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娘:香魂难赋茉莉花

 苏迷 2018-06-24

  ▲潘娜

  上天偏爱江南,将山与水都赋上了灵魂。而苏州则独占了这许多偏宠,像一首诗,写满情意。然而上天并不怕苏州景美人俏惹来妒忌,微笑着,赠给苏州一个虎丘。许多年后,苏东坡来到此地,留下一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感叹,虎丘冠绝苏城美景成为大吴之胜壤。洞壑曲幽终是天造,而藏于隽秀之景中的故事才真正令人怦然心动。在一树的银杏叶子落尽的深秋,经七里山塘过阊门一路奔来虎丘。不为观赏其山光坦荡、水韵清幽,而是去寻一位长眠于此的女子曾经的足迹。

  江南从不缺少故事,她的故事却分外动人。入虎丘山,出断梁殿,沿山道经试剑石向上,右侧紧依岩壁建有一亭,四面石柱,古朴、精致,亭后竹树葳蕤。砖墙上嵌一大一小青石碑刻两方,均镌刻行楷“古真娘墓”四字,为清代陈铁坡、张潮所立。亭西下方有无款草书摩崖石刻“香魂”。这便是真娘墓。

  墓中何许人?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墓前娉婷立着一位长裙及地的曼妙女子,定定地凝望眼前的一方墓碑?因何而动容,这般目光挚诚似无声的叹息?

  避祸乱南逃飘零

  真娘,后人亦唤作贞娘,唐时吴中名妓,其生平有史可据颇少。唐陆广微《吴地记》载:“虎丘山……咸和二年,舍山宅为东西二寺,立祠于山。寺侧有贞娘墓,吴国之佳丽也。行客才子多题诗墓上。”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卷六载:“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于钱塘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慕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此语在《青楼小名录》中亦有简短记载:“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于钱塘苏小小。”短短几字史载便惹出多少风流的遐想来,恩怨情仇都腻在那些糯言软语中换成一声轻叹。将真娘与苏小小相提并论,在周叶秋《枉香魂》中也有提及:“阮郁痴枉小小望,憨泉何曾映真娘。”可见当时真娘一如苏小小一般名播四方。

  真娘原本姓胡名瑞珍,本出生在京都官宦人家,自幼家境殷实,受人百般呵护。瑞珍聪慧过人,容貌娇美,加之胡家是京城书香门第,所以胡家小姐自小善舞工书,精于棋画,以才高貌美名誉京城,一时间登门求亲者无数。待字闺中的瑞珍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亦欣欣然等待着。

  昔日家境殷实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急剧衰变。一场祸乱,大唐风雨飘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一时之间,天翻地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于这个时代,注定不得平凡人家的安稳幸福。为避祸乱,来不及和未婚夫话别,瑞珍便与家人匆匆南逃。那日,来不及等待许配之人的胡小姐含恨冲这乱世丢下一句:“瑞珍,此一生只许一人。”像是对自己和未婚夫许下的誓愿,又像是这弱女子与这乱世的暗自较劲。命途多舛又从来祸不单行,兵荒马乱的南逃途中,瑞珍不幸与爹娘走失,一个人柔弱无依,几番辗转,却又被人拐卖。此刻,留给她的似乎是一个与明媚再无关联的明天。

  香魂一缕凋姑苏

  她被卖到了姑苏城,留在了山塘街,瑞珍变成了真娘。从此山塘灯船画舫,笙歌悠扬。自落入乐云楼,真娘便以死相抗。从罗隐诗“死犹嫌寂寞,生肯不风流”来看,真娘是一位贞洁烈女。老鸨见她芳泽无加,许她卖艺不卖身。她的美貌、才华及这般清高品性,让她在山塘声名鹊起。如此清新脱俗的女子,注定引人驻足。风雨飘摇的大唐抛弃了她,姑苏城接纳了她。从此,与水城姑苏相生相伴。那些年的山塘旧里,在真娘的吟诗唱词话情意中换了人间。

  她也曾以诗会友,弹琴作对,落个典雅的热闹里,清净非凡。这个崇文尚艺的城市里从来不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是,众多欣赏者中,一个叫王荫祥的儒雅公子轻轻走进了她的生活。王荫祥慕真娘之名而叩访,主客熏香品茗,弄琴拨弦。王公子儒气雅致,自有一段风流;真娘洁净娇媚,留得无尽余味。才子配佳人,两人趣味颇为相投。传说王公子与真娘常沿山塘河乘舟到虎丘,一路山光,一船颦笑。“画船人语,晓市花声”,都尽了情意。

  真娘出行,也多着素服,描淡妆。

  素雅的美人览胜寻幽,将心绪融于山水。古有“妇人冶容艳妆来游此山,当许诸人拿送到官”之记载,想来虎丘这方幽静山水只有真娘的性情才能与之相配。这样的真娘着实吸引了眼前这位富贵公子,获其真心爱慕。王荫祥不惜重金,想为其赎身。真娘的人生悲剧却因这份真情被推向高潮。

  王公子想为真娘赎身,却没想到真娘坚持不肯——她心里已有曾许下过的誓言,不可违背。就像信仰,那是支撑精神存活的东西。得一人心固然是可喜的福气,但生于乱世,哪里会有一方天地容得下“倡条冶叶”的身份呢?

  许是苏州清丽的山水给了真娘固守心灵的勇气吧,与其自取其辱,不如护守贞洁,虽身处乱世,鸳鸯离散,但发誓不再另嫁。命运虽沦其为妓,但亦可保身干净、心自由。这是一介女流之辈对这个乱世唯一的抵抗。看透世态的真娘为曾经的誓言将心中的情意束之高阁,最终把自己的心托付与这山塘七里,火树银花。苏州自古多清高女妓。许是因为这个城市总是这般温雅包容,大多能容下这些身世飘零的花儿,所以这百媚千娇也给了苏州相配的德行。

  奈何佳人已通透,才子仍雾中。痴迷于佳人貌美才高的王荫祥重金买通老鸨,想留宿于真娘闺中。真娘绝望,料再难以违拗,“宁愿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遂投缳自尽。一代倾城的傲然名花,自此凋零。

  王荫祥得知后,捶胸顿足,懊悔万分,斥资厚葬真娘于虎丘,并刻碑纪念,遍栽花树于真娘墓,植为“花冢”。翌年,花满枝头,随风飞舞,甚是好看。满树的花,无香无味,花色苍白一如真娘面。王荫祥因懊悔难当,终身不娶,日日祭拜于真娘墓前。许是王公子的真情打动了真娘,一日,花树香气四溢,清芬迷人。相传是真娘因王荫祥的痴情而动容,将一缕香魂赋予墓前花树,这香满一树的芳菲便是今日的茉莉花。后人采花酿茶,制成茉莉花茶,茶香萦绕齿间,沁人心脾,久久不散。

  真娘墓上独题诗

  真娘守节的贞烈令许多文人骚客至其墓前赋诗凭吊。花冢前,赋诗追

  远,填词怀人者众矣。

  古墓岁久渐废,几乎湮没。清乾隆十年(1745),海陵人陈铁坡游虎丘,在东山庙后太傅祠前的溷厕中访得残碑,寻得墓址,遂为重修,树新碑,覆小亭,并撰《重修真娘墓记》:“真娘墓者,自唐宋以来诸名士皆有题咏,几与昭君之青冢、太真之马嵬并传。”将真娘花冢与昭君青冢相提并论,自古并不鲜见。元代李治《摸鱼儿》中有“霜魂苦,算犹胜、王嫱青冢贞娘墓”的诗句,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也因感念真娘的女节作《题真娘墓》一诗: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诗人睹冢思人,怨霜风无情,叹尤物易逝,一抔土,千年憾。“塞北花”与“江南雪”都饱含了诗人一腔的悲情寒意,赶也赶不走,留也留不住。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真娘“独留香冢近晚霞”。昭君出塞是女节,真娘守洁亦是女节,同是纤弱女子,同留千古绝唱。如此清白贞洁的女子,我们怎么能不希望留住她归去的身影呢?于是刘禹锡路过此地,在《和乐天题真娘墓》中许“蔓草逢春花自开”之愿,然而舞袖妆台早已随往事湮没于林中黄土了。

  “虎丘山下冢累累”,唯一为女子碑者就是真娘墓。然而世人的心都被她牵着,争相题诗作赋于墓上。唐代人诸诗中,以举子谭铢题一绝最为警世:“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将后世悼念之音通通噎了回去,由是搁笔。众人缅怀痴情重义的真娘,希冀得此红袖添香,从此功名如浮云,富贵如尘土,一身清净足矣。真娘声价从不在色相,想来谭铢还是误会了众人。

  真娘,真女子;贞娘,贞洁的女子。西泠桥畔,不能没有苏小小;山塘街岸、虎丘山阜,又怎能缺了真娘?真娘就这样抱着她的故事,躺在江南山水中,为自己赢得了一身自由、一心干净、一世赞许,给了千年后驻足痴看的人一个空缈的想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