocin)、多巴胺(Dopamine)等感受体的多寡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甚至可以左右基因的开和关。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的!”说这话的,一定不是亲妈吧?

发现安全感的重要

当研究者从大脑中去找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时,发现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母亲的抚摸会刺激激乳素的分泌,它对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医生开始改变对父母的忠告,鼓励母亲多抱孩子,尽量跟孩子有肌肤的接触,甚至鼓励婴儿摇篮就放在母亲房间,使婴儿一睁开眼睛就看见母亲;医院也把刚出生的婴儿抱到母亲身旁,增加亲子的联结,因为安全感是人日后情绪发展的基石。

抱?不抱?全在妈妈当时的判断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所以教养孩子并没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有位妈妈说她刚会走路的孩子试着爬楼梯,才爬三级便呜呜地叫了起来,因为他发现爬得高了,心中害怕,不知该如何倒退回来,便很自然地叫妈妈过来帮忙。当这个妈妈站起来要走过去时,旁边人就七嘴八舌阻止她,说她这样会惯坏孩子。她左右为难,最后决定还是抱孩子下来。想不到,孩子一见母亲来了站在身后,便放胆继续往上爬,爬到顶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可见,妈妈的支持行为并没有宠坏孩子,反而给了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使他更敢去探索。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的!”说这话的,一定不是亲妈吧?

所以,父母要依情况,自己做判断,他有需求,你满足他,他耍赖,你不要理他。每个人都需要爱,全看这个需求合不合理。教养孩子最重要的是纪律,没有纪律的爱才会伤害孩子,正常的爱只会使亲子之间更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