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的夜钟撞响了诗人的情怀,在这枫桥水畔,诞生了一曲千古绝唱,一个落魄诗人,在一个月落乌啼的夜晚,因为刹那间的感触,使得一座普通的江南小桥有了诗的美意,从此,枫桥与寒山寺,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永恒的感动,并引动千万里之遥“老外”的无限遐思,不辞跋涉之苦,漂洋过海而来,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奇迹,直到今天,那悠扬的钟声,还穿过历史的回音壁,激荡在我们的心间!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几根丝线,就这么三缠两绕,一种祝福,一种和谐,一种温馨,编结而成,灵动的手指下,结艺饰品隐约让人品到了远古的神秘与东方的灵秀,中国结艺许是沉淀得太久,经过几千年时间,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 愿你们通过这短短的时光能感受到这其中的乐趣! 伴随着约定,我为今天的时光,涂上一层层梦境,余韵悠悠,和大家一起分享属于我们的喜悦!我和我的伙伴,就这样在半梦半醒中,到了云烟缥缈的千年古刹—寒山寺! 儿时梦想寒山寺,月落乌啼夜半钟 今日姑苏城内过,远鸣习斗近传烽 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这首禅诗,道出了僧人们悟道的坚定与坐禅的艰辛,几番循环,几道轮回,一代又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僧人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抛家别舍,丢下繁华,来到这黃墙圈起的高塔深院,断丝落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听晨钟暮鼓,伴青灯古佛,诵大藏真经,修炼信仰中的无上境界,我不懂如何修炼达到禅悟的状态,却被僧人们的毅力和信念所感动! 大家应该记得,寒山不是一座山,他是一个僧,它是一座庙,在苏州以外的地方,很多人知道,寒山与拾得,不是因为他们高深的佛法修持,而是一次深得禅悟的著名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里,若能把寒山与拾得对话的感悟带回家,我想,这也是“拾得”了一件可伴终身的宝物吧! 匠心的滋味,手作的温度 尽管认可 “匠心” 的人大有人在 但手作,依然成了一种稀缺的奢侈品 因为,会有更多的人提出普遍的质疑 花那么多时间、精力 做这样的事情/东西,有必要么? 安静的时光 每个人都很用心的在体验手作的心得! 随着时间的流逝 转经筒也在大家耐心的编制中慢慢诞生... 如果说 在快节奏时代能坚持匠心手作 是难能可贵的选择 那么,能拨开“价格”迷雾 意识到手作之物的真正价值所在 也是一次慧眼识珠的选择吧
历史或许就在这不同韵味的声响里,演绎着交响曲,圆舞曲,小夜曲............不断上演着悲喜剧,每个人都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每个人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匆匆过客,正如我今天走进寒山寺,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带不走一丝云彩,也留不下任何痕迹...... 唯以此笔记,轻轻的剪下这份微妙的时光,当沧海变成了桑田,细细的回望那上面深深浅浅的痕迹,而在沧桑岁月的尽头,依然有我与你一起轻剪岁月,共守流年....... 愿耐心读完本文的你 也能常品真滋味 共赏手作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